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2022年中國信托業回顧與展望

第一節 2022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2023年展望

一、全球經濟復蘇壓力重重

(一)全球經濟增長率

雖然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持續減緩,但地區沖突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引致的針對部分國家的制裁,使全球經濟面臨重重復蘇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2022年4月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3.6%。下半年,在疫情的反復沖擊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全球性高通脹的共同制約下,全球經濟復蘇形勢又被蒙上了一層陰影,全球范圍逐漸收緊的貨幣政策也使一些債務國雪上加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22年10月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進一步降至3.2%。

具體而言,IMF預計2022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較2021年將下調超過一半,僅為2.4%;但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并未明顯受到動蕩地區局勢的影響,IMF預計2022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將達到4.8%,這一水平甚至超過該地區2021年的經濟增速。此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推手。其中,能源價格走強推動了中東和中亞地區的經濟增速,使該區域以5.0%的預期年增長率領跑其他經濟體;亞洲新興市場則展現較強的穩定性和發展潛力,IMF預計2022年該地區經濟預期增速為4.4%,僅次于中東和中亞地區。如表1-1所示。

表1-1 全球經濟增長率 (%)

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

(二)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情況

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2022年全球范圍供給和需求雙雙受到制約,全球貿易增速急劇下降。表1-2報告了自2019年以來世界范圍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增長情況,IMF于2022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期2022年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量年增長率為4.3%,遠低于2021年的水平,雖然高于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2019年水平,但仍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其中,2022年預計新興經濟體出口增速為3.3%,進口增速為2.4%,較發達經濟體分別低了0.9個百分點和3.6個百分點,同比降幅明顯。

從貿易條件來看,2022年發達經濟體貿易條件上升趨勢終止;而新興經濟體貿易條件雖有下調,但依然呈現上升趨勢。但IMF預計這一趨勢并不會有較長持續性,表明2022年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貿易條件的變動很有可能是受到包括能源價格高漲在內的一些暫時性因素的影響。

表1-2 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長情況(年變化率) (%)

續表

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2年和2023年數據為預測值。

二、我國經濟增長壓力空前,但韌性依舊

2022年疫情波動起伏導致國內消費需求放緩,并且房地產市場不斷重構調整,同時疊加國際局勢動蕩不安,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空前壓力。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以不變價格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為81.38萬億元,同比增長3.01%,較上年同期下滑明顯。從產業結構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為6.71%,與上年同期(6.63%)基本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為38.09%,較上年同期提高32個基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55.21%,較上年同期下調40個基點。

從季度數據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三大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展現總體下行趨勢,但產業間存在差異: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續下降,其下降速度逐步放緩;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在前兩季度出現較大波動,此后又快速上調,但總體上依舊低于第一季度同比增速。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在第二季度甚至一度跌破冰點(-0.38%),2022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一改往年常態,明顯弱于第二產業。如表1-3所示。

表1-3 2022年我國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季度數據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雖然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也面臨空前壓力,但我們也應看到我國依舊實現了在新興經濟體中相對較快、較穩的經濟增長,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第二季度短暫低迷后迅速復蘇,展現出我國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韌性,尤其是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集中體現了我國近年來加快布局制造業轉型升級、鼓勵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的政策紅利。

三、非必需品消費萎縮明顯,投資主體結構微調

2022年中央繼續施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改善民生、穩定經濟。受全年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局勢影響,2022年1—11月,國家財政收入18.55萬億元,同比下降3.0%;但同期的財政支出卻達到22.73萬億元,同比增長6.2%;財政赤字達到4.1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幾乎翻了一倍。2022年財政政策重點支持已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重點專項規劃等重點項目,以及基礎設施、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現代農業等領域的重大戰略。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消費和投資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效果。

(一)消費潛力依然有待釋放

2022年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15億元,同比下降5.9%,下降速度較上月增加5.46個百分點。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4828億元,同比下降6.1%,消費收縮態勢更為明顯;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5607億元,同比下降5.8%。從1—11月累計情況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19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略減少364億元。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5849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849億元;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5389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逆勢增加6379億元,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經營業績明顯優于限額以下規模小的零售企業。

按消費類型分,2022年11月,商品零售額34180億元,同比下降5.6%,其中通信器材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降低17.6%、17.3%和15.6%,為降速較大的前三類商品,而糧油食品類、中西藥品類成為僅有的兩類零售額正增長商品類別;另外,基于2022年下半年多點散發的國內疫情影響,11月餐飲收入443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4%,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為889億元,同比下降7.5%。

