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中國保險:擘畫保險藍圖 重塑美好保險
- 陳輝
- 9492字
- 2024-06-28 18:46:13
中國金融業的業態分析
一、銀行業分析
(一)銀行業金融機構
中國金融力量,背后是“三駕馬車”在拉動,其中“帶頭大哥”就是銀行。“銀行”一詞源自意大利語“banco”,與現在的英語“bank”接近。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英文的“bench”,即“長板凳”。
近代銀行產生于中世紀的意大利,那時沒有飛機也沒有高速公路,交通都靠船運,威尼斯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也正是由于各地貿易需要對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進行鑒別、估價、存管,同時放賬,孕育了第一代的近代銀行。
但銀行家和“長板凳”有啥關系?那時的街市上,各地的商人要找銀行家非常好找,每個人帶一個長板凳,就在長板凳上進行交易。一個大口袋裝著所有的單據和契約,另一個大口袋裝著各種各樣的貨幣——“坐在長板凳上的人”就是最早的銀行家。
有的人一船貨遇到海難,貨沒了,欠了別人的錢到時間也兌現不了,大家找銀行家;有的銀行家經營不善,風險掌握得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把他的長板凳砸了。于是就出來一個英文詞語叫“bankruptcy”,這就是“破產”的來源。這里包含了兩個深層含義:第一,早在11世紀就已經出現,直到今天我們都應“頂禮膜拜”的金融契約精神——借錢的人必須保證連本帶息全額及時償還,放賬的人相信借錢者以后有能力、有意愿來承諾自己的債務,這是雙方面的契約精神,也是市場上彼此信任的重要來源。第二,這表明“有限責任”的概念雛形在那時已經出現,商業因此得以延續。當眾羞辱你,把你的板凳砸了,從此在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你別再想進銀行業。但是我們并沒有把你殺了,因為這是有限責任。
中國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達到4602家,其中開發性金融機構1家、政策性銀行2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5家、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28家、民營銀行19家、外資法人銀行41家、住房儲蓄銀行1家、農村商業銀行1596家、農村信用社577家、農村合作銀行23家、村鎮銀行1651家、農村資金互助社39家、貸款公司13家、信托公司68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5家、金融租賃公司71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255家、汽車金融公司25家、消費金融公司30家、貨幣經紀公司6家、其他金融機構33家。
(二)銀行業概況
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從2002年的23.70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44.76萬億元,年均增長15.13%;總負債從2002年的22.79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5.28萬億元,年均增長14.83%;凈資產從2002年的0.91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9.48萬億元,年均增長20.09%(如圖1-6所示)。

圖1-6 中國銀行業資產負債情況
這就是中國銀行業,金融業的“帶頭大哥”,有時候需要思考一下“帶頭大哥”意義何在。
(三)銀行業效率
金融效率,是指金融部門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金融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金融效率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指標,按照不同金融機構在經濟中的作用,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宏觀金融效率、微觀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三種。
對于銀行業效率,本書使用銀行業與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如圖1-7所示。因為銀行業總資產占比一直在90%以上,所以我們看到銀行業與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基本保持一致。

圖1-7 中國金融業和銀行業總資產和凈資產增長情況
這就是中國銀行業,銀行業的風吹草動直接影響整個金融業,銀行業的每一個事件放到保險業、證券業都是“灰犀?!薄cy行業是宏觀金融效率、微觀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的重要決定力量。
(四)銀行業杠桿
銀行杠桿率的計算方式為一級資本除以總資產,包括表內和表外資產。雖然杠桿率指標計算簡單,但其有效性也依賴其在金融體系中應用的廣泛性。由于銀行混業經營的趨勢不斷深入,金融機構擁有越來越多復雜的表外結構,更加復雜的衍生產品交易等使杠桿率的準確計算存在相當困難。
本書使用杠桿倍數(總資產/凈資產)和資本覆蓋系數(凈資產/總負債)進行近似分析。通過圖1-8可以看出,中國銀行業的杠桿倍數(總資產/凈資產)在逐年下降,從2002年的26.04倍下降到2021年的11.69倍;資本覆蓋系數(凈資產/總負債)在逐年上升,從2002年的3.99%上升到2021年的9.35%。

