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學研究十講(任應秋醫學叢書)
- 任應秋著 任廷革整理
- 479字
- 2024-06-14 17:51:33
第八講 脈法的意義
時下一般中醫講“脈法”,文化水平較高的,都去鉆研《內經》《難經》《脈經》,以為這些是講脈法的根底書籍。不錯,這些“經”固然是脈法的濫觴者,即或一成不變,他們局限于當時那個時代,其最高的理論也不過是以上綜述的那些內容,而況時有蛻變,屢有雜羼,大部分已經是換形脫骨一再變質了。其次便是讀通俗的《脈訣》,很機械地生搬硬套,更沒有多大價值。
其實,真要反求諸古,張仲景的脈法(不包括其中的“平脈法”)到是一部比較近情合理的脈書。仲景切脈,他自己說是撰用了《素問》《九卷》,可見他的根據同樣出于《內經》,但他當時去古未遠,所見到的《素問》,當然要詳實可靠一些。張仲景說:“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可見他是理論與經驗結合的實踐者,既能批判地接受理論,復能靈活地運用于臨床,所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是診斷和治療相互結合的實況實錄,兩書中對每一類病癥,都叫作“病、脈、證并治”,決不類于一般憑空臆說的脈書。也即是說,張仲景平脈和辨癥是并重的,是相依為用的,他決不孤立地武斷地僅憑脈而“神乎其技”。張仲景對于切脈的靈活應用,主要發揮在下列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