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分割背景下的中國農業勞動力配置效率研究
- 馬小勇等
- 2324字
- 2024-06-28 17:03:34
1 導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農業勞動力市場,即對農業勞動力進行交易的市場,其需求方是農業生產的各類經營者,供給方主要是農村居民。農業勞動力市場不同于農村勞動力市場,前者包含了農村地區非農勞動力交易,而后者僅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目的的勞動力交易。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的主流模式是家庭農業,常常需要在農忙季節通過農業勞動力市場來彌補家庭勞動力的不足;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少量規模化農業生產者也需要通過市場來滿足勞動力需求。因而,發展中國家內部普遍存在農業勞動力市場。世界銀行(2007)對農業勞動力市場進行了描述性分析,認為農業勞動力市場具有季節性、風險性和代理問題顯著等特征[1]。但是,總體來看,由于農業勞動力市場的非正式和補充性特征,各國的統計數據中較少包含此方面的信息,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界對這一市場的關注相對較少。
我國農業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其核心特征是在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用權。由于當時我國農村勞動力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這種按人口平均分配的辦法大體上實現了農村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土地使用權的分配會根據人口的變動定期調整,后來出于對農地產權穩定的考慮,執行了“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多數地區農村社區的土地使用權不再重新分配。然而,經過40多年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由于農戶家庭人口的自然變動和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外流動,以及農地流轉規模的逐步擴大,農戶之間家庭勞動與經營土地的匹配關系產生顯著差異。在此背景下,農村已經出現了農業勞動力市場來實現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我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者主要是普通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給者主要是農戶中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者,二者之間通過市場形成勞動雇傭關系。農業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者可稱為“農業工資勞動者”或者“農業雇工”。在我國市場改革初期,農業勞動力市場最初的表現形式是“換工”;后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向外遷移、家庭經營規模差異的擴大和農村居民市場經濟意識的增強,逐漸演化成以市場化的“雇工”形式為主(葉青等,2017)[2]。
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市場常常存在明顯的不完善性。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市場通常存在明顯的市場分割,這種分割性可能表現為性別分割、種族分割、地理分割。在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同樣存在這種分割性。從現有文獻和實際觀察來看,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不存在明顯的群體分割,比較突出的是地理分割性,即農業勞動力的流動局限在區域性市場之內,跨區域的流動規模較小(唐萍萍等,2011;馬小勇等,2021)[3][4]。從區域性市場內部來看,由于交易成本較高,農業勞動力常常無法實現充分流動,導致農業經營規模越大,單位土地的勞動投入越少。現有文獻對此提及較少,但我們在實地調查中發現這一現象在中國農村的區域性市場上表現明顯。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上述不完善性,對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也不利于通過土地流轉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將會阻礙農業的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本書對市場分割背景下的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配置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系統考察。這一研究工作具有較強的理論與應用價值。
第一,有助于深化發展經濟學對農業勞動力市場的研究。目前發展經濟學家對農業勞動力市場的理論與經驗分析主要是基于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的制度環境。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制度環境與這些發展中國家有較大的差別。本書的研究工作建立在現代發展微觀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的基礎之上,將農戶模型、空間經濟理論和中國國情相結合,建立理論模型對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配置效率進行理論分析和經驗檢驗。該研究有助于豐富發展經濟學對農村勞動力市場的認識,有助于深化對中國農業生產要素配置過程的理解。
第二,有助于促進我國農業勞動力存量的優化配置。隨著大規模的青壯年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我國農業勞動力供應日趨緊張,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口的規模為1.77億人[5]。而且,由于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特征,當前的農業勞動力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退出市場,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將加速呈現。由于勞動力不足,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出現了經營粗放化、復種指數降低、土地拋荒等現象(朱啟臻、楊匯泉,2011)[6]。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通過提升農業勞動力市場的統一性,促進現有農業勞動力存量的合理流動,增加農業勞動力有效供給,是一個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第三,有助于推動規模經營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遷移,在農地“三權”分置的基礎之上,通過經營權流轉發展以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雖然我國未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勞動力仍將是家庭勞動力,但是,由于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必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補充性地使用農業工資勞動者。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完善,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時地從市場獲得必要的補充性勞動力,從而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第四,有助于農戶穩定脫貧和增加收入。低收入農戶最重要的資產是其勞動力,許多市場導向的減貧政策是為農戶提供充分利用其勞動力的機會(Barrett et al.,2007)[7]。在我國,以耕種家庭承包土地為主的小農戶將在農村長期存在,除了土地承包權,勞動力是其最重要的資產。但是,這些農戶通常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生產經營能力較弱,承擔風險能力較弱,在進入非農勞動力市場時往往存在技能、年齡、健康等壁壘,因而收入水平較低,是農村人口中脆弱性較強和最易返貧的群體。通過對農業勞動力配置的理論研究,促進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完善,有利于小農戶充分使用其相對過剩勞動力,從而可以增加其收入,也有利于實現農村穩定脫貧的目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