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講 三部脈法與橈骨動脈

只要是動脈淺在的地方都可以數到脈搏,除我們一般使用的腕部的橈骨動脈外,在耳前也可以摸到頸外動脈的顳上支,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可以摸到頸總動脈,腹股溝中點可以摸到股動脈,腘窩里可以摸到腘動脈,以及腳上的脛前動脈等,不一而足。在古時只要審到脈管顯露,或者“脈動應手”,甚至看到“其動應衣”的地方,都要進行“切脈”。《素問·三部九候論》中云:“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王冰注:在掌后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于手);中部地,手陽明也(王冰注: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之分,動應于手也);中部人,手少陰也(王冰注:在掌后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于手也)。下部天,足厥陰也(王冰注: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臥而取之,動應于手也,女子取太沖,在足大指本節后二寸陷中是);下部地,足少陰也(王冰注:在足內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動應手);下部人,足太陰也(王冰注:在魚腹上趨筋間,直五里下箕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而動應于手也,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沖陽之分,穴中脈動乃應手也)?!?/p>

以上動脈,除兩額、兩頰、耳前的都很明顯外,手太陰以下的分列于下:經渠,橈骨動脈,即所謂“手太陰”;合谷,橈骨動脈,即所謂“手陽明”;神門,掌側動脈,即所謂“手少陰”;五里,外陰部動脈,即所謂“足厥陰”;太沖,趾骨動脈,即所謂“足厥陰”;太溪,后脛骨動脈,即所謂“足少陰”;箕門,膝關節動脈,即所謂“足太陰”;沖陽,循背骨間動脈,即所謂“候胃氣”。由此可知,古人切脈是要切遍頭、手、足的,只有這些地方的動脈比較顯露,容易診察。雖然其中言“天”“地”“人”,其取義不過就在這一點,也就是“三部九候”的精義。在臨床實踐中,診一個病要切這多處動脈的脈搏是極不方便的,久而久之,就在方便的地方隨便巧切兩處,不方便的地方干脆就不切了。兼以《內經》中一再強調“人迎”“寸口”“少陰”三部脈的重要,于是為了簡約起見,切脈便舍去“九候”,只診“三部”。

《靈樞·經脈》中說:“肺手太陰之脈……盛則瀉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大腸手陽明之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胃足陽明之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脾足太陰之脈……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心手少陰之脈……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小腸手太陽之脈……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膀胱足太陽之脈……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腎足少陰之脈……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三焦手少陽之脈……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膽足少陽之脈……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肝足厥陰之脈……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又云:“……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薄鹅`樞·動輸》中云:“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氣之過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其悍氣上沖頭者……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于陽明者也。……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走于腎……并少陰之經……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經,此脈之常動者也?!?/p>

十二經的盛衰,都可以在“人迎”“寸口”這兩處的脈搏看出來,而常動的脈,又只有“寸口”“人迎”“少陰”(太溪)或“跗陽”這三處,于是便有充分理由省略其他部位而只切按這三處了。“人迎”在頸結喉兩旁,即頸部的左右總動脈,“太溪”和“跗陽”,一個是后脛骨動脈,一個是脛前動脈,“寸口”即橈骨動脈,這幾處脈管都極顯露,正如《靈樞》所謂“脈之見者”,是切脈最便利的地方。如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管窺而已?!?/p>