圖1-8 中國銀行業的杠桿倍數和資本覆蓋系數
近年來,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單獨依靠銀行內源資本積累的銀行資本補充已不足以支撐其發展需求。再加上2016年金融嚴監管以來,影子銀行等表外資產回歸表內,對銀行資本補充帶來了更大壓力。這就是中國的銀行業,經濟的下行和資本市場的低迷,對于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銀行業發展
談到發展,一定要有參照物,我們不妨以GDP和M2供應量為參照物。圖1-9標示出了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長率與GDP名義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傮w來看,銀行業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特別是GDP增長率下降時,銀行業總資產增長率卻在上升,部分暴露了中國金融業發展“脫實向虛”的問題。另外,它也說明經濟下行時,國家所采取的一些貨幣政策基本都流向了金融業,比如2008年的“4萬億元”。

圖1-9 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長率與GDP名義增長率的關系
圖1-10標示出了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銀行業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趨同。隨著金融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場業務已成為M2重要的派生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M2波動,影響到貨幣供應量目標的穩定性。

圖1-10 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的關系
這就是中國的銀行業,我們要密切關注銀行監管強化等可能導致信用創造過度萎縮,從而波及實體經濟,需把握好銀行監管的力度和節奏。從全球范圍看,主要經濟體M2均呈大幅波動態勢,與名義GDP之間的相關性較弱。隨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注定與反映實體經濟的GDP脫鉤,與M2相關性越來越大。
(六)重新認識金融力量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銀行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而且國內外的眾多經濟學論著中很早就開始探討銀行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約瑟夫·熊彼特曾言:運營良好的銀行,可以通過發現最有可能成功實施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企業,為其提供資金,激勵其技術創新;銀行具有信用創造的能力,正是這種創造能力,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1978年之前的數十年,中國的銀行業務都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的,1979年恢復了中國農業銀行,分設中國銀行,1983年和1984年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此后,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早期稱合作銀行)、政策性銀行等相繼成立,銀行業務持續發展和壯大。1978年中國國家銀行的全部資產1850億元,2021年底達到344.76萬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達到4602家。
可見,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業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發達的金融業可以極大地提升經濟的核心競爭能力,強有力地支持經濟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提出了九大部署,分別為: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功能深化與金融監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金融助力區域協調發展、金融市場開放(金融服務業和金融資本項目)、金融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共同富裕是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綠色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綠色發展、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銀行業需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深化銀行業內部改革,努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另外,我國已經對國際社會宣布,取消對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范圍。
二、證券業分析
(一)證券業金融機構
談到中國證券業,雖然發展歷史僅有30多年,但我們對“泡沫”一詞一點也不陌生?!芭菽边@個詞要從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與1929年美國股票危機談起,這三大著名投機風潮改變了全球證券業的發展。
郁金香泡沫(Tulip Bubble),又稱郁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
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南海公司,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將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1720年5月,在英國股市的南海風潮中,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也買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在早期的上漲階段他及時賣掉了股票,獲利5000英鎊。后來他又重新買入,最后虧損了20000英鎊。牛頓嘆說:“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p>
1929年美國股票危機(1929 American Stock Crisis)是指1929年10月29日,被稱作“黑色星期二”,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導致了未來一段時間的“大蕭條”。
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與1929年美國股票危機之后,特別是美國股災后,美國開始反思股市崩潰的原因,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穩定市場:通過了在金融監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要求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業經營,避免股市崩潰直接沖擊商業銀行體系,進而導致連鎖反應;放棄原先自由不干預的政策,相繼通過《1933證券法案》和《1934證券交易法案》,并成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構建了一整套證券監管體系。
經歷了泡沫的洗禮,才有了全球證券業的規范發展。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截至2021年底,從事證券業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140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137家、期貨公司149家。另外,還有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等;滬深A股上市公司達到4603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了中國證券業的發展,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證券業的泡沫。中國金融力量,背后是“三駕馬車”在拉動,其中的晴雨表就是證券。
(二)證券業概況
中國證券業總資產從2002年的0.53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2.30萬億元,年均增長18.01%;總負債從2002年的0.42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9.35萬億元,年均增長17.74%;凈資產從2002年的0.11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95萬億元,年均增長18.96%(如圖1-11所示)。