在網絡消費方面,2022年1—11月,全國網上零售額124585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較前10個月下滑0.7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098億元,累計增長6.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08%,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2.58個百分點,呈快速增長趨勢;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5.1%、3.4%和6.1%,其中,穿類和用類商品零售額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顯著回落。

(二)財政政策的投資拉動效果明顯

在宏觀投資方面,2022年1—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為520043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較上年同期略高0.1個百分點,投資較消費展現出極強的穩定性。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84109億元,同比略增3082億元,雖然增速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在投資規模的變動上也展現出極強的韌性。

分產業看,2022年1—11月,第一產業投資13017億元,同比增長0.7%,較上年同期下滑8.6個百分點,與前10個月相比,同比增速再次下滑0.7個百分點,全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投資166204億元,同比增長10.1%,較上年同期下滑1個百分點,增速較前10個月同樣下滑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340822億元,同比增長3.2%,增速較前10個月下滑0.5個百分點,但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7個百分點。

通過對比發現,2022年我國消費市場展現出了對國內疫情沖擊的較高敏感度,累計消費規模增速較上年大幅萎縮,尤其從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數據看,消費市場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同時,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總基調的逐步顯現與落地,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方面的投資力度持續加大,2022年投資相對消費展現出一定的韌性與穩定性。如圖1-1所示。

圖1-1 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其中,2022年1—2月統計數據并未披露,故此圖中部分數據在年初有所缺失。

在2022年投資增速趨穩的背景下,我們也應關注到投資主體結構的細微變動。2022年1—11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僅為1.1%,國有控股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卻達到10.2%,而2021年則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遠高于國有控股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另外,從不同的注冊類型看,2022年1—11月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0%,外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3.4%,而內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卻達到5.5%,從上年的“配角”變成了“主角”。顯然,近年持續存在的國內疫情并不會在2022年突然成為這一現象的主因,外商投資者的信心、逐步拉大的國內外息差和動蕩的國際局勢,可能是主體結構微調的重要推動器。

四、CPI先升后降,PPI持續回落

(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速呈現逐步上升趨勢,并于9月達到峰值(2.8%),進入第四季度以來持續回落,11月CPI同比增速為1.6%。分商品類別來看,2022年11月食品煙酒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0%,領跑其他類商品,成為拉動當月CPI上漲的重要因素;交通和通信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緊隨其后,同比上漲2.9%;而其他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速大多在2%以內波動,具體包括: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1.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3%)、醫療保健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0.5%)、衣著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0.5%)、居住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2%)。

分析城鄉差異,2022年1—11月城市與農村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速月份變動趨勢相關性依然較強,但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速變動更加平緩,城市、農村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速差異在2022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速高于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速)和下半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速低于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速)展現出截然相反的特征。教育文化和娛樂類與食品煙酒類商品價格變動的此消彼長成為2022年CPI增速展現城鄉差異的主要因素。

從月度環比數據來看,2022年1—11月,CPI環比最大漲幅出現在2月,CPI環比上漲0.6%;環比最大降幅出現在5月和11月,CPI環比下降0.2%。與往年相比,在漲幅和降幅兩方面雙雙收窄,展現全年居民消費熱情持續低迷,各省市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陸續通過發放消費券、消費補貼等方式開展的消費刺激政策并未展現出持續性效果。

(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2022年11月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3%,前11個月PPI同比增速呈持續下降趨勢,并于年底趨穩,11月PPI指數與上月持平。從環比視角來看,2022年1—11月,PPI最大跌幅出現在7月(環比下降1.3%),最大漲幅出現在3月(環比上漲1.1%),在進入2022年第四季度后,PPI指標走勢趨于平緩。

在PPI的構成中,2022年11月生產資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2.3%,而生活資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則逆勢上升2.0%。在生產資料中,2022年11月采掘業生產資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3.9%,原料業生產資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升0.3%,加工業生產資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3.2%;在生活資料中,食品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升3.9%,衣著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升2.3%,一般日用品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升1.4%,耐用消費品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升0.4%。

分工業部門來看,2022年11月,出廠價格指數增速較快(同比增長超過5%)的六個細分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同比增長16.1%),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12.5%),農副食品加工業(同比增長7.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7.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同比增長6.9%),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同比增長5.4%);另有三個細分行業降幅超過10%,即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減少18.7%)、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同比減少15.7%)、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同比減少11.5%)。

