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歷經持久的積淀,鄉村文化體現了鄉村民眾的精神面貌、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鄉村全面發展和繁榮而做出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工程,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三農”道路。文化所具有的鑄魂功能決定了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實現的關鍵與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隨著時代發展,鄉村價值要重新審視。”[1]中華文明起源于農村,是農村文化優于城市的獨特優勢。農村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主要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文明的發揚光大,需要對鄉村價值進行重新審視。面對飛速發展、日益復雜的經濟社會形勢,要進一步強化文化治理思維,調動各方力量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帶來了社會環境的變遷,從2011年開始,我國城市常住人口數量首次超過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村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社會活力趨于枯竭,在農村社會發展中出現了空心化,賭博、迷信以及金錢至上等不良風氣抬頭的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十分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問題,把文化民生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扭轉農村持續衰落的局勢,解決好“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為鄉村未來的發展勾勒了藍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在文化建設方面要基本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2050年文化建設的目標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定文化自信,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以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3]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居民的年均收入持續增長,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需求朝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要求享有更為便捷、豐富和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由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需求失衡、供給效能低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衡,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對實現共同精神富裕目標、農村現代化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自2005年提出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以來,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研究成為政府和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深入實地考察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需求的現實,定量分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失衡狀況及其原因,優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內容、層次結構、主體結構等是質的規定性,供給投入規模、增長速度、覆蓋范圍、支付的成本和取得的效能等屬于量的規定性。增量和提質兩個方面是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的重點。在量的方面,要對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加大投入力度,擴大覆蓋范圍,增加供給量,擴大規模;在質的方面,要進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破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失衡問題是解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重要內容。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存在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本書在梳理國內外有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文獻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公共產品理論為理論基礎,立足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需求現狀,結合新時代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提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的措施。一方面,對公共文化服務理論進行有益探索。對新形勢下服務型政府如何在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形成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間的協同互動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另一方面,理論結合實踐,為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提供決策建議,為建立有效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助力,為當代中國鄉村文化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馬克思主義公共產品理論為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了理論指導,是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的拓展。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明建設、鄉村社會治理。政府的社會治理水平促進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也有助于改善鄉村環境,完成“十四五”規劃中構建城鄉生態宜居環境的目標。要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了廣大農民的文化權利,改善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實現了文化福利的普惠共享,體現了公共產品的公益性,是馬克思正義觀在公共產品領域的表現。在研究的過程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公共產品理論為基礎,考察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需求現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呈現供給總量不足,供給在城鄉、區域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需求表達機制不健全,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狀況,由此提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目標是高質量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實現普惠共享。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總量,優化供給結構,根據需求構建多種機制實現供給需求的動態均衡。政府應當在明確農民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引導多元供給主體滿足農民的多樣化文化生活需求,在供需動態發展中采取適合的供給模式,提高供給效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在此基礎上,立足農村居民文化權益的保障,實施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構建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解決機制,提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的政策建議。本書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文獻。本書采用信息可視化軟件,分析WOS核心數據庫和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文獻,運用文獻計量法進行輔助分析,探討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發展趨勢,多角度、多層次綜合分析國內外學者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研究成果,厘清研究脈絡,把握研究重點,并歸納出研究的趨勢和方向。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及其體系的內涵、內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對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不足的原因探討,從供給角度對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模式、效率及影響因素方面做了一定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

