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講 切脈的方法

過去對脈搏的認識有許多是不夠正確的。元代滑壽曾說:上焉者,倚重脈法,穿鑿附會,詡詡以為神奇;下焉者,雖沒有十分本領,然而伸出三個指頭按看病人橈骨動脈,凝神一志似的,儼然洞知癥結,裝出十分高明的樣子;照“男左女右”的規矩,即是男性病人一定先要看左手,女性病人一定先要看右手,假如對男性病人先切其右手,先生要罵你不懂規矩,若對女性病人先切其左手,同樣的也要被罵,如當先生的不講究“男左女右”,被同行知道了,也要受到非議。這是由于封建社會的習俗使然,于醫學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中醫學講究切脈時間。一般來說是有病便診,在古人則以“平旦”最好。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平旦”切脈固然好,但不能把每個病人,不分緩急的都固定在平旦來診斷。至于說“飲食未進,氣血未亂”,是有相當理由的,很值得注意。例如在食后或飽食以后,或者是攝取了滾熱的飲食后,在一二小時中,脈搏是一定會增加的,絕食時則減少。再如,身體運動也常使脈搏至數增加,甚至僅變動體位即受其影響,平臥時脈數最減,端坐起立脈數增加,如重病恢復期的病人尤為明顯,即使其在床上起坐,便見脈搏顯著的增進。所以切脈而候其至數,以仰臥的位置為最好。而一般中醫切脈,則往往與此相反,就是臥床不起的病人,亦必勉強扶掖而起以端坐切脈,這不怕“亂其氣血”嗎?

關于切脈的至數,中醫是憑自己的呼吸來測知病人脈搏至數的多寡。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董西園說:“一息中得四至之半,乃為和平之脈。”張路玉說:“數脈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應指急數。”一般來說,都以一息五至為平脈,以每分鐘呼吸十六次計之,則一息五至,每分鐘便八十至。求之實際,健康人脈搏的至數,一分鐘平均在七十至七十六至之間,這亦不差上下。古人限于時代環境,沒有鐘表器具,故以呼吸定息未嘗不可,今日鐘表普遍,仍以時表計算,最為合宜。不然,便如余云岫在《百之齋隨筆》中所說:“以不病之人調有病之人,故必須醫者不病,然后可以調病人之息及脈,若醫者自己有病,即不能調矣。況平人之息亦有少異,甲醫以其息調此病人之脈,乙醫亦以其息調此病人之脈,甲乙兩醫之息異,則其所得之脈亦異,安能得正確之數乎?楊上善注《太素》曰:‘平人脈法,先醫人自平,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是醫不病,調和脈也。然后數人之息,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即是彼人不病者也。’是楊氏之意,乃謂以病人之息調病人之脈矣,其所得者只脈與息之相應與否,而病人之息,病人之脈之異于平人與否,不可得而定也。余嘗視一病童,其體溫在攝氏四十度左右,其脈在一分鐘內為七十二至,其病為腸傷寒,若僅以脈論,其至數與平人無異,然以脈與體溫之相應論之,則脈遲矣。蓋依常法,大約體溫增高攝氏一度,脈數當增多八至也,而醫家脈案,皆書脈數,豈非大謬,知舊醫視脈之標準,疏漏不可恃如此,由其用主觀故也。”時表是客觀的器械,所以切脈最好用它來做標準計算。

