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2766字
- 2024-06-11 13:25:42
第二節 發展特點
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政策補貼,維護國家戰略安全
2022 年,世界各經濟體持續強化對高端芯片等戰略領域的補貼力度,以強化半導體供應鏈安全。2月,歐盟委員會公布《歐盟芯片法案》,提供430億歐元[1]補貼增進歐洲芯片產能,強調加強半導體生態系統、提高供應鏈彈性和安全性、減少外部依賴的緊迫性,并重申到2030年將其全球半導體生產份額提高到20%的目標。韓國也于2月修訂稅法,對投資半導體、電池、疫苗三大領域國家戰略技術研發的中小企業,最多可給予投資額50%的稅額抵扣優惠,大企業最多可抵扣30%~40%。5月,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透露,德國將投資140億歐元,以吸引芯片制造商前往德國參與德國半導體產業布局。韓國也于5月提出“K-半導體”戰略,表示在未來十年,韓國政府將攜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153家韓國企業,投資510萬億韓元,以將韓國建設成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引領全球半導體供應鏈。6月,日本政府正式批準臺積電在日本建立晶圓廠的計劃,并為其提供4760億日元的補貼。8月,美國出臺《芯片和科學法案》,對美國本土芯片產業提供520億美元補貼,吸引高端芯片產能回流本土,激勵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發展,此外,還規定在美國建立芯片工廠的企業將獲得25%的減稅,相關刺激政策涉及的總金額達867億美元。同月,韓國政府通過2023年預算計劃,將集中投資1萬億韓元到半導體產業,以確保其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力,其中半導體人才培養資金由1800億韓元提升至2023年的4500億韓元,并將花費570億韓元建設半導體學院。10月,日本向美國大型芯片制造商美光提供高達466億日元的補貼,以支持其在廣島工廠生產先進內存芯片的計劃。11月,中國臺灣地區更新《產業創新條例》,面向半導體等產業技術創新型公司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大幅補貼島內半導體企業。
二、前沿技術不斷突破,重大成果競相涌現
2022 年,各國紛紛支持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涌現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
量子計算領域。量子計算機理論性能大幅提升,量子位增加及糾錯能力提升,實用化進程加速。2月,英國QuantrolOx公司使用機器學習控制量子位,能夠更快地調整、穩定和優化量子比特,可應用于幾乎所有標準的量子計算技術。3月,加拿大光量子計算公司Xanadu宣布與美國半導體公司格芯(GlobalFoundries)達成合作,將共同推進通用光量子芯片和容錯光量子芯片的量產。Xanadu將利用格芯Fotonix新平臺提供的精密豐富的功能與服務,設計并制造300mm硅光子器件,以實現量子糾錯。中國阿里巴巴達摩院量子實驗室也于3月宣布成功研制出兩比特量子芯片,實現了單量子比特操控精度99.97%,兩量子比特iSWAP門操控精度最高達99.72%。11月,美國IBM公司推出量子計算機Osprey,其具有433量子比特,相比2021年宣布的有127量子比特的Eagle處理器,Osprey的量子比特數量超過Eagle處理器近2.5倍,是迄今為止功能最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德國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首次實現14個光子有效糾纏,為研發新型量子計算機奠定了基礎。12月,谷歌量子計算機創建了只需要7量子比特和數百個操作的全息蟲洞。
人工智能領域。1月,美國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AI推出了DALL-E算法,實現了通過自然語言描述創造逼真圖像和藝術的技術。2月,Meta公司宣布推出新的人工智能項目CAIRaoke,以推動構建元宇宙。此人工智能項目通過構建完全端到端的神經模型,從而使人類能夠與語音助手更自然地交流。5月,阿里巴巴達摩院發布新型聯邦學習框架FederatedScope,該框架支持大規模、高效率的聯邦學習異步訓練,能兼容不同設備運行環境,且提供豐富的功能模塊,大幅降低了隱私保護計算技術開發與部署難度。7月,英國DeepMind公司宣布,其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折疊”已預測出約100萬個物種的超過2億種蛋白質的結構,涵蓋科學界已編錄的幾乎所有蛋白質,破解了生物學領域最重大的難題之一。
三、加大對新興領域布局,搶占前沿技術高地
2022年,全球主要國家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在前沿技術上的競爭仍然激烈。
人工智能領域。美國國防部在于2月發布的備忘錄中明確將人工智能列為對維護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領域。3月,日本政府召開新資本主義實現會議,討論了科學技術領域的增長戰略,并表示將制定與人工智能及量子技術等尖端技術相關的國家戰略。6月,英國國防部發布《國防人工智能戰略》,明確提出要以一定的速度和規模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以獲得國防戰略優勢。7月,英國國防科技實驗室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國防中心,專注于研究與實現人工智能能力發展相關的基礎問題。美國參議院也于7月正式通過涉及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的《芯片和科學法案》。該法案于8月初經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生效,提出將投資2000億美元加強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研究。中國于7月出臺了《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在重點行業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從而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水平。
量子計算領域。2月,歐盟為“天基量子密碼衛星寬帶項目”撥款20億歐元,使歐洲能夠接觸到基于天基量子的密碼學提供的安全通信。新加坡政府于2月為“國家量子安全網絡項目”投資850萬新加坡元以開發一種方法,為關鍵基礎設施提供強大的網絡安全,包括政府通信系統、能源網絡等關鍵基礎設施,以及在醫療保健和金融等領域的敏感數據。4月,澳大利亞政府發布《國家量子戰略:問題報告》(National Quantum Strategy:Issues Paper),啟動國家量子戰略制定工作,提出將投資1.11億澳元開發國家量子戰略。美國與芬蘭也于4月發布關于量子信息科技合作的聯合聲明,旨在促進量子計算、量子網絡和量子傳感等發展。
四、砍單、缺芯現象并存,供需結構性矛盾凸顯
2022年,受全球物流恢復、消費市場疲軟影響,電子信息產業上中下游砍單現象頻發。不少國際芯片大廠都出現了砍單現象。聯發科對第四季度5G芯片砍單30%~35%,高通也對高端驍龍8系列產量下調10%~15%。目前供應鏈廠商普遍受到來自三星、戴爾、小米、vivo、OPPO的砍單壓力。缺芯現象從全面“缺芯”向結構性“缺芯”轉變。一方面,消費電子、工業通信等領域已經基本不缺芯片,整個行業增長趨平。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進入有序成長階段,產能供應持續增加,產業鏈緊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行業整體依然保持高景氣,尤其部分封裝廠產能已經開始松動,下游個別芯片產品供應開始富余。而全球通貨膨脹加劇,再加上疫情封控影響,極大地抑制了手機、個人計算機、電視等終端市場的需求,導致終端消費電子需求疲軟。終端廠商砍單,使得相關半導體芯片的需求減弱,半導體廠商的庫存也持續高企。另一方面,高壓BCD和功率器件芯片供應則依舊緊張。由于汽車和新能源行業的快速增長,汽車、工業控制領域的需求依然強勁,因此主要應用于汽車、工業控制、先進計算的電源管理、微控制器(MCU)、傳感器等芯片持續短缺。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統計,2022年全球汽車產業因芯片短缺問題,減產了450萬輛新車。
[1] 匯率換算:1歐元≈7.9542元;1美元≈7.2933元;1韓元≈0.0055 元;1日元≈0.0501元;1新加坡元≈5.3861元;1澳元≈4.70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