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3755字
- 2024-06-11 13:25:40
前言
2022年在新冠疫情反復、全球經濟下滑、地緣政治沖突不斷、消費市場疲軟、通脹高企等壓力下,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展現出強勁韌性,雖然各項經濟指標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合理運行區間,持續發揮著對國民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及對工業經濟“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
一
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下行壓力依然較大。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宅經濟”帶動市場短期大幅回暖,但也透支了部分消費需求。加之2021年全球物流紊亂、貨運價格異常導致的渠道存貨積壓,未來全球經濟短期難以恢復。在食品與能源價格高企、經濟預期悲觀的情況下,各國消費者更傾向于壓縮電子產品和家電等消費支出,疊加消費電子創新邊際減弱且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影響,下游消費電子終端需求持續疲軟,“砍單”現象多發,消費電子市場整體預期仍然偏弱,發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下行將繼續抑制需求回暖,電子信息產業增長點呈現青黃不接。手機、個人計算機、彩電等消費電子需求見頂,市場帶動作用下降、增長動力不足,印刷電路板等元器件市場規模增長也隨之放緩。汽車電子、光伏等產業受“雙碳”概念帶動,增速較快,但受限于產業規模,短期內很難彌補傳統電子信息產業下降缺口。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等新興領域廣受關注,但仍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總體規模仍然較小,而且欠缺深度應用場景,仍舊存在市場碎片化、規?;瘧幂^少等問題,未能復制智能手機產業化引領效果,市場規模刺激效應顯現仍需時間。
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出口增速有所回落,營收增速出現小幅下降,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分別超出工業、高技術制造業4.0個和0.2個百分點。主要產品中,手機產量15.6億部,同比下降6.2%,其中智能手機產量11.7億部,同比下降8.0%;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4.34億臺,同比下降8.3%;集成電路產量3242億塊,同比下降11.6%。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8%。據海關統計,2022年我國出口筆記本電腦1.66億臺,同比下降25.3%;出口手機8.22億部,同比下降13.8%;出口集成電路2734億塊,同比下降12%。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營業成本達13.4萬億元,同比增長6.2%;實現利潤總額7390億元,同比下降13.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8%,比同期工業投資增速高8.5個百分點,但比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低3.4個百分點。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多項創新技術經長期迭代和孵化,已經取得顯著進展,進入產業化“前夜”,技術創新商業化有望實現爆發式突破,新興領域有望加速市場化步伐,推動一批新產品、新業態興起。工業互聯網、智慧農業等傳統行業賦能升級進程加速增長,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及政策利好可能驅動VR/AR頭戴顯示器、超高清視頻等新興熱點領域快速釋放潛能。
前瞻技術創新持續活躍,新興領域商業化駛入快車道。2022年,汽車電子、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創新活躍,新概念、新技術不斷推出。新型顯示領域,車載顯示、醫療顯示、物聯網顯示等新興應用市場驅動顯示技術多樣化發展。先進計算領域,國家整體 AI 算力比例快速提升。綠色節能技術、液冷技術、分布式架構技術等助力數據中心綠色降碳。虛擬現實領域,近眼顯示、數字人、虛擬人等虛擬現實的傳感、交互、建模、呈現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用戶在交互、佩戴舒適感等方面的體驗不斷提升,整機厚度與重量極大減小。以超高清顯示、先進計算、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新興領域商業化進程進一步加速。在Gartner發布的《2022年中國ICT技術成熟度曲線》中,元宇宙、云安全、云原生計算、邊緣計算、機密計算等多項技術即將進入最吸引產業投資的重要階段,其中元宇宙、云原生計算在業界有著極高的關注度。新興領域將不斷利用科技來提升業務能力、提高業務價值,從而進一步加快新興領域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二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信息技術領域的制裁持續升級,加快對中國全面戰略圍堵的步伐。2023年3月,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將對包括深紫外光刻機(DUV)在內的特定半導體制造設備實施新的出口管制,并加入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管制的陣營。3月底,美國提議組建“Chip 4”半導體聯盟,意欲控制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試圖將中國排除出高科技網絡和供應鏈,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發展進行進一步的圍追堵截。8月,美國頒布《芯片和科學法案》(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通過立法等措施限制中國發展先進半導體,并新增半導體領域管制物項。8月底,美國政府通知英偉達(NVIDIA)及超微(AMD),限制其對中國出口特定高端芯片產品。10月,美國以損害國家安全為由,將日本、荷蘭等同盟國聯合起來,禁止向中國出口尖端半導體產品和半導體制造設備。同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宣布一系列新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將限制中國取得先進計算芯片、發展超級計算機及制造先進半導體的能力,同時還在未經核實清單(UVL)中新增了包括長江存儲在內的31家中國實體,并且規定在沒有獲得美國政府許可的情況下,美國籍公民禁止在中國從事芯片開發或制造工作。
