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病中成藥辨證論治
- 李雪莉 胡獻國主編
- 2342字
- 2024-06-18 16:15:55
三、急(慢)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是病毒或細菌等病原體感染所致的支氣管黏膜炎癥,以咳嗽伴(或不伴)有支氣管分泌物增多為特征。本病常同時累及氣管、支氣管,故又名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指氣管、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氣喘等反復發作為主要癥狀,每年持續3個月,連續2年以上。本病多為急性支氣管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病治療不徹底,遷延不愈所致,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因而又被稱為“老慢支”,病程長者可發展為阻塞性肺氣腫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本病屬中醫學“咳嗽”范疇,多為外邪侵襲,肺氣失宣所為,也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累及肺臟,肺氣失其肅降而發生。凡由外感邪氣引起的咳嗽,稱外感咳嗽,多見于急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起病多較急,病程較短,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等,當以疏散外邪、宣肺理氣為治。凡由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咳嗽,稱內傷咳嗽,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等,一般起病較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和其他臟腑失調的證候,當以調理臟腑為主。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當,日久不愈,耗傷肺氣,易發展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臟腑受損,氣血虧虛,常因氣候變化或天氣寒冷而易感外邪,使咳嗽復發或加劇,日久經年,反復發作,可變生他證。
【中成藥內治法】
(一)外感咳嗽
1.風寒咳嗽:多為風寒侵襲,肺氣失于宣降所致,多見于冬春季節,主要表現為咳嗽,痰稀色白,呈泡沫狀,頭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無汗,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當以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為治,可選用小青龍合劑,或杏蘇止咳糖漿,或止嗽青果丸,或通宣理肺丸,或麻黃止嗽丸,或止嗽片,或杏蘇二陳丸,口服。
2.風熱咳嗽:多為風熱犯肺,熱灼津液,肺失清肅所致,主要表現為咳痰黃稠,不易咳出,咽干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頭痛、頭暈,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當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治,可選用復方牛黃消炎膠囊,或治咳枇杷露,或蛇膽川貝液,或三蛇膽川貝糖漿,或桑菊感冒片,或枇杷止咳沖劑,口服。
3.燥熱咳嗽:多為燥熱之邪傷肺,肺失清潤所為,多見于秋季,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少黏稠,或干咳無痰,或痰黏難咳,胸痛,口干咽痛,尿黃,大便秘結,或見肌膚不榮,舌干紅,苔少黃,脈細。當以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為治,可選用養陰清肺膏,或川貝雪梨膏,或蜜煉川貝枇杷膏,或枇杷葉膏,口服。
(二)內傷咳嗽
1.痰火咳嗽:多為肺郁化火,火熱傷津,或風熱咳嗽日久,肺失清肅所為,主要表現為痰黃黏稠,不易咳出,咳引胸痛,咽干口渴,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見痰多而喘,舌質紅,苔黃,脈數。當以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為治,可選用橘紅丸,或川貝枇杷膏,或枇杷葉膏,或麻杏甘石合劑,或鮮竹瀝,或復方鮮竹瀝液,或蛇膽陳皮片(散、膠囊、口服液),或枇杷止咳沖劑,口服。
2.痰濕咳嗽:多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聚生痰所為,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脘滿悶,呼吸不暢,或見雙下肢水腫,腹脹,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滑,脈滑或數。當以健脾燥濕、止咳化痰為治,可選用二陳丸,或半夏天麻丸,或香砂六君丸,口服。
3.脾肺氣虛:多為久咳傷肺所致,主要表現為咳嗽痰稀,氣短懶言,喜溫怕冷,心悸怔忡,肢軟乏力,納差食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益氣補肺為治,可選用人參保肺丸,或固本咳喘顆粒,或六君子丸,或蟲草清肺膠囊,或利肺片,口服。
4.肺腎陰虛型:多為久病體弱陰虛,或外邪久戀于肺,損傷肺系所為,主要表現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聲音發啞,若虛火上炎,傷及肺絡,還可出現午后潮熱、手足心熱等癥,舌苔白干,脈細。當以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為治,可選用二母寧嗽丸,或二母安嗽丸,或養陰清肺膏,或百合固金口服液,或蛤蚧黨參膏,或全龜膠囊(片)等,口服。
5.肺腎陽虛型:多為慢性支氣管炎日久,由肺及腎,使肺虛不能降氣,腎虛不能納氣所致,主要表現為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苔白而滑,脈沉細無力。當以溫腎攝納為治,可選用金匱腎氣丸,或黑錫丹,或蘇子降氣丸,或七味都氣丸等,口服。
【中成藥外治法】
1.傷濕止痛膏:取本品1張敷貼于胸前區劍突上,每日換藥1次,連貼3~5次。或取大蒜1枚,將大蒜搗為泥狀,取搗成的如豆瓣大一團大蒜絨置于傷濕止痛膏中心,每晚用熱水浸足后敷貼雙足心涌泉穴,每晚敷貼,翌晨揭去,連貼3~5次。可化痰止咳。此方為治療小兒百日咳之方,亦用于成人,無論風寒咳嗽、燥咳均可獲效,貼后待足心有較強的刺激感時揭去,大多貼3~5次即愈。
2.金匱腎氣丸:取本品適量研細,清水調勻,外敷肚臍處,包扎固定,每日一換。適用于肺腎陽虛型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時作等。
3.風茄平喘膏:本品為貼膏劑,用時敷貼相關穴位。第一組主穴為天突、大椎、定喘(雙),第二組主穴為命門、腎俞(雙)、足三里。輔穴為肺俞、豐隆、膻中、涌泉。每次取主穴組一個穴位,交替輪換敷貼,天熱時每天輪換一次,天冷時2~3天輪換一次,10次為1個療程,可連用3~4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后停用1~2天,重癥患者可連續使用,或遵醫囑。可止咳,祛痰,平喘。適用于防治單純型、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4.寒喘膏藥:本品為貼膏劑。貼前洗凈后頸第3頸椎處皮膚,擦干(或用生姜擦)取膏藥烘軟后貼之。可溫經逐寒,定喘止咳。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因受寒而發作見氣喘咳嗽者。
5.鮮竹瀝:取浙貝母5克,鮮竹瀝1支。將浙貝母研為細末,用鮮竹瀝汁調為稀狀,外敷于肚臍處,每日換藥1次,連用2~3日。適用于痰火咳嗽。
6.氣管炎橡膠膏:外用,貼于大椎、肺俞,如遇皮膚發癢等反應,可貼于天突、膻中、靈臺,每天臨睡前貼,每次12小時,20天為一療程,每季用一療程,可酌情增加一療程。可溫肺化痰,平喘止咳。適用于受寒引起的支氣管炎,并有預防支氣管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