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論開放型經濟
- 王曉紅
- 7字
- 2024-06-28 17:13:18
一、利用外資篇
加強和改善利用外資的宏觀調控(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的主要國家之一,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商在我國的投資量大幅度增長,2004年達到606億美元,比1993年的275億美元增長了2.2倍。同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生產總值為46019.55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為917.38億美元,稅收總額為4268億美元。可以說,外商投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結20多年來改革發展的實踐,可以清楚地看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有效地解決了我國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優化了產業結構,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但以效益最大化的標準衡量,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還處于粗放狀態,資源配置不盡合理。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過高,農業、服務業過低。2003年,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369.4億美元,占總量的69%;服務業為30%左右;農業僅為10億美元,占總量的1.87%。盡管制造業外資占我國外資總量的2/3,但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上,產品大多采用OEM(定牌生產)形式。外資在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也使核心技術空洞化問題日益成為中國制造業的“軟肋”,長此以往,必然會隨著我國制造業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消失,導致外資向更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轉移,這將使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近期以來,雖然我國服務業成為吸引外資的熱點,但與制造業相比總量規模還是偏低,而且這些投資主要集中于房地產業、金融業,基礎產業的投資明顯偏少。在整個外商投資中,我國農業所占比重一直在2%徘徊,而且項目規模小,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加工業和養殖業上。從全球農業外資流向來看,流向發達國家的僅是很小一部分,大多數流向發展中國家,一般發展中國家農業利用外資平均約占外資總量的20%,相當于我國的10倍。
二是外商直接投資區域結構不合理,東部地區過高,中西部地區過低。截至2003年,我國東、中、西部實際利用外資比例分別為86.27%、8.93%、4.8%。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經濟帶占我國吸收外資總量的一半以上,僅廣東、上海外商注冊資本就占到全國總注冊資本的40%左右,而中部河南省約占1.5%,湖南不足1%,陜西不足1%,西藏更少。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外商在這兩大區域的投資雖明顯提高,但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目前,我國人均GDP最高和最低地區差距為13倍,而美國、日本不過兩倍。2003年,我國東、中、西部GDP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8.86%、24.58%、16.56%。目前的外資結構顯然會加劇我國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拉大地區間的發展差距。
三是在吸引外資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十分普遍。由于各地把吸收外資數量作為政績考核的一項主要指標,不可避免地助長了吸收外資的盲目性。一些地區將吸收外資指標層層分解,下定額,攤任務,從省市一直攤派到街道,其結果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利用外資的數量,無視國家產業發展方向而盲目引進外資,為了爭奪外資而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在利用外資重組國有企業中出現了大量賤賣國有資產的現象,不僅影響了國家產業調整的方向,損害了民族產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導致資產和稅收的流失,降低了利用外資的效率。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GDP的貢獻只有4%~5%,低于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水平。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切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吸收外資的第一要務,加強和改善利用外資的宏觀調控,引導外資的投向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致力于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
優化外資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利用外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是制造業的先導和支撐,沒有先進的服務業就不可能有先進的制造業。抓住跨國公司服務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使我國服務業獲得大的發展,不僅有利于解決我國制造業發展中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矛盾,避免重蹈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也直接關系到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步伐,著力引進科技含量高的知識型現代服務業跨國公司,特別是對跨國公司投資高精尖技術項目的,應給予政策優惠。二是利用外資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業。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制造業是提高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目前,我國在計算機、電子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上與世界差距較大,應積極鼓勵跨國資本進入這些領域,帶動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逐步實現進口替代。此外,還應鼓勵外資參與鋼鐵、機械、汽車、裝備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重組改造,加速這些行業的設備和技術更新,政府應在相關政策上給予支持。三是積極鼓勵外資進入現代農業。現代農業不僅資金需求大,組織化、科技化程度高,而且范圍廣泛,涉及漁業、林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等。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仍處于市場化低、組織化低、科技含量低的落后狀態。我們應以更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進入農業,利用經濟發達國家的投資和技術,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
優化外資區域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央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三大戰略的實施,對調整外資區域結構、促進外資向中西部地區流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三大戰略的既定目標,不僅需要國內資本的支持,也需要國際資本的支持。因此,應給中西部地區以更優惠的政策,鼓勵外資積極參與三大戰略的實施,進一步調整和改善外資在區域分布上的不合理狀況,通過優化利用外資的區域結構不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為內資創造平等競爭環境,促進外資與內資協調發展。外資經濟作為內資經濟的有益補充,和內資經濟共同推動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但是,利用外資的終極目的是壯大民族經濟,如果失去了這個基本點,就失去了利用外資的真正意義。因外資推動經濟增長而形成的對外資的過度依賴,因注重利用外資而忽視利用內資,都會使利用外資誤入歧途。因此,我國產業政策既要保障外資利益,維護外商投資的積極性,更要立足民族經濟的發展,為內資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不斷做大做強民族經濟。同時,還應加強和完善利用外資的監管體系,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穩定。
利用市場競爭機制,促使跨國公司以技術換市場。堅持市場換技術的外資戰略在引資初期對擴大外資的進入量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外資的不斷增長和中國產業的升級,這一戰略會呈現出邊際遞減效應,很難解決核心關鍵技術轉移的問題。實踐證明,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大幅度增長,外資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迫使跨國公司不斷轉移先進技術。因為只有這樣,跨國公司才能保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例如20世紀90年代前期,日本遵循邊際產業轉移理論,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對中國直接投資,但隨著歐美在華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日本被迫不斷提高投資企業和項目的技術水平,以此來鞏固在中國的市場地位。因此,我國應充分利用外資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及時調整利用外資的技術戰略,迫使跨國公司以技術換市場。與此同時,不斷加大我國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提高技術的競爭力,這也是迫使跨國公司加快先進技術轉移的重要條件。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中國企業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我們在積極擴大外商投資規模的同時,要迅速提高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強國際化人才和企業家隊伍建設,培養一批精通國際慣例、具有國際市場開發和經營能力的科研人才與管理人才。二要加大產業政策的扶植力度,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三要提高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目前,溫州、蘇州等地區已形成了一批民營的中小跨國企業。對這些企業,政府應加以扶植。四要加強企業聯合投資,用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和關聯企業走出去,或采用中小企業聯合對外投資。這樣做,可以克服單獨投資遇到的資金、技術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分散投資風險。
(1) 原載《求是》200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