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中國保險:擘畫保險藍圖 重塑美好保險
- 陳輝
- 3883字
- 2024-06-28 18:46:12
中國金融業的金融力量
一、金融的力量
2001年12月,當世界貿易組織(WTO)向中國敞開大門時,中國的金融體系步履蹣跚。而占據了金融業資產規模半壁江山的銀行業,由于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被國際社會描述為“瀕臨破產”;同樣,對于保險業、證券業來說,好像也處于“破產的邊緣”。
彼時的金融業,好像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包袱”,讓我們把目光投向2021年。
2021年,全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81.95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344.76萬億元,證券業機構總資產為12.30萬億元,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24.89萬億元;金融業增加值9.12萬億元,同比增長8.49%,占GDP比例為7.97%。
此時的金融業,儼然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金融力量”(Financial Muscle)。
何謂金融力量?《華爾街:金融的力量》一書的簡介就是最好的闡釋:“不管你是愛華爾街,還是恨華爾街,你都要去接觸它,了解它。因為它與一個國家的崛起休戚相關,它與每一個人的財富休戚相關,它又與一個國家的強大和尊嚴緊密相連。如果你放棄華爾街,就意味著放棄了一條發展經濟的道路。華爾街給予我們了很多,同樣,華爾街沒有給予我們的還是很多……”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們白手起家,迅速建立了統一的法定貨幣制度,有效平抑了物價,穩定了新中國經濟秩序。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金融機構比較少,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機構。從1979年起,陸續恢復建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國有專業銀行,開始打破人民銀行“大一統”的銀行體系。1994年,成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承接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原來的政策性業務,四大國有專業銀行開始真正向商業銀行轉變,多層次銀行體系逐步形成。
目前,我國金融業已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體系。截至2021年底,我國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602家、證券公司140家、基金公司137家、期貨公司149家、保險公司235家。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金融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大局,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金融業籌集社會資金,支持國民經濟恢復重建。改革開放后,金融業的活力和潛力得到極大釋放,迎來大發展大繁榮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業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這就是金融力量,伴隨著19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成立、1998年11月中國保監會成立、2003年4月中國銀監會成立,以及2018年4月中國保監會與中國銀監會合并成立中國銀保監會,中國的金融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了中國金融的成長,見證了中國金融的力量。中國金融力量,背后是“三駕馬車”在拉動,分別是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
二、金融業概況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這一年,面對百年變局和新冠疫情起伏反復的嚴峻考驗,中國經濟以韌克艱、迎難而上,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這一年,金融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一委一行兩會”關于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承壓而上,保持平穩運行的良好態勢。
2021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8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344.76萬億元,同比增長7.8%;證券業機構總資產為12.30萬億元,同比增長21.2%;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24.89萬億元,同比增長6.8%。
2021年末,金融業機構負債為346.58萬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銀行業機構負債為315.28萬億元,同比增長7.6%;證券業機構負債為9.35萬億元,同比增長24.4%;保險業機構負債為21.96萬億元,同比增長6.9%。
2021年末,金融業機構凈資產為35.3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銀行業機構凈資產為29.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證券業機構負債為2.95萬億元,同比增長12.2%;保險業機構凈資產為2.93萬億元,同比增長6.5%。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金融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中國金融業總資產從2002年的24.8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81.95萬億元,年均增長15.46%;總負債從2002年的23.86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46.58萬億元,年均增長15.12%;凈資產從2002年的1.02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5.37萬億元,年均增長20.50%(如圖1-1所示)。

圖1-1 2002—2021年中國金融業資產負債情況
這就是中國的金融業,在一片“狼來了”的驚呼中,通過變革不斷提升金融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金融系統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再創金融改革發展新輝煌。
三、金融業結構
在金融市場建設方面,我國金融市場從無到有穩步發展,并伴隨著經濟體制轉軌,逐步建立了功能相互補充、交易場所多層次、交易產品多樣化的金融市場體系,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增強。
2021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81.95萬億元,其中銀行業占比90.26%,保險業占比6.52%,證券業占比3.22%,這就是中國金融業的結構。圖1-2給出了2002—2021年中國金融業總資產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的占比情況。總體來看,保險業總資產占比穩步提高,銀行業總資產占比逐年下降,在資本市場不好的年份占比略有提高,與證券業總資產占比趨勢正好相反。