圖1-11 中國證券業資產負債情況
中國證券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為什么其發展滯后于經濟的發展,更滯后于整個金融業的發展?這是因為,證券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是有前提的,即必須是一個完善成熟的證券市場。證券市場必須是強勢有效的市場,它能夠反映市場上的所有信息,只有這樣的證券市場才能夠完整地反映每一家上市企業的經營狀況,才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所以,中國證券業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魄力,才能走向成熟。
這就是中國的證券業,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雖然我們看不到晴雨表的邏輯,但不代表其脫離了實體經濟。我們相信隨著證券市場的完善,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會發揮其應有作用。
(三)證券業效率
證券業效率,主要是指證券業與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如圖1-12所示。因為證券業發展具有波動性(或者說股票市場具有波動性),我們看到證券業的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圍繞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上下波動。

圖1-12 中國證券業與金融業總資產和凈資產增長情況
注:左坐標為總資產增長率,右坐標為凈資產增長率。
這就是中國的證券業,2021年末,證券業總資產雖然僅占金融業總資產的3.22%,但證券業背后的滬深A股4603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達到99.10萬億元,占2021年GDP的86.65%,占2021年金融業總資產的25.95%。所以,相對于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更要關注經濟發展問題,是經濟宏觀發展效率、微觀發展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的重要決定力量。
(四)證券業杠桿
根據《關于修改〈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的決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125號),證券公司必須持續符合下列風險控制指標標準:風險覆蓋率不得低于100%;資本杠桿率不得低于8%;流動性覆蓋率不得低于100%;凈穩定資金率不得低于100%。延續前面的分析方法,本書使用杠桿倍數(總資產/凈資產)和資本覆蓋系數(凈資產/總負債)進行近似分析。
通過圖1-13可以看出,中國證券業的杠桿倍數(總資產/凈資產)波動比較大,總體上在下降,從2002年的4.86倍下降到2021年的4.17倍;資本覆蓋系數(凈資產/總負債)波動也比較大,總體上在上升,從2002年的25.91%上升到2021年的31.55%。

圖1-13 中國證券業的杠桿倍數和資本覆蓋系數
《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發布之時,證監會相關部門測算,按資本杠桿率指標8%的監管標準,并結合流動性指標要求,券商的財務杠桿率為6倍左右??梢?,目前國內券商杠桿水平整體較低,除了政策約束,也包括負債渠道、資金需求業務方面的原因。未來提升杠桿的途徑包括:豐富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使用資產負債表為客戶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
且隨著經濟的下行和資本市場的低迷,中國證券業的杠桿率達到了新低。1975年傭金自由化后,美國投行杠桿水平大幅提升,驅動了ROE提升。以高盛為例,金融危機前權益乘數維持在15倍以上,金融危機以后被動降杠桿,但杠桿仍在10倍左右。
(五)證券業發展
談到發展,一定要有參照物,我們不妨以GDP、M2供應量和滬深300指數為參照物。圖1-14標示出了中國證券業總資產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證券業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沒有關系,經濟發展晴雨表功能沒有任何體現。

圖1-14 中國證券業總資產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的關系
圖1-15標示出了中國證券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傮w來看,證券業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也沒有關系,金融發展晴雨表功能也沒有任何體現。

圖1-15 中國證券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的關系
圖1-16標示出了中國證券業總資產增長率與滬深300指數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證券業增長率與滬深300指數增長率趨同,股市發展晴雨表功能好像得到了體現。