這個省略的“三部切脈”法,到了后漢時,切脈在臨床上還嫌不夠方便,仍在不斷地探討其更簡便有效的脈法,發展的結果便是現在的單診寸口脈,即橈骨動脈。如廖平在《人寸診補正》中說:“《內經》針法,于足厥陰肝經云:男子取五里,女子取足太沖,考男女穴法皆同,無別取之必要,經之所以男女異穴而取者,以期門穴必臥而取之,其穴又近毛際,故避而取于足之大趾,久之,婦女足趾亦不可取,俗醫乃沿古經異穴之法,取之于手,行之便利,又推于男子,至喉頭之人迎亦縮于兩寸,人迎雖不如太沖期門之窒礙,以手捫婦女喉頭,亦屬不便,數十百年,天下便之,而后《難經》盛行,故欲行古法,必須女醫?!庇衷凇睹}學輯要評》中云:“脈法縮三部于兩寸,于女子纏足大有關系,讀小學載一旗婦,不肯醫持手診脈,寧病而死。仲景、叔和,婦女皆診喉足,齊梁俗醫,乃改古法,婦女自難診喉,足弓鞋窄側,其風漸甚,診足之法不能行,醫者從俗,婦女但診兩手,一時利其巧便,因推其法于男子,久之,而《難經》《脈訣》出焉;推其原理,當由纏足階之厲也。”

在封建社會里,由于舊禮教的關系,把診三部脈蛻變而為單診寸口,是否純屬這個原因姑不置論,惟《難經》《脈經》問世以后,獨診寸口之風盛行,這卻是顯然可見的。仲景書中雖亦間或談到“關”“尺”,那都是后人加入的,這早已有人評論過。如廖平在《三部篇補正》中說:“《動輸》篇三部,寸口,人迎,少陰,為仲景所祖,仲景書中的三部,三處,皆據此而然……間有關尺字,皆為后人所羼,如平脈言三處,后人于其上加入寸口、關中、尺上六字是也?!?/p>

余云岫在《醫學革命論》中也說:“張仲景的《傷寒論》,他常常說寸口、趺陽,趺陽在什么地方,學者意見頗有不同,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可以證明仲景不是只診寸口動脈的,而且《傷寒論·自序》里面,也很說坐持寸口的丑話,更可以見得仲景是反對只診寸口動脈的人。后來楊上善等,對于寸口脈法也表示不滿足,可見得寸口診脈的法兒,在漢魏六朝的時候不是正法,一般學者都看不起。但是他的起源卻是在于《難經》?!?/p>

《難經·一難》便說:“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這個理由是多么牽強呀,假如“脈之大會”可以成為理由,診“沖脈”當比診“寸口”還重要才對。《靈樞·海論》中說:“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出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靈樞·逆順肥瘦》中說:“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素問·痿論》中說:“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p>

為什么不診“沖脈”呢?陸淵雷在《診斷治療學》中說:“寸口較之人迎、趺陽,尤為便利合用而已,并無他種深妙理由?!钡拇_,橈骨(寸口)動脈,淺在皮下,最容易觸知,診斷時不僅使病人省卻麻煩,即用器械檢查亦最適當。至于“大會”之說,雖說言之有理,卻是持之無據,沒有根據的理論是不足以說服人的。

橈骨動脈沿前臂外側向下,到橈骨莖突上方,本支轉為橈骨外側,再向下經過第一掌間隙而到手的掌面構成手深弓,最后和尺動脈的掌深支吻合,這是橈骨動脈一般的解剖情況。但有的人越骨而走于外上方,中醫學稱為“反關脈”。因為正當橈骨突起處,舊說叫作“關”的緣故,這種“反關脈”不能在平常部位觸知,把病人掌側放起,要在大拇指后面的腕部側才能切得脈搏,這是解剖上的異?,F象。還有一種是尺骨動脈比橈骨動脈要粗大得多,以致寸口的脈搏異常微小,必須靠小指的一邊去切按尺骨動脈,這是生理上的異?,F象。這兩種異?,F象,不管在兩手或一只手,臨床都是可以遇著的。

“切脈”省略到“寸口”以后,又出現了一個變象的“三部九候”說,作俑的也是《難經》。《難經·十八難》中說:“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边@樣一變,儼然遠古時“人迎”“寸口”“少陰”各部“天”“地”“人”之法均備。這時,一般醫生更樂得應用,進而祖述不休。關于“寸”“關”“尺”之分,《難經·二難》中說:“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p>