新一輪產業轉移加速,來自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競爭加劇。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內土地、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要素結構轉型擠壓部分產業鏈環節利潤空間,疊加近年國際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和疫情對物流的影響,電子信息制造業部分整機代工產能向東亞、東南亞地區“外遷”速度加快。以富士康為例,富士康不斷提高在印度的產能以提高產品的利潤并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2022年11月,富士康計劃在兩年內將印度iPhone工廠的員工人數增加5.3萬人,從而將印度南部工廠的員工人數增加到7萬人。以印度、越南等為代表的轉移目標國又進一步加大經濟政策優惠力度,吸引全球整機制造和上游元器件企業建廠。摩根大通預測,至2025年,蘋果公司可能將在印度生產全球50%的iPhone,其他產品中,也將有25%在印度、越南等地區生產。
芯片供需結構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伴隨整機終端集成化、便攜化需求提升,高端CPU、FPGA、DSP、IGBT、高速A/D變換器、高速D/A變換器、激光器件、紅外器件等對外依存度較高的高端元器件保持短缺狀態,價格大幅提升、供貨時間大幅延長;近年國際貿易爭端又普遍將先進制程作為打擊重點,為相關研發、生產、銷售帶來混亂和拖延。另一方面,汽車、醫療、國防等行業應用驅動的芯片定制化要求較高,對供給端提出新的挑戰。由于半導體產業投資建設周期長、起量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進一步加劇供需渠道對接不暢,供給結構短期難以轉變,產業鏈供應鏈供需不匹配問題可能長期持續。
2022年,電子信息產業仍是我國發展的重點產業,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著力點。各省市圍繞電子信息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電子信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薄弱環節,以進一步在電子信息領域加快補齊關鍵短板、強化薄弱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及抗風險能力。同時加快人工智能、量子計算、6G 等前沿技術研發,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布局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三
基于對國內外電子信息產業的最新研判,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編著了《2022—202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本書從推動當前產業創新發展、助推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目標出發,深入剖析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特點與問題,并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對2022年產業運行、行業特征、重點領域、區域發展、企業近況、趨勢熱點進行了全面闡述,并對2023年的產業整體情況進行了展望。全書分為綜合篇、行業篇、領域篇、區域篇、企業篇、政策篇、展望篇7個部分。
綜合篇,從2022年全球和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基本發展情況、整體發展特點等角度展開分析,總結概括在內外部發展新環境下的產業整體情況。
行業篇,選取計算機、通信設備、消費電子、新型顯示、電子元器件5個重點行業,對各重點行業在2022年的發展情況進行回顧,并總結各行業的發展特征。
領域篇,選取智能手機、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5G網絡及終端、人工智能、汽車電子、鋰離子電池、智能傳感器、數據中心、智能安防、北斗應用11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各領域在2022年的發展情況。
區域篇,根據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的空間布局,選取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福廈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6大重點發展區域為研究對象,對各區域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
企業篇,選取計算機、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設備、新型顯示、電子元器件行業的重點企業,對企業的經營情況、技術進展情況、專利情況、國際市場拓展情況等開展研究,展現電子信息龍頭企業最新發展動態。
政策篇,介紹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重點政策,詳細分析在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加快推進產業生態打造、提升產業公共服務能力、推進產業提質升級、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圍繞虛擬現實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消費領域的應用、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及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等領域政策進行解析,判斷電子信息領域最新政策動向。
展望篇,結合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現狀與趨勢,以及國內外重點研究機構的預測性觀點,對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2023年運行情況進行展望,并預測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發展走向。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道阻且長,任重道遠,唯有持續不斷地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才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