圖1-16 中國證券業總資產增長率與滬深300指數增長率的關系
由此可見中國證券業,不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不是金融發展的晴雨表,而是股市發展的晴雨表。從全球范圍看,主要經濟體證券業的發展基本能體現經濟發展,至少體現了經濟發展的預期,證券業的周期性波動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基本一致,反觀我們的證券業卻與GDP脫鉤,與金融業脫鉤。
(六)重新認識金融力量
1990年,在浦江飯店孔雀廳內,一聲響亮的鑼聲宣告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也引發了全國上下的熱烈討論。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边@一番話打破了束縛,成為資本市場發展的轉折點。
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證券市場建設有了質的飛躍。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監會的成立,標志著資本市場開始正式建立全國統一的監管框架。1992年之后,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也為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空間。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步伐快速而穩健,只用了短短30多年,就取得了西方資本市場200年的建設成就。面向未來,我們需要重新思考“30多年”和“200年”的過程、成就和教訓,顯然“30多年”成就不了“200年”,因為我國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還沒有“相輔相成”,談何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三、保險業分析
(一)保險業金融機構
從1979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開始,保險市場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再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市場主體組成的保險市場體系,形成了覆蓋人壽保險、財產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農業保險、再保險等多領域的產品體系。該體系在風險分擔、服務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底,中國多層次保險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保險法人機構有235家,其中保險集團和控股13家、再保險7家(信利保險已變更為信利再保險,不含外國再保險公司分公司7家)、產險88家(含安邦財險,其已經重組為大家財險)、人身險91家(含安邦壽險,其已經重組為大家壽險,其中壽險公司75家、養老保險公司9家、健康險公司7家)、保險資產管理33家、農村保險互助社3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610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2萬余家。另外,境外保險機構在華設立66家外資保險機構、84家代表處和17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
“保險”剛進入中國時,曾有個非常詩意的名稱——“燕梳”(insurance音譯)。如此輕巧的一個名字,卻背負著中國保險200多年的歷史。
雖然19世紀初,保險就進入中國,但是對保險思想的引入卻在鴉片戰爭之后。1841年,魏源受林則徐之托,根據林則徐在廣東組織翻譯的《四洲志》等資料,撰寫了《海國圖志》,望國人能師夷長技攻夷、制夷。書中介紹了世界各地人文、地理、歷史等,其中談到了“船擔保”(即水險)、“宅擔保”(即火險)及“命擔?!保磯垭U)三大“擔保會”(即保險公司)及其運作。《海國圖志》啟蒙了中國人的保險思想,但由于當時中國尚處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階段,商品經濟發展程度較低,還不足以產生中國自己的保險業,因此并沒有促使民族保險業的興起。
中國自1805年成立第一家保險公司以來,已經走過了200多年的歷史。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保險業也經歷了初步發展(1949—1958年)、停辦(1958—1979年)、恢復發展(1979年至今)三個大的階段。中國保險業自1979年恢復以來,獲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保險業發展,在多份重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保險業,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保險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國保險業實現了長足發展。中國金融力量,背后是“三駕馬車”在拉動,其中“朝陽行業”就是保險。
(二)保險業概況
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從2002年的0.6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4.89萬億元,年均增長21.16%;總負債從2002年的0.6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1.96萬億元,年均增長20.39%;凈資產從2002年的33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93萬億元,年均增長42.88%(如圖1-17所示)。

圖1-17 中國保險業資產負債情況
為什么說保險業是朝陽行業?因為2002年以來保險業總資產增長率、總負債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都是最高的,都在領跑金融業的發展。這就是中國的保險業,金融業的“朝陽行業”“明日之星”。30年前說下海能賺錢的人,被認為是騙子;20年前說炒股能賺錢的人,被認為是騙子;15年前說保險能幫到大家的,被認為是騙子;10年前馬云說互聯網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也被認為是騙子。經濟發展到不同程度,消費者有不同的金融需求。順應經濟發展潮流,保險業正在成為金融業的弄潮兒,成為金融業的“明日之星”。
(三)保險業效率
保險業效率,是指保險業與金融業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如圖1-18所示。因為保險業是朝陽行業,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總資產增長率,還是凈資產增長率,保險業都遠遠高于整個金融業。