至于“關”的定位法,在《千金要方·平脈大法第一》有明確的記載:“問曰:何謂三部脈?答曰:寸關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異,有尺寸分三關之法,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后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謂尺;從魚際后文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寸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此處其骨自高故云。陰得尺內有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寸口入卻行六分為關分,從關分又入六分為尺分。又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口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备吖牵锕堑耐黄鹛帲椤瓣P”,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從此便成了寸口診脈法之定案。

寸口的三部切脈法,朱肱在《活人書》中說得很清楚:“先以中指揣按得關位,乃齊下前后二指為三部脈……先診寸口,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這個診橈骨動脈的切脈法,流傳到現在依然一成未變,百家恭奉,尤其是宋朝大儒朱熹跋《郭長陽醫書》還推崇備至地說:“予嘗謂古人之于脈,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惟寸關尺之法為最要,且其說具于《難經》之首篇,則非下俚俗說也。故郭公(郭雍)此書備載其語,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釋之,夫《難經》則至矣。至于德用之法,則余竊意診者之指有肥脊,病者之臂有長短,以是相求,或未得定論也。蓋嘗細考《經》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關而前卻(猶言前后)以距乎魚際尺澤。是則所謂關者,必有一定之處,亦若魚際尺澤之可外見而先識也。然今諸書皆無的然之論,惟《千金》以為寸口之處,其骨自高,而寸關尺皆由是而卻取焉,則其言之先后,位之進退,若與經文不合,獨俗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而為關,而分其前后以為寸尺陰陽之位,以得《難經》本旨。”

章太炎對中國醫學本有很多識見,獨于“診脈”則模糊其詞,這也是由于不識得脈搏生理的緣故。章氏論診脈有詳略之法云:“寸口三部,其血管則一耳,寸之浮,關之平,尺之沉,以肌肉厚薄使然。因以浮者候心肺,平者候肝脾,沉者候兩腎及腹,其取義若是矣。及其病也,遲、數、浮、沉、大、小之度,詭于恒時,而三部亦有錯異,或乃一臟病劇,則一部獨應,此固非古人虛說,今世醫師,人人皆得驗而得之?實征既然,不能問其原也,脈本屬心,而他臟腑之病亦可形之于脈,實征既然,亦不能問其原也。”章氏既知道橈骨動脈只得一條,“脈本屬心”,偏又說它能夠“一部獨應”,“他臟腑之病亦可形之于脈”,理由是“實征既然,亦不能問其原也”。試問,如果沒有理論(原),哪里會有實踐(實征)來,沒有理論指導(不能問原)的實踐,還能算是正確的“實征”嗎?所謂“實征既然”純出于主觀的見解,章氏這樣的治學態度是不能滿人意的。關于這一點,廖平的見解要比章氏正確得多。廖平在《黃帝太素人迎脈口診補證》中說:“特各經之病,必專診本經之脈,乃為切直,使兩寸可代九臟,則三部九候,經又何必立此繁重之法以困后人哉?必知兩手只為手太陰肺經之脈,脈只一條,非有三截,又非三條可分臟腑,仲景本經專診本經之脈,最為捷便,十一經有病,必輾轉假借于寸口,毫厘之差,千里以謬,細考李所說,本因婦女而杜撰診法,以求通俗,此為齊梁以后,私家求售之市道,其不足以言醫,固不待煩言而解矣?!睒锕莿用}只此一條,非有三截,只能切得一種脈象,萬不能把十一經的病輾轉假借于寸口,這是可以“問原”的“實征”,廖氏之說是正確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海兴县| 广水市| 桂阳县| 霍州市| 天峻县| 九寨沟县| 道孚县| 石棉县| 南靖县| 阿克苏市| 紫阳县| 正阳县| 共和县| 平阳县| 平安县| 南昌市| 梓潼县| 田东县| 延吉市| 庆阳市| 如皋市| 盖州市| 资中县| 惠来县| 武山县| 农安县| 神池县| 鹰潭市| 惠安县| 阜南县| 长丰县| 玉环县| 黔西县| 城口县| 石阡县| 正阳县| 诏安县| 克什克腾旗| 浦江县|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