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現狀

中國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關注開始于2005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相應地,學術界從2005年開始關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題。根據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關注的主題也有所側重。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大致經歷了2005—2011年的初始發(fā)展階段和2012年至今的高速發(fā)展階段,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及其體系的內涵、內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對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不足的原因探討以及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的對策等方面。國外關于公共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

本書采用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5.8R3版本進行分析,以WOS核心數據庫和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運用文獻計量法進行輔助分析,多角度、多層次綜合分析國內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研究成果,梳理研究的重點、脈絡,把握研究的趨勢和方向,為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提供借鑒,以期為推動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完善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思路。用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工具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已發(fā)表的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繪制出一系列能夠分析該研究領域的演化方式和發(fā)展前沿知識圖譜。通過知識可視化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文獻梳理和總結,相比某些文獻單一的內容分析法,更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1]

數據來源的質量及數據全面性是運用CiteSpace進行有效分析的前提條件。在進行數據篩選之前,明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題的基本概念,從而提高數據的查全率與查準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可以理解為以公共財政為主要資金來源,面向農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以及為提供服務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公共文化品的生產與供給網絡、資金保障等系統(tǒng)的總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以建設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養(yǎng)為目的,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重要任務。[2]本書在理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涵的基礎上,試用不同的檢索詞,并且對檢索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最終確定文獻的檢索策略是使用論文數據庫中的高級檢索功能,以“農村”or“鄉(xiāng)鎮(zhèn)”or“鄉(xiāng)村”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后以“公共文化服務”or“公共文化產品”為主題詞在結果中進行檢索或兩者進行組配式檢索。為確保所分析的數據更具說服力,外文索引數據庫選擇“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數據庫,中文索引數據庫選擇“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與“核心期刊”。

國外研究數據來源于全球權威的英文科學文獻數據庫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為了數據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數據采集策略采用組配檢索式,即農村領域檢索方式為:主題=“Countryside”or“Rural area”or“Village”,時間跨度選擇1900—2022年,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Review”,數據庫選擇“SSCI”,檢索得到72961條數據;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檢索方式為:主題=“public cultural services”or“public cultural products”,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Review”,檢索數據庫選擇“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檢索得到4337條數據。通過WOS數據庫中的高級檢索功能,將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組配式檢索,即選中這兩組檢索記錄進行“and”組配,得到227條檢索記錄。剔除“書評”“會議摘要”“書信”“新聞報道”以及其他無關文獻后,最后得到有效記錄209條。國內研究數據來自國內權威的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主題=“農村”or“鄉(xiāng)村”or“鄉(xiāng)鎮(zhèn)”等進行檢索,文獻來源類選擇“CSSCI”和“核心期刊”,再以主題=“公共文化服務”or“公共文化產品”在以“農村”為主題檢索的結果中進行檢索,得到972條檢索記錄。經過手動剔除“會議記錄”“傳記報告”“征稿啟事”以及其他無關文獻后,最后得到有效記錄884條。

在導入文獻數據后在其功能區(qū)進行相關參數調整,發(fā)現檢索得到的外文文獻最早出現時間為1992年,中文文獻最早出現時間為2005年,因此在外文數據分析過程中Time Slicing時間切片節(jié)點選擇“1992”to“2022”,中文數據分析過程中Time Slicing時間切片節(jié)點選擇“2005”to“2022”,在進行不同的節(jié)點分析時,分別選擇國家合作分析功能“Country”、作者分析功能“Author”、機構分析功能“Institution”、關鍵詞分析功能“Keyword”等,并根據數據運行的狀況進行閾值調整。

一、文獻數量時序變化

衡量某一個學科領域期刊論文數量的時序變化能夠較好地反映該領域的發(fā)展歷程,也對分析該領域現階段狀況、未來發(fā)展趨勢動態(tài)具有重要指導意義[3]

國外檢索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文獻最早出現于1992年;國內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起步較晚,“公共文化服務”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最早的文獻也發(fā)表于當年。因此為了便于統(tǒng)計,將起始橫坐標的統(tǒng)計年份設定為2005年(見圖1-1)。根據所收集的國內外研究整理發(fā)文時間分布,國外1992—2005年一共發(fā)表了12篇文獻。

圖1-1 2005—2022年國內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發(fā)文時間統(tǒng)計

由圖1-1可知,國外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文獻年發(fā)表量由平穩(wěn)態(tài)勢逐漸轉變?yōu)樯仙厔荩f明學者們開始逐漸重視該主題領域研究。國內文獻時間分布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起步階段(2005—2011年),圖1-1呈現出“初始發(fā)展”趨勢,200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4],首次提出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相關研究便開始呈爆發(fā)式增長。第二個階段為高速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2012—2022年),這10年以來,國家層面相繼印發(fā)《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5]、《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6],出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7]以及《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8]等,明確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為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并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能夠從理論層面更好地指導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發(fā)展。