第二章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理論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公共產品理論為理論基礎,研究馬克思主義公共產品理論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意義。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鑄魂、聚力、治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重要價值,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是實現人民群眾精神富裕的重要途徑,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撐,是國家文化治理的重要內容,能夠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體系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滿足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為目標,不斷回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和農村居民的新要求,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分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第三章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及其影響因素。通過對陜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需求現狀的實證分析,發現供給方面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總量不足;二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城鄉、區域之間存在不平衡,引發高質量的供給短缺和低質重復供給之間的矛盾。通過對陜西省6個市12個縣68個村的實證調查,分析了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從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舉辦頻率、參與頻率及對公共文化活動的滿意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滿意度和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情況、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頻率以及對公共文化設施的滿意度等方面研究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狀況。從供給角度研究發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充裕度、便捷度、均衡度、需求表達處理結果滿意度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第四章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及其影響因素。農村居民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需求度較高,要求有更多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將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因素引入分析框架中,尋求供給需求相互轉化的機理,研究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如何反映并滿足需求,提高供給效率。本章運用問卷調查,與村鎮干部、農村集體組織成員深入訪談,基于是否有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渠道、是否有表達公共文化需求的經歷、反映公共文化需求的原因、處理結果滿意度等問題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狀況,調查農村居民對不同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和服務設施的需求程度。從個體因素、地區經濟水平、健康狀況等方面研究農村居民文化需求的影響因素,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礎。從需求角度考察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根據功能將農村居民對公共文化設施需求分為運動學習場地、政策或其他知識宣傳欄和網絡場地三項需求,將農村公共文化活動需求分為娛樂活動、學習活動、政策宣傳活動和兒童早期閱讀四種類型需求,運用回歸分析方法研究居住地區、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收入水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與行為等因素對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影響。

第五章為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偏離及其原因。已有研究從偏向于城市發展的工業化戰略、公共財政模式的二元結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外供給、基層政府財權事權的不匹配等角度分析了供需失衡的原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失衡不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解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本書將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作為內在因素,將供給能力的提升從供給端單方面考慮引入供給需求兩端考慮的分析框架。在這一分析框架中,市場這一工具手段應被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從供需關系角度分析公共文化服務,克服僅從供給端考慮解決供需矛盾的理論缺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較低、質量不高,不能真正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發展的、更為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六章為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解決機制。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錯配,因此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是本書研究的關鍵問題。應從建立包括社會協作機制、公共文化資源協調和資源共享機制、供給監督管理與績效評價機制等供需矛盾解決機制,促進供給主體多元化,加強供給模式創新、供給內容行政導向與需求導向相結合等方面解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要以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為主,由于需求表達存在理性無知的可能,在需求表達上面,需要發揮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導作用,才能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和公平。

第七章為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路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在于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城鄉融合共生的鄉村文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供給改革的目標是高水平、均等化與有效增長,根據農村居民文化需求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規劃布局,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質增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改革中發揮各種保障機制的作用,黨建引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加大財政稅收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支持力度,拓寬多種資金來源渠道,夯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支撐,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審計監督等各方面保障。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優勢,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戰略。一是政府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戰略,根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變化,制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的可行路徑,以政府為主導發揮公共財政的積極作用。二是積極引導第三部門發展滿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供給平臺,政府支持中小型文化企業向農村市場發展。三是利用數字化時代的新興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數字化浪潮下,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供了全新的發展空間,因此要引入新興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應結合我國農村老齡化、人口空心化等現實國情,加強對如何運用數字化等信息技術提升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問題的探究,以5G、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四是實施需求導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供給,激發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在動力。五是充分發揮“兩個中心”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作用,彌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短板,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

本書的不足之處體現在以下方面:調查研究的范圍僅限于陜西省。受新冠疫情影響,沒有開展陜西省外調查研究,致使研究的樣本范圍較小。調查研究了陜西省的陜南、陜北、關中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狀況。課題組到陜西省6個市12個縣68個村開展了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用統計學方法對問卷做了分析。課題組以問卷調查為主,入戶訪談、座談為輔的方式進行調研,通過實地問卷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47份,確定427份為有效問卷。在研究中原設定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率進行測度,由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衡量指標體系的相關數據獲取難度較大,尤其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率評價包括主觀、客觀指標,在研究中主要以群眾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為效能的替代指標研究。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測度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具有可行性的指標體系,評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是當前應該解決的一個難題。


[1]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0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当涂县| 鹤壁市| 阜新市| 英德市| 永吉县| 南汇区| 海城市| 会理县| 敦煌市| 湘潭市| 梁山县| 磴口县| 广德县| 扎鲁特旗| 江源县| 兴山县| 平乡县| 舒城县| 涡阳县| 古蔺县| 清原| 东阳市| 雷波县| 乌鲁木齐县| 吕梁市| 集安市| 乡城县| 苗栗市| 忻城县| 莱州市| 全椒县| 石嘴山市| 新密市| 贵德县| 嵊泗县| 温泉县| 玉龙| 民乐县| 乐陵市|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