綜合來看,隨著全球能源價格上漲,石油、天然氣等相關行業的出廠價格指數呈上升趨勢,而同期受到疫情波動起伏和房地產行業需求放緩的影響,疊加保供穩價措施持續有力推進,其他行業出廠價格指數下滑明顯,2022年月度PPI同比增速總體呈現下行趨勢。另外,受全球糧價階段性上漲和極端氣候帶來部分省份蔬菜減產的影響,前三季度CPI呈上升趨勢,進入第四季度以來疫情的反復波動也制約了居民消費信心的快速提升,CPI同比增速有所回落,而在PPI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CPI也勢必受到約束。如圖1-2所示。

圖1-2 2022年CPI、PPI月度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五、PMI指數下滑拖累就業形勢

(一)制造業PMI長期低迷,非制造業景氣水平持續回落

受疫情大面積反彈的影響,供給端和需求端壓力頻現,2022年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降至48%,較上月再次下調1.2個百分點,同比下調2.1個百分點,僅高于4月的47.4%,為前11個月的次低水平。在構成制造業PMI的五大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分別為47.8%、47.4%,表明制造業企業從事生產活動和雇傭員工的熱情有所下降;新訂單指數僅為46.4%,原材料庫存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均為46.7%,進一步表明需求的持續下降是導致制造業生產經營景氣度不佳的主要誘因。

2022年11月,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非制造業PMI)為46.7%,較上月下調2個百分點,環比下調幅度自下半年以來再次達到峰值,同比也大幅下調5.6個百分點,非制造業景氣水平回落速度明顯高于制造業。具體來看,新訂單指數、在手訂單指數分別為42.3%和43.2%,表明需求不足依然是非制造業景氣度下滑的主要因素;業務活動預期指數成為11月超過榮枯分界點僅存的細分指數,達到54.1%,表明非制造業企業普遍認為目前行業處于筑底盤整階段,復蘇可期;投入品價格指數、銷售價格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分別為49.9%、48.7%和45.5%,表明非制造業企業投入品價格和銷售價格雙雙走低,企業用工意愿回落。

縱觀全年,雖然2022年制造業PMI與非制造業PMI月度均值差異不大,但非制造業PMI的波動性更加明顯,表明非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外部政策和環境沖擊的敏感度更高。如圖1-3所示。

圖1-3 2022年制造業、非制造業PMI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制造業與非制造業經營景氣度的下滑拉低了企業雇傭員工的熱情,2022年適齡人口就業也顯得困難重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披露,2022年1—11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145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62萬人。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也從上年同期的502萬人降至47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數為163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表明國家對就業特殊人群的民生兜底措施的堅定執行。

此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披露,2022年11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較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7%,較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表明大城市的就業形勢較中小城市更為嚴峻。

六、我國貿易順差達到疫情以來的最高水平

海關總署發布的進出口商品國別(地區)總值表(人民幣值)披露,2022年1—11月我國累計出口額為21.8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7%;累計進口額為16.5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貿易順差為5.3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2%,為全球暴發新冠疫情以來的最高水平。

圖1-4描述了我國2022年1—11月進出口數據月度變化情況。受春節假期等季節性因素影響,進口額和出口額在第一季度出現大幅度波動,相對進口而言出口額在2月急劇下降,但依然保持當月順差。進入第二季度后,出口額迅速拉升,而進口額變動依然表現得較為平緩,貿易順差逐步增加,并于7月達到前11個月的最高水平6866億元。第四季度以來,受外部需求下降的影響,出口額有所回落,但國內市場受疫情沖擊影響同步降低了進口需求,貿易順差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圖1-4 2022年我國進出口額月度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一方面,2022年1—11月,我國內地累計出口額最大的前五位目的國(地區)分別為美國(35465.3億元人民幣)、中國香港(17878.3億元人民幣)、日本(10539.2億元人民幣)、韓國(9906.6億元人民幣)、越南(567.0億元人民幣),排序與2021年保持一致。其中,對韓國出口同比增速最快,達到14.6%;對越南、日本和美國的出口增速分別為9.6%、7.7%和5.7%,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中國香港地區的出口呈現負增長,同比增速為-11.3%。

