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僑批銀信的跨洋金融研究
- 蒙啟宙
- 1715字
- 2024-06-28 13:53:25
序
金融視角僑批研究的探索
自2013年“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以來,近十年間,從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到多學科研究的開展,其文獻價值所引發的相關研究方興未艾,涉及文獻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廣東、福建兩省高校學者、文博系統專家和社會收藏家成為僑批銀信研究的主要力量,相關著述不斷涌現,多形式的文創作品紛呈,僑批銀信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被持續挖掘闡釋。
同時,現有的僑批銀信研究格局很不平衡,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其中金融視角的探索就很薄弱。僑批銀信是重要的近現代金融文獻,蘊含著大量的金融信息,具有鮮明的金融屬性,特別是體現出民間金融與官方金融并行、鄉村金融與國際金融交匯、跨洋金融與跨洋貿易結合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是僑批研究的核心領域之一,亟待拓展。蒙啟宙先生的《僑批銀信的跨洋金融研究》,是筆者目前所見第一部金融學角度的研究專著,讀后甚為欣喜!
我與蒙先生是在僑批銀信學術交流活動中相識的,發現他的論文多側重于僑批銀信金融方面的討論,帶來不少研究啟示,因而吸引了我的關注。尤其是他長期在金融系統工作,熟悉金融理論和實操流程,熱愛貨幣收藏,對金融史有涉獵;他出生在僑眷家庭,對華僑生活有直接的感受。蒙先生還喜歡將實際工作、個人愛好與理性思考結合起來,勤于筆耕,早在1993年就在《南方日報》開辟“硬幣漫話”專欄。這些工作和生活經歷使他具有很多業外人士開展這一領域研究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這部專著就是他多年研究積累的成果。
該著資料豐富翔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全書除常規性運用僑批本體文獻之外,還大量運用第一手的近現代金融行業資料,為論述的展開提供了扎實的金融文獻基礎。更難得的是,著者從近現代報刊特別是僑刊僑報以及海外僑團、僑批業會刊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僑批銀信金融資料。筆者深知這類文獻資料非常零亂,呈現散布狀態,爬梳起來十分不易。鑒于其獨有的文獻價值,著者將其與金融行業文獻資料進行互補印證,從而豐富了僑批金融研究的文獻資料鏈,并為分析立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文獻視野和更為扎實的文獻基礎,這無疑是該著一大鮮明特色。
該著將海內外的僑批金融活動視為一個整體進行討論,“跨洋”視角貫穿于仄紙、水客、批信局、銀行、郵局、僑匯買賣等章節中,凸顯出僑批金融的國際性,這既符合僑批金融活動的實際,更有助于把握其歷史演變規律。再比如僑批銀信的金融網絡研究,該著對國內僑匯中心廣州的專章分析,可以啟發我們對海外新加坡、曼谷、舊金山、紐約,與中國香港、汕頭、江門、臺山、泉州等僑批銀信集中地和流轉地城鎮金融網絡的研究。目前有關僑批的研究,受文獻本體(以海外僑胞來信為主)的局限,論域場多集中在國內僑鄉,而實際完整的僑批銀信是由僑胞來信和僑眷回信組成,回信主要流散在海外,目前對其挖掘搶救整理工作幾乎還未開展,從而大大限制了僑批銀信的“跨洋”研究。該著從金融活動切入,進行僑批銀信的“跨洋”研究,既彌補了當今僑批銀信研究的短板,也讓我們看到在現有的文獻條件下進行海內外整體性研究的可行性。
厘正名實,追源溯流,是僑批銀信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該著第一章“華僑銀信”基于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對“銀信”“僑匯業”“僑批局”概念的名實流變所作的梳理論證,是目前對這一基礎性問題研究值得注意的翔實成果,從中可看到著者樸素、嚴謹、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學術追求。當初筆者與同事在撰寫“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文本時,就關注到“銀信”與“僑批”的關系和歷史演變,并堅持兩個概念并列,以尊重歷史,表達這一遺產豐富的內涵及其演變。因此,蒙先生對這一基礎性問題的努力探究及其成果,筆者深為贊同,并相信這必將帶給業界更多更深的思考,帶動更多學界同仁投入對該研究領域基礎性問題的探討。
筆者在欣喜之余,更期望蒙先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繼續深入拓展僑批金融領域的研究。比如基于僑批銀信的近現代國際金融研究和鄉村金融研究,以豐富完善這一遺產的金融國際性和民間性認識等。相信這也是蒙先生所思所想,今后他還會有新的研究成果奉獻給大家,我們期待著。
是為序。
張國雄
2022年12月11日于廣東江門
(五邑大學原副校長、教授,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