- 新時代銀行金融服務創新
- 曾圣鈞
- 1191字
- 2024-06-28 17:29:01
1.4 黨的十八大以來銀行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取得斐然的成績。對銀行業來說,“非凡十年”既面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困難,也取得了新成績、新進展。銀行業的發展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深刻變革,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道路,實現了“做大、做強、做全”的發展目標。
銀行業把握經濟持續增長機遇,資產規模不斷壯大。經過十年的良好發展,我國銀行業機構總資產規模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雜志2022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榜單中,我國共有140家銀行上榜,占全球一級資本的32.5%、資產的26.9%和稅前利潤的28.7%。其中,四家大型商業銀行連續四年位列榜單前四名。
銀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綜合經營實力穩步增強。在2020年全球銀行科技專利前50位名單中,我國有19家銀行上榜。過去五年,我國參與新技術專利申請的銀行由26家增至53家,專利數量由847件增至4177件,一度超越美國和日本,我國銀行業在科技研發能力上正在不斷縮小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距。
銀行業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戰略,全球化經營取得了長足進展。我國大中型銀行通過自設機構、海外并購、擴大代理行網絡等方式,實現了海外機構的快速拓展,初步完成了國際金融中心和亞太地區等成熟市場的布局,并逐步向非洲、南美、東歐和中東等新興市場延伸,有力地支持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截至2021年底,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從2012年底的1085家增長至1286家,覆蓋范圍從2012年的42個國家和地區增至62個,其中包括4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宗良和孫雨心,2022)。
十年來,銀行業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恢復社會穩定、提振民族信心、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優化信貸結構和投向,對制造業、信息產業和科學技術等重點領域的支持持續增強。截至2022年5月底,我國銀行業制造業貸款余額近25.26萬億元,同比增速比各項貸款增速高出5.79個百分點。二是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優化,小微金融供給規模顯著擴大。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普惠貸款余額超過20萬億元,占人民幣各項貸款的比重為10%,較2017年底開始有統計以來高出3.2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也實現“量增、面擴、價降”的發展目標。三是助推“雙碳”目標實現,綠色金融體系加快構建。截至2021年底,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超過6000億元,同比增長180%,余額近1萬億元,居全球第二。四是支持鄉村振興,全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截至2021年底,銀行業機構涉農貸款余額43.21萬億元,2012—2021年年均增長11.5%。五是關注民生保障,滿足特殊社會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銀行業主動創新民生金融服務內容,敏捷響應國家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的要求,開發養老理財產品。六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新成效,資產質量保持健康水平。過去十年我國銀行業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資產質量處于可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