圖1-2 2002—2021年中國金融業各業態總資產占比情況
這就是中國金融業總資產結構的現狀,銀行總資產占比雖有下降,但仍然超過90%,可見未來保險、證券的路還很長。
四、金融業杠桿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是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他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金融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就是凈資產所撬動的總資產倍數,如圖1-3所示。通過圖1-3可以看出,中國金融業的杠桿倍數(總資產/凈資產)在逐年下降,從2002年的24.34倍下降到2021年的10.80倍;資本覆蓋系數(凈資產/總負債)在逐年上升,從2002年的4.28%上升到2021年的10.21%。

圖1-3 2002—2021年中國金融業杠桿倍數和資本覆蓋系數
自2016年開始,我國一系列防控金融風險的政策相繼頒布實施,“去杠桿”成為高頻詞匯,金融業的杠桿倍數逐年下降,資本充足率逐年提高,金融的“肌肉”正在形成,正在夯實“金融力量”。
五、金融業發展
談到發展,一定要有參照物,我們不妨以GDP和M2供應量為參照物。圖1-4給出了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增長率與GDP名義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金融業增加值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部分暴露了中國金融業發展“脫實向虛”問題。2016年以后,隨著金融業的“去杠桿”,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開始趨同于GDP增長率。同時,圖1-4給出了金融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從2002年的4.56%增加到2021年的7.97%。

圖1-4 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對比
(左坐標為金融業增加值增長率、GDP名義增長率,右坐標為金融業增加值在GDP中占比)
圖1-5給出了中國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金融業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趨同。

圖1-5 中國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對比
隨著金融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場業務已成為M2重要的派生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M2的波動,影響到貨幣供應量目標的穩定性。從全球范圍看,主要經濟體M2均呈大幅波動態勢,與名義GDP之間的相關性較弱。隨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注定與反映實體經濟的GDP脫鉤,與M2相關性越來越大。
這就是中國金融業,金融監管強化可能導致信用創造過度萎縮,從而波及實體經濟,因此我們需把握好金融監管的力度和節奏。
六、重新認識金融的力量
1948年12月1日,伴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和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宣布成立。1979年,國家外匯局成立,由人民銀行管理。1983年,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履行宏觀調控、金融監管、金融服務等職責。1992年,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成立。1998年,國務院證券委并入中國證監會,同年中國保監會成立。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監管協調進一步強化;2013年,人民銀行牽頭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2017年7月14—15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統籌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加強宏觀審慎管理,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由人民銀行承擔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2018年,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實現職能整合,組建中國銀保監會。目前已形成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抓總統籌,“一行”“兩會”“一局”和地方分工負責的金融監管架構。
從人民銀行“大一統”監管模式,到“一行三會”分業監管,再到“一委一行兩會”的綜合監管,我國金融監管體系隨著市場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自我完善,嚴守堅持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紅線,成功地應對了一次次挑戰。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時的金融問題與加入WTO時的金融問題相比,已經不能同日而語,更不能墨守成規。李稻葵在《中國金融業的三大超前和未來發展趨勢》一文中提出:“當前中國金融業的問題可以用三大‘超前’來總結:第一,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超過了實體經濟的實際需要;第二,部分金融服務超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第三,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超前于監管體系和法律體制的約束力。”
同樣,重溫美國的金融史,其金融體系也一定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被定義、重塑。回顧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們知道金融不是模糊的,金融也不應該是模糊的,金融更不應該是風口……顯然“金融不是你我喜歡與否的問題”“金融更不應該是你我的口頭禪”,我們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重新定義金融、重新科普金融、重新認識金融……
回首過去,那些新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歷史性改革,注定成為新中國輝煌歷史進程中不可忽視的注腳。放眼未來,改革仍將繼續,中國金融力量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