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所有消化問題引起的胃部不適的總稱,往往表現為噯氣、脹滿、上腹部或胸部嚙咬樣或燒灼樣痛。偶爾的消化不良可以由進食過飽、飲酒過量、服用止痛藥(如阿司匹林等)等引起,在精神緊張時進食或進食不習慣的食物也可引起消化不良。慢性持續性消化不良可能由精神因素引起,也可能由某些器質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引起。
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肝主疏泄。脾胃虧虛,運化失調,或肝氣郁滯,疏泄失常,均可引起或誘發本病,當以疏肝理氣、健脾開胃為治,可辨證選用中成藥治療。
【中成藥內治法】
1.脾虛氣滯型:主要表現為胃脘痞悶或脹痛,納呆,噯氣,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弦。當以健脾和胃、理氣消脹為治,可選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和中丸,或香砂平胃散等,口服。
2.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現為胃脘脹滿或疼痛,兩脅脹滿,每因情志不暢而發作或加重,心煩,噯氣頻作,善太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當以理氣解郁、和胃降逆為治,可選用寬胸舒氣化滯丸,或逍遙丸,或木香順氣丸,或枳術丸,或柴胡舒肝丸,或胃蘇顆粒,或氣滯胃痛顆粒,或四逆散,或樸實顆粒,或枳術寬中膠囊等,口服。
3.脾胃濕熱型:主要表現為脘腹痞滿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飲,納呆,惡心或嘔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當以清熱化濕、理氣和中為治,可選用葛根芩連片,或黃芩片,或黃連膠囊,或三仁合劑等,口服。
4.脾胃虛寒型:主要表現為胃脘隱痛或痞滿,喜溫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納呆,疲乏,手足不溫,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當以健脾和胃、溫中散寒為治,可選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片、口服液),或暖胃舒樂片,或小健中合劑等,口服。
5.飲食積滯型:主要表現為脘腹脹滿,時嘔酸腐,噯氣頻作,大便不爽,或夾有不消化物,小便短少,舌紅苔白厚膩,脈滑。當以健脾消積為治,可選用山楂丸,或健胃消食片,或復方雞內金片,或麥芽片,或小兒消積丸等,口服。
【中成藥外治法】
1.黃芪注射液:將紗布1塊放置于黃芪注射液中浸透后取出,或取吳茱萸粉適量,用黃芪注射液調勻,外敷于肚臍處,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并時用熱水袋熱敷,或用電吹風熱擋吹拂,每日1~2次。適用于脾胃虛寒型消化不良。
2.藿香正氣水:取紗布一塊,用藿香正氣水浸透后取出,外敷肚臍處,再用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一換,并時用熱水袋熱敷,或用電吹風熱擋吹拂,每日1~2次。適用于脾胃虛寒型消化不良。
3.小兒健脾貼膏:每晚洗浴后,取本品1張,外貼于肚臍處,固定,每2日換藥1次,并時用熱水袋熱敷,或用電吹風熱擋吹拂,每日1~2次。適用于脾胃虛寒型消化不良。
4.三黃片:取本品2片,研為細末,用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置于傷濕止痛膏中心,貼肚臍處,10~15小時后取下,一般一次即效,為鞏固療效,可再貼2~3次。適用于脾胃濕熱型消化不良。
5.逍遙丸:取本品10丸,研細,清水適量調糊,外敷于肚臍處,加食鹽少許,再用黃豆大小的艾粒施灸,酌灸3~6壯,隔日1次,連用3~5次。適用于肝胃不和型消化不良。
6.黃連膠囊:取黃連膠囊2粒,去掉膠囊衣,將藥粉置于傷濕止痛膏中央,外敷肚臍處,固定,每日一換。適用于脾胃濕熱型消化不良。
7.丁桂溫胃散:外用,將藥粉少許放于膏藥中央,貼患處。適用于脾胃虛寒型消化不良。
8.溫胃止痛膏:本品為貼膏劑,外用,每日1貼。第1天貼神闕穴(肚臍),第2天貼中脘穴(心窩上正中到肚臍正中二分之一處),以后兩穴交替敷貼,痛重者可貼患處,2周為1個療程。適用于脾胃虛寒型消化不良。
9.香連丸膏:取香連丸3克,凡士林3克。將香連丸研細,與凡士林調勻備用。將臍部洗凈,取本品適量外敷肚臍,包扎固定,每日一換。適用于脾胃濕熱型消化不良。
10.復方丁香開胃貼:本品為貼膏劑,外用。置藥丸于膠布護圈中,藥芯對準臍部貼12小時以上,每日1貼,3貼為1個療程。適用于脾虛氣滯型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