另一方面,2022年1—11月,我國大陸累計進口額最大的前五位來源國(地區)分別為中國臺灣(14498.0億元人民幣)、韓國(12266.4億元人民幣)、日本(11258.9億元人民幣)、美國(10705.8億元人民幣)、澳大利亞(8694.1億元人民幣)。其中,從美國的進口與上年同期相比依然保持正增長,同比增速為1.8%;從澳大利亞的進口較上年同期快速收縮,同比下降11.7%;從日本和韓國的進口較上年同期也分別下降7.5%和2.1%;從中國臺灣地區的進口較上年同期略下降0.7%。

七、2023年經濟形勢展望

從全球視角來看,2022年局部戰爭帶來的地區局勢持續動蕩,疊加西方國家欠妥的制裁措施,以及極端氣候造成的糧食減產,推動全球能源、食品價格持續上漲,歐美國家普遍以宏觀緊縮政策應對高通脹。同時,緊縮的宏觀政策降低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因疫情出現的醫療產品需求進一步壓縮歐美國家居民的消費預算。對于亞洲和其他新興市場而言,由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混亂有望在2023年緩解,從而為經濟復蘇帶來一線希望,但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避險情緒有可能會不同程度推動美元走強,持有美元債務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償債壓力將隨之上升,很可能會陷入債務危機。因此,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形勢不會出現明顯改善,甚至可能繼續承壓。

從國內形勢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協調的區域發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經濟會議也從經濟工作領域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導向。其一,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的核心要素是現代化的企業,國資企業要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競爭力,民營企業要不斷發展壯大。兩者相輔相成,沒有民企的支撐,沒有市場化的運營機制,國企就會在政策的“保護”下錯失發展機遇,預計2023年將出臺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相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二,協調的區域發展不僅包括城鄉融合發展,還要體現區域的均衡發展,而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就是均衡發展的重要表現,結合2022年失業率上升、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預計2023年將出臺一系列保民生促就業、生育支持、延遲退休等政策,支持區域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其三,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體現在質量和結構上,我國制造業吸引外資日趨成熟,加入高標準國際經貿協議、加大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將成為2023年對外開放政策關注的重心。

從具體經濟表現來看,在消費方面,受國內疫情影響,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下降趨勢。隨著2022年年底防疫政策的調整優化,消費市場在經歷短暫陣痛后預計將快速復蘇,近年疫情防控累積的消費潛力可能會在2023年集中釋放。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表示,2023年財政政策要持續發力,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預計配套的消費刺激措施也將會陸續頒布。當然,前段疫情防控期間推升的預防性儲蓄習慣可能會短暫延遲這一進程,但在多重政策疊加下,并不會對整體趨勢產生影響。因此,基于2022年消費低基數特征,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明顯上升,國內消費快速復蘇。

在投資方面,2022年我國宏觀政策更多側重于投資對經濟的拉動,而基礎設施投資則是穩增長的重要領域。2023年隨著消費數據的走強,通過政策性投資基礎設施拉動經濟的動機將會消退,但通過制度建設優化營商環境,進而引導社會資本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盤活閑置固定資產,并通過投資引導加大對智能制造、綠色發展領域的支持,持續優化供給端結構,將成為宏觀投資的重要領域。

在價格方面,2022年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保持溫和通脹水平,實現了全年CPI增速穩定于2%附近波動。2023年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行,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減緩,同時國內初級農產品儲備相對充足,不存在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市場環境,但是基于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后的消費推動,預計2023年我國物價上升的水平將略高于2022年。

總的來說,“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依然是2023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則是重要體現。在高質量發展一系列政策的帶動下,結合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消費的復蘇將極大推動企業提升商業信心,勞動力市場就業低迷現狀也將同步得到改善。通過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的供給端,也將與向好的需求端一起助力實現2023年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預計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經濟增速有望進入5%到6%的區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齐河县| 清丰县| 安国市| 马龙县| 寿光市| 西宁市| 务川| 百色市| 浪卡子县| 雷波县| 响水县| 大悟县| 蒙自县| 甘孜| 兰溪市| 竹溪县| 饶平县| 珠海市| 陇南市| 全南县| 龙陵县| 刚察县| 斗六市| 诏安县| 高青县| 建阳市| 吉林市| 沧源| 伊宁市| 梧州市| 淄博市| 冀州市| 略阳县| 汝南县| 凌海市| 平安县| 获嘉县| 景德镇市| 廉江市|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