二、相關研究領域國際合作網絡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WOS數據庫的209篇國際期刊文獻所屬國家或地區(qū)進行分析,得到發(fā)文國家或地區(qū)合作網絡圖譜(見圖1-2)。

圖1-2 1992—2022年發(fā)文國家或地區(qū)可視化知識圖譜

圖1-2中每一個圓點(即節(jié)點)都代表了一個國家,圖譜中節(jié)點輪廓的大小與該國的論文發(fā)表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即發(fā)文數量越多,圓圈越大。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則代表兩國或地區(qū)在該研究領域的學術合作關系,連接線條越粗則表示合作關系越密切。根據圖1-2中節(jié)點大小與發(fā)文數量依次排序,排在前五位的國家或地區(qū)分別為美國、中國、英國、西班牙、芬蘭。由圖1-2可以看出,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中,發(fā)文量最多的是美國。從節(jié)點的連線也可以看出,美國與中國、英國、芬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都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美國學術界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領域處于核心地位,且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學術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中國學術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位列第二,從圖1-2中節(jié)點連線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領域已經邁向國際化,與多個國家建立了學術合作交流關系,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中國與美國、英國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與其他國家學術合作交流相對較少以及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成果相對較少。

三、國內外核心作者

為了探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領域作者的合作情況,本書使用CiteSpace的作者分析功能“Author”對其進行有關分析,將數據導入后得到國內外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1-3、圖1-4)。

圖1-3 國內作者合作網絡可視化知識圖譜

圖1-4 國外作者合作網絡可視化知識圖譜

從作者合作網絡圖譜中可以挖掘出該研究領域的相關學者,為探尋該領域的高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能夠揭示該研究領域的學科結構、發(fā)展現狀以及變化情況。圖中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粗細和節(jié)點的大小分別代表學者之間合作程度與論文發(fā)表數量。由圖1-3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領域的作者節(jié)點連線較為稀疏,說明大部分研究者在合作上不夠密切。通過節(jié)點的大小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研究論文數量是比較多的,說明大多數研究者都開展了相對深入的研究,反映出我國在該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李少惠、吳理財和傅才武等屬于該研究領域的論文高產學者,其中李少惠發(fā)文數量最多。

由圖1-4可以看出,國外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領域的作者節(jié)點連線較為密集,說明國外學者在該領域合作較為密切,研究視角多樣,切入點各有差異。通過節(jié)點的大小可以看出,國外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論文數量較少,還沒形成較大規(guī)模的研究團體,且研究比較分散。這反映出國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領域還欠缺深度和廣度,不同作者的發(fā)文量相對于論文總量占比都較小,核心作者不明顯,說明大多數作者缺乏相對深入的研究。

四、國內外研究機構

為了探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領域在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使用CiteSpace的機構分析功能“Institution”對其進行有關分析,得到國內外機構合作分析圖譜(見圖1-5、圖1-6)。圖中節(jié)點的大小反映了機構之間合作的次數,圖中的連線代表不同機構之間存在的合作關系。

由圖1-5可知,機構合作網絡共有節(jié)點416個、連線102條,網絡整體密度(Density)為0.0012,華中師范大學、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是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這些大學共同形成了一個明顯的研究機構團隊,同時各省市的圖書館、文化研究所以及各高校的圖書館也是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的主力軍。但國內研究機構之間的連線都較為稀疏,說明研究機構合作關系不夠密切,部分有合作的研究機構多為同一學校的不同院系,如北京大學、信陽師范學院等。

圖1-5 國內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可視化知識圖譜

圖1-6 國外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可視化知識圖譜

由圖1-6可知,國外機構合作網絡共有節(jié)點305個、連線420條,網絡整體密度(Density)為0.0091。研究機構分布以歐美發(fā)達國家為主,多為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學研合作程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如以University Autonoma de Madrid(馬德里理工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馬斯特里赫特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克蘭菲爾德大學)和University Copenhagen(哥本哈根大學)為主要研究機構,且每個機構之間的連線非常多,機構合作程度較高,但從研究的節(jié)點來看,國外研究機構暫未形成明顯的研究團隊。

總的來說,國內各個科研機構之間研究節(jié)點較大但連線的密度較小,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研究領域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和強影響力的科研團體,但團體之間相對獨立、分散,缺少合作。國外研究機構之間節(jié)點較小但連線密度較大,缺少較為核心的科研團體,但國際機構間合作多于國內機構,機構間合作主要發(fā)生在歐美發(fā)達國家之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蓝田县| 藁城市| 历史| 富顺县| 遂川县| 墨玉县| 蒙自县| 涞水县| 无为县| 宝兴县| 涡阳县| 开江县| 泰州市| 岳阳市| 贡嘎县| 杨浦区| 五华县| 交口县| 临漳县| 政和县| 涟源市| 张家界市| 尤溪县| 泰兴市| 临猗县| 临漳县| 连山| 乐至县| 荣成市| 泰兴市| 且末县| 金塔县| 阿克陶县| 西青区| 达孜县| 佛冈县| 友谊县| 临安市| 什邡市| 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