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江蘇產業發展報告:區域產業協同發展(2021)作者名: 宣燁主編本章字數: 3371字更新時間: 2024-06-28 16:23:02
第一篇 基礎篇
第一章 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概述
一、產業協同發展的內涵
產業協同發展是指上下游產業鏈之間有機聯系、橫向產業鏈之間相互協作、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相互支撐、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技術創新能力和動力不斷增強的過程和狀態。產業協同發展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和紐帶,推動江蘇省各區域協同發展對實現江蘇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在江蘇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的關鍵階段,江蘇省將搶抓國家重大戰略疊加機遇,全面融入國家發展總體格局,深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率先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強化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協同推進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共建世界級現代產業集群,開展民營經濟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點。深刻認識產業協同發展內涵、探索產業協同發展最優路徑、創新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是江蘇協同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關鍵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緊緊圍繞“要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結合自身實際統籌推進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堅持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分類指導,積極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著力解決區域間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江蘇省內各地各揚所長,“1+3”重點功能區建設邁出新步伐。以跨江融合為重點推動揚子江城市群加快全面轉型升級,以港產融合為重點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以提升城市能級為重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以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重點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更大力度推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助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立足新時代背景,聚焦“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總目標,以深化實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為抓手,引領江蘇新一輪區域聯動發展、特色發展和均衡發展,是順應全球區域競爭合作趨勢變化,全面增強經濟創新活力、空間治理效力、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對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更好保障重大區域戰略實施,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深遠意義。
二、產業協同發展的特征
(一)全局聯動性
產業協同發展,其內涵不是生產要素之間的單向聯系,而是生產鏈條上每一生產要素的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僅需要關注到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金融發展、人力資本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更需要關注產業發展全局,保障產業體系運行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產業內部分要素之間的局部協同相對而言較為簡單,其并不能代表產業體系的整體協同,而且僅注重個別產業間協同發展容易忽視整體產業發展狀況,甚至會給整體產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產業內個別因素變動可能會對整體的協調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產業發展中不僅要注重頂端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注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創新,深化上下游產業鏈條互動,不斷提高產業鏈間鏈接能力,充分把握影響產業協同發展的各種因素,提升產業鏈韌性。
(二)形態多元性
產業協同發展存在多種模式,其因產業發展階段、創新能力等因素影響各有差異。對比來看,就發展階段而言,在以制造業為基礎和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階段,協調發展的重點體現為產業內協調和產業間協調的區別。制造業發展更加強調產業內部鏈條銜接,以服務業為主的階段則更加注重產業間關聯和效率,典型的例子為德國、日本與美國、英國的對比。此外,產業協同發展因創新能力差異導致協同形態的多樣性,德國和日本更加注重應用型產業創新,美國和英國創新能力更多體現在產業發展前端和末端,如設計和金融服務創新,這種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的差異、在產業協同發展中的影響,也主要體現為產業前端和末端的銜接與應用端銜接的差異。
(三)階段變化性
產業協同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調整的,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體現出不同的特征。當一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由低到高不斷提升,其產業協同關系也由注重數量逐步轉變為注重效率,這一點在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策略調整、產業發展戰略調整上均有所體現。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中低端行業向高端行業攀升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存在終止線,因此生產制造、科技創新、金融發展、人力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在不斷調整,產業發展也在不協調—協調—不協調之間不斷變化,這同當時的產業發展環境、現狀與政策息息相關。不斷成熟和高端化的發展意味著對于更高水平的創新能力、人力資本、金融市場發展有所要求,這些相應要素的配置是產業高度協同化發展的基礎,也是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基礎。協同發展的現實例子就包含了現如今的發達國家,如德國、美國等,而協調發展之后進而又不協調的國家,即是通過一段時間發展但很快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國家,如巴西、墨西哥等。
(四)互動開放性
產業協同發展,需要不斷開放的土壤。雖然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但是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要素流動、產品互通、市場共享仍為全球各國人民帶來了切實利益。開放環境下的要素流動、產品互通、市場共享對一國(地區)內部的資源配置和科技創新產生顯著影響,這一影響不受外部因素左右。而開放的環境,也為更大范圍的協同發展奠定基礎,推進了各國(地區)間更大范圍的產業協同,促進要素、產品、市場的共同發展。具體體現為國際技術貿易和知識產權交易不斷增長、現代金融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力資源跨國流動日趨頻繁、企業跨國投資不斷增加、國際技術擴散效應不斷增強。國際要素流動大幅提升了各國專業化分工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同時也不斷改變各國產業競爭態勢,中美經濟關系的發展就是佐證。
(五)靈活高效性
產業協同發展根植于高效的協同機制,以應對不同的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要素配置,保障充分釋放發展潛力。協同發展的根本在于處于不同發展環境和發展階段時,能夠自如應對和處理各種問題。發達國家的產業協同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協同發展在這一點上存在顯著區別,更加成熟的市場、自由的要素流動、健全的創新發展機制等為發達國家產業協同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促進產業靈活高效發展;發展中國家在市場、要素流動以及創新機制上的一些問題,導致產業協同發展中缺乏靈活高效性,也就限制了產業協同發展能力,效率相對低下。總體而言,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需要立足現實與未來,以經濟發展績效和水平為航標,構筑有利于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的高效協同機制。
三、產業協同發展的意義
(一)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產業協同發展有助于生產分工專業化,提升生產效率,集聚經濟發展要素資源,提升經濟增長韌性,擴大規模經濟。一方面,產業協同發展為企業市場規模擴大提供前提,不斷深化產業合作,有利于區域間、產業間合作交流,以產業鏈為紐帶,連接區域之間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擴大產業發展的市場規模和空間,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產生、發展和集聚。另一方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能夠充分釋放生產潛力,提升規模經濟水平,不斷優化生產鏈條,實現規模效應外溢,持續深化產業鏈合作協同能力,進而提升規模經濟能級。
(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產業協同發展的主要目標,即通過不斷疏通區域間、產業間、產業內要素自由流動渠道,實現要素最優配置,最終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協同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間健全協調機制、要素配置機制與一體化發展機制,打通區域間要素流動渠道,破除要素自由流動制度阻礙,形成高效的資源配置環境,不斷深化區域間、產業間、產業內資源配置合作,進而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實現區域間、產業間、產業內要素最優配置。
(三)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
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為整體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產業協同發展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不斷優化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增加值獲取能力和水平,助力價值鏈高端攀升。另一方面,產業協同發展有助于優化不同區域間、產業間以及產業內要素配置效率,達到“1+1>2”的資源配置效果。此外,區域協同發展有利于集聚更多的優秀企業和高端要素資源,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讓區域內處于同一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有更多的市場空間和發展空間,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促進整個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