圖1-18 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和凈資產增長情況
注:左坐標為總資產增長率,右坐標為凈資產增長率。
這就是中國的保險業,雖然其總資產僅占金融業的6.52%,但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是12146.20萬億元,是GDP的106.20倍,是金融業總資產的31.80倍。所以,相較于銀行業,保險業更要關注社會治理問題,是社會宏觀風控效率、微觀風控效率和風控市場效率的重要決定力量。
(四)保險業杠桿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的規定,我們所理解的保險杠桿率的計算方式為保費收入除以凈資產、保險金額除以凈資產。
《保險法》第一百零二條規定:“經營財產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當年自留保險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四倍。”經營人身保險業的保險公司,其當年自留保險費不受此限制。主要是因為財產保險的保險事故發生不規則,缺乏穩定性,經營風險大于人身保險業務,因而保險準備金的數額要求也大。
《保險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范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百分之十;超過的部分應當辦理再保險?!蔽kU單位專指一次保險事故發生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范圍,它直接關系到保險金支付的數額和再保險業務的進行。如果任由保險公司自己來計算危險單位,易發生故意縮小危險單位、盲目擴大業務、過量收取保險費等現象。為此,《保險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保險公司對危險單位的劃分方法和巨災風險安排方案,應當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備案”,否則其計算辦法和結果無效。延續前面的分析方法,使用杠桿倍數(總資產/凈資產)和資本覆蓋系數(凈資產/總負債)進行近似分析。
通過圖1-19可以看出,中國保險業的杠桿倍數(總資產/凈資產)在逐年下降,從2002年的194.96倍下降到2021年的8.49倍;資本覆蓋系數(凈資產/總負債)在逐年上升,從2002年的0.52%上升到2021年的13.34%。

圖1-19 中國保險業的杠桿倍數和資本覆蓋系數
可見,2002年中國保險業已經處于“破產邊緣”,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保險業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得到了徹底的改善。
這就是中國的保險業,肩負支持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任,這對于保險業的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不應該是一副“隨機漫步”的態勢,因為畢竟你不是“隨機漫步的傻瓜”。中國的保險業,有時候需要思考一下“保險”二字背后的“意義”絕非詩意。
(五)保險業發展
談到發展,一定要有參照物,我們不妨以GDP和M2供應量為參照物。圖1-20標示出了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保險業總資產增長率遠遠高于名義GDP增長率,基本上是名義GDP增長率的2倍。

圖1-20 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的關系
圖1-21標示出了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傮w來看,保險業增長率也遠遠高于M2供應量增長率。

圖1-21 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增長率與M2供應量增長率的關系
由此可見,我們要密切關注保險監管強化等可能導致保險創新過度萎縮,從而波及保險業未來發展,需把握好保險監管的力度和節奏。從全球范圍看,保險業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財富、家庭財富的變化具有緊密聯系,我們要尋找其中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隨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保險業注定與反映實體經濟的GDP脫鉤,與M2相關性越來越大。
(六)重新認識金融力量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今年已經70多年。而我國的保險業也和新中國一起走過了70多年的奮斗歷程?,F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保險市場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1949年9月,中央召開第一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批準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同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家國有保險公司,標志著中國的保險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958年10月,全國財貿工作會議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險工作的作用已經消失,除國外保險業務必須繼續辦理外,國內保險業務應立即停辦。同年12月,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財政會議正式做出“立即停辦國內保險業務”的決定。之后,中國保險業進入了延續到1978年的20年漫長停擺期。中國保險業的員工數也從停業前的幾萬人變為只剩幾個人。
1979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到來,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政府決定恢復保險業務。沉睡了20年的中國保險業開始進入復蘇及對外開放試點的第二階段。
中國保險業的年保費收入從復業之后1980年的4.60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44900.17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5.11%,速度驚人。保險業發展70多年,中國從保險大國走向保險強國。我國保險市場規模已經先后超過德國、法國、英國、日本,全球排名升至第二位。
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曾言:“中國保險業要從大到強,需要進一步推進行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這些核心競爭力包括:以滿足消費者保險保障需求為中心;以改革創新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在保險行業中的應用;以保險供給側結構改革促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推動保險業回歸本源以及有序化解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