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使命的力量
化解危機的傳統大道
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今天,中華民族站在全新的歷史方位,時代使命的號角已經吹響,對于企業人來說,無疑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機遇藏在問題里。許多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教育、醫療、環境、食品、農村振興、養老、能源、電子……召喚著企業人大展身手,滄海弄潮。
機遇藏在文化里。東西方管理科學在中國燦爛興起,千年積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步回歸,這都為企業家解析事業、覺悟人生、奉獻社會,直接提供了系統方案。
搶抓機遇,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發心。愿能生力,發心帶給我們無窮的力量;愿能生緣,發心帶給我們無窮的資源;愿能生慧,發心帶給我們無盡的智慧。以這樣的力量、資源和智慧來肩負使命,還有什么問題能夠難倒我們?
當今中國,一直存在這樣一群人,他們擁有社會財富總量最多,能力最強;同時,他們承受壓力最大,享受生活的時間最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企業家。
我與企業家朋友同行十幾年了,一路上,體會著他們在產業環境、生存壓力下的艱辛,感受著他們在轉型風險、發展瓶頸下的疲憊,敬佩著他們的勇氣,贊嘆著他們的擔當!他們的敬業、質樸、睿智、辛勞,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社會的情義,一次次地感動著我。
一個人,可以振興一個家族;一代人,可以振興一個民族。我們相信到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時候,功勛榜單上將記錄一大批企業家響亮的名字。205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的時候,回眸微笑處,將映襯著一張張企業家欣慰的笑臉。
目前,企業家們在疫情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現實的企業問題令人焦頭爛額,無處躲避。我們做文化的不能坐而論道,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是我們的責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擺脫困境的方式是有大道傳承的。《易經》中有四個卦教我們如何應對困境:水水坎卦、水雷屯卦、水山蹇卦、澤水困卦。

坎卦,一個水,又一個水,步步都是坎兒,很坎坷。屯卦,事物剛剛發展,就被憋住了,走不動。水山蹇卦,水在上,山在下,人遇到困境,被纏住了。困卦的卦象是水在流動過程中,遇到澤,澤在上,水在下,水流不動。
這四個卦是《易經》中專門講困難的,提醒我們遇到問題時該怎么解決。
坎卦,告訴我們突破艱險的原則。當遇到艱險的時候,首先應當明察,不可陷入險難,至少是不可深陷。如果已經陷入,也不可操之過急,不能期望過高,要步步為營,逐漸脫險。陷入越深的時候,越不可輕舉妄動,應先求自保以待變。在險難中,不可拘泥常理,應當運用智慧,謹慎應對,把握最有利的時機。如果輕舉妄動,就會越陷越深,最終無法自拔。
屯卦,如果某家企業創業、起步就很艱難,剛準備做點事,遇到疫情了,這時,企業當家人應當耐心積聚力量,輕率行動不一定有好結果。這個卦象是下震上坎,體現的是雷雨交加、險象叢生的惡劣環境。屯,指大地萬物萌生之初,萬物還很幼嫩,前路充滿了艱難險阻,這個時候要等待,像種子在地下一樣囤積力量。土地雖然很結實,但種子還是能發出來。春風來了,春雨來了,外來的因緣助力最終會成就種子萌發。
屯卦,告訴我們怎么處理疫情下的企業經營。企業處此困境,要順時應運,一邊積聚力量,一邊等待“春雨”和“春風”的到來。只要不忘初心,疫情過后,那些有使命、有擔當的企業,必將欣欣向榮。
蹇卦講的是有險在前,原本順風順水的,突然變得艱難。卦中說“故君子當履行其艱,排憂解難,于天下,則必大人造而功德見,往有功也。是以君子當當位而貞,履行其艱,以天下為己任,則位乎天位,可正天下之邦矣”。要遇難負重,而能平定一切,這種情況,非圣賢智能者不能,非有大智慧、大勇敢的人做不到,所以在面對險難的時候,只要理論是正確的,道義是人心所向的,就當為此而戰,最終會“往得中也”。
實現“往得中”的應對舉措有兩條:第一,在遇到險難的時候,所堅持的理論正確;第二,所做的事符合道義。這個時候就應該頂住。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說:“當事物走到絕境時,才是希望的開始。”
如果這個時候行為畏縮,道義不明,則“相去千里矣”。如果你自己很害怕、很擔心,又不明大道,不懂大義,這件事情就解不開了。
蹇卦告訴我們,在遇有阻礙的境地要顯現出你的品行和德操。在陷入困境時,更能看出一個企業當家人內心秉持著什么樣的思想,堅持什么樣的原則,在追求什么。世間之事,往往越是艱難之時,越能做出成就,證明自己。
最后一個困卦告訴我們困境的可怕,不知困在何處,不知為何而困。但這個困難,對于那些有美好理想、遠大志向、信心堅定的人來說,不是危難,而是成長的機遇。危難和機遇,本來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對那些有愿有力有行的人來說,恰恰能夠通過困境破繭而出,突破自己!
困卦提示我們,人在困境中,要少說多做,才易脫困。不聽智者良言,難以知道為何而困。用過去的處理模式,可能把問題變得更糟糕,這是多數人在困境中越陷越深的主要原因。有困必有因,不同的人所遇的困境不同,其原因也不同。如果能準確找到困因所在,改因、除因,就能夠解困、脫困。
稻盛和夫先生接手日航之前,公司已經虧損很久了,管理層做了很多改革,但是越改問題越多。改到最后,直接導致企業走向破產。這就是決策者不知為何而困,所以解不開困局,跳不出困境。稻盛和夫先生出任日航董事長以后,通過深入調研,很快找到病因,從病因下手,不到兩年,企業扭虧為盈。
這四個卦提示我們,面對不同困難,如何破局脫困,圣賢先哲在大量的古書典籍中,基于歷史案例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穿越歷史長河,為我們處置當前遇到的現實困難給出了最佳方案。
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這是祖先在面對復雜事物時,尋找突破方案的正確態度。面對一直變化的動蕩局面,沒有智慧的人,不能把握事情的發展緣起,也無法掌控事物的走向。不知道事物的根本,就不能阻止它;既然無法阻止,就不能存身以順行。
所以,人在身陷困境的時候,保存根本,比任何事情都顯得重要。這里要講到“智”和“止”,在事情發生變化的時候,要懂得去求智、問智、得智、明智。再就是止,千萬不要妄動和冒進,妄動可能使事情變得更加復雜,最后導致損失更大,直至難以收場,所以,要趕快往回收,把本保住。
有的企業家朋友有過這樣的經歷:做農業3年,虧了很多錢,找不到解決辦法,本應趕快停止,但他們反而賭了更大的籌碼。結果,陷得更深了,參與的幾個人負債累累。因為不知道“止”,也沒有“智”,導致了更大的損失。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智”與“止”是處理困難的最佳模式。“躁生百端”,心浮氣躁會引發很多禍患;“困出妄念”,人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會妄想,生投機心。此時需要好好學習,重新梳理。“非止莫阻害之蔓焉”,不停止,就不能阻止這些害處到處蔓延。這是“止”的重要性。
“止”用意廣泛。《大學》講“知止而后能定”,是要人知止。后來的《止學》,是我要知止。困境當前,先要知止。聽課、看書、討論、分析,把過去的課補一補。
疫情肆虐這幾個月,可以說是老天讓未來爆發的問題提前爆發了。這個不經“困”、不知“止”的問題,如果拖幾年,企業可能損失更大,老天是強行讓你提前來經歷“困”和“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