切脈還有所謂“手法”,這也是有些中醫最矜持的。但也難怪,在前輩人中就有這樣的矜持了。如朱奉議(朱肱)在《活人書》中說:“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關位,掌后橈骨為關,乃齊下前后二指,為三部脈,前指寸口,后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汪石山在《脈訣刊誤附錄》中說:“揣得橈骨,壓中指于高骨,以定關位,然后下前后二指,以定尺寸,不必拘一寸九分之說也。”楊仁齋在《察脈真經》中說:“關于部位,其肌肉隱隱而高,中取其關而上下分之,則人雖長短不謀,而三部之分,亦隨其長短而自定。是必先按寸口,次及于關,又次及尺。”王士亨在《全生指迷方》中說:“寸關尺在腕上側,有骨稍高曰高骨,以中指按骨,搭指面落處謂之關,前指為寸部,后指為尺部。”滑伯仁在《診家樞要》中說:“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關位,卻齊下前后二指。”這些都是一致主張切脈須用三指,先以中指定高骨,再下先后二指;惟楊仁齋主張先下示指(先按寸口),次下中指(次及于關),次下環指(又次及尺),這樣依次順序下指,其實這是不用爭論的,先下后下,其下一也。在前面已經說了“寸、關、尺”是假設的,就用兩個指拇,也未嘗不可。一般的脈搏,兩只手都差不多的,只看左右任何一只手都可以(一般看右手),必要時亦得看左右兩手,但如滑伯仁所謂“男左女右”之說,那是無稽之論。

以上“定指”,是切脈“手法”之一,定指以后,在切按時又有手法了。如楊仁齋在《察脈真經》中說:“每部下指,初則浮按消息之,次則中按消息之,又次則沉按消息之……于是舉指而上,復隱指而下,又復拶相進退,心領意會,十得八九,然后三指齊按,候其前后往來,接續間斷如何耳。”滑伯仁在《診家樞要》中說:“初輕按以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然后自寸關至尺,逐步尋究。”又曰:“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汪石山在《脈訣刊誤》中說:“按消息,謂詳細審察也,推,謂以指挪移于部之上下而診之,以脈有長短之類也。又以指挪移于內外而診之,以脈有單弦雙弦之類也,又以指推開其筋而診之,以脈有沉伏止絕之類也。”凡切脈只將手指輕貼橈骨動脈上,不用力壓便是正法,以上諸家臆說徒亂人意耳。

廖平對切脈評議頗多精當語,值得介紹給一般中醫們作參考。如他在評朱奉議三指說云:“古法診脈只用一指,或用全手如捫循,凡用三指者皆偽法。”評朱奉議、汪石山時說:“案二說原于《脈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篇此書既不同三部說,一指可也,既不分左右男女,各診一手可也,有此思想,然后可徐引之于道。”評楊仁齋時說:“既不用兩手三部之法,則如少陰人迎,一指診之足矣,何以仍采三指三部之說耶。”評滑伯仁時說:“九候云獨大獨小,獨徐獨疾者病,謂遍診九穴,其穴異常,即為病脈,乃與別部比較,非于一部之中強立名號。”評滑伯仁時說:“于寸口一部,以浮沉分臟腑,又以浮中沉分占五臟位次,全出《難經》,皆為魔語。”評汪石山時說:“《四診心法》云‘脈只有一條’,弦之名詞,已屬誤解,更造單雙弦之說,使人迷惘,真以魔術魔入。”評張景岳時說:“古法只用一指專診各穴,如以人寸少陰三部言,三部形狀,迥然不同,比較自易,兩寸同為太陰脈,既不別左右,又不分關尺,一指診之,何等簡易。今于一脈之中,強分左右,又分三部,一部之中又分臟腑下指,莫不迷惘,學者茍不自欺,則莫不以診脈為苦。”又評張景岳時說:“診脈必明白淺易,老嫗可解,初學能行,掃除一切悠謬迷惘之言,非彰明古法,簡而能博,易記難忘,不足以明經立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凌海市| 南澳县| 五指山市| 临颍县| 扎囊县| 湘阴县| 营口市| 武穴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宿州市| 昌图县| 隆子县| 家居| 大邑县| 姜堰市| 神池县| 浠水县| 美姑县| 河北省| 文山县| 连南| 金湖县| 樟树市| 遂宁市| 旬阳县| 文登市| 慈利县| 神农架林区| 思南县| 谷城县| 德庆县| 瑞昌市| 阳江市| 朝阳县| 揭阳市| 舞钢市| 宁晋县| 禄丰县| 邵阳县|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