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方柏仲景學術幽微探:三江傷寒流派學術特色展
- 劉方柏
- 5358字
- 2024-06-18 16:30:31
導論
在梳理三江傷寒學術流派之初的2015年,我就注意到了流派的奠基者——三位學術巨擘陳鼎三、承淡安、陳遜齋及流派的締造者江爾遜均有仲景研究的學術專著,而正是這些專著,才使本傷寒研究學派不僅深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傳承體系。因此我當時就暗想,如若三江傷寒學術流派得到批準確定,作為流派第三代主要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的我,一定也要寫一本仲景研究專著。上以承流派師祖、師父之血脈,下以啟來者之心智,并讓流派之學術思想發揚光大,播傳八方。當2018年三江傷寒學術流派得到省上授牌時,我又曾有過提筆之躁動,而終因繁重的診務和頻繁的外出講學所耽延,一擱再擱。
2018年11月,我在北京的弟子們發起、組織召開了一次名家論經方暨劉方柏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旗幟一亮出,全國和海外之嫡傳弟子和私淑弟子們紛紛表示愿聚旗下,弘揚學術。會后一位弟子向我提出,既然明確打出了“三江傷寒學術流派”的旗幟,“三陳”和江老都有傷寒研究專著,您雖然有多本學術著作,但沒有傷寒研究專著是不行的,我們期望能早日讀到老師的新著。
學生的殷殷之詞竟如一粒神奇的火花,點燃了我蘊蓄已久的創作火光。它看似偶然,而猶如干柴,從樹的種植到成材、采伐、運放,也許要十年八載。而經歷了這些歷程后,點燃時原來只需那么一點火星!此時我正坐在北京去珠海的飛機上,窗外一輪明月緊追不舍,我屢次回望銀盤,它總遙掛機窗,伴行千里,讓人突生了一種沐明月清輝與玉兔賽跑的感覺。這種感覺化作了靜而凝神、動而狂奔的動靜碰撞,使我情不自禁地筆走龍蛇,在飛機尚未到達珠海時,竟完成了全書的目錄框架。
這是一個胚胎始結于云端天際的產兒!
書名叫什么呢?從古到今,研究仲景之書僅據《中國醫籍大辭典》所錄的已達千余部,須力避雷同。而書名之不雷同必賴內容的新穎。我反復審視了目錄后,感到全書研究的內容均是前人未論及或少論及的,要取個貼切之名似乎還真不容易。而就在我不斷推敲之際,一首唐詩突然出現在腦際:“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啊!找到鞋子都踏破了時還未找到的書名,不就在仲景書的內部嗎?于是一錘敲定了書名——《仲景學術幽微探》。顯然探研仲景學術之“幽”,發掘仲景學術之“微”,是為本書之使命。宋人許洪說:“為醫者,必須澄心用意,窮幽造微。”并強調“要妙之端,其在于此”。可見探幽發微自古以來皆為學術研究的最高要求。而仲景著述義奧理深,研究仲景之書更是浩如煙海。正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面對科學界均極為罕見的時空越千年、研究著作超千部的仲景學說研究至深至全的今天,我所研究的問題是否能歸“幽”屬“微”,又是否是無人或少人探究的呢?
我在細審了目錄后,欣慰地頷首了。
本書的上篇探究了如下問題。
首先開啟了仲景思維研究。成就《傷寒雜病論》這部歷千秋而不衰之奇書的人,必然是一個思維超常的人。那么,他是具有怎樣的思維品格和思維能力,又是采用了哪些思維方法,以及經歷了怎樣的思維過程才完成了這部不朽著作的呢?這是一個古往今來僅停留于效法層面,而無人作為專題系統深入研究過的問題。本書在完成此問題理論研究的同時,特擬后世效法仲景思維之臨床例論,以展示仲景思維對臨床運用的指導作用,從而以一個全新的切入點,豐富了仲景學說的研究。
第二是探究仲景學術研究中極少人探究的問題。我將這些問題稱為“暗角”,亦即書名之“幽”“微”。這些“暗角”是很多的。如全書總共才三百多首經方,且公認經方都是組方嚴謹、效專力宏的,而為什么竟有40多首方少人使用?又如傷寒“壞病”很多,而研究“壞病”的著述偏少。對一些單一癥狀,無論常出現的,如“發熱”,還是在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如“唾涎沫”等,均鮮有深入研究的著述。再如仲景行文之簡潔、措辭之允當、遣字之精準和融匯先賢之說的巧妙,均為洋洋醫籍之絕無僅有。而這無一不是賴其豐厚的人文之學和多學科知識為底蘊的。它充分說明一切自然科學的偉大成就,無一不沐浴著人文學科光輝的這一真理。抓住仲景學術的這些“幽”“微”,可以把研究引向深入,引向精透。
第三是研究仲景學術之人不計其數,而徒勞無功者多矣。這是因為很多人根本未找到門徑,或徘徊于殿外,或淺涉到門廳。那么,面對這座金碧輝煌的巨大殿堂,如何才能進入,又怎樣才能登堂而入室呢?
本章集筆者數十年苦讀仲景書之心得,首先歷陳經方學用之十四個難點及破解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溯任何一個醫者能成為經方名家,是因為破解了三重迷礙。第一層是“勤與鉆堅持的經典研讀,是應用好經方的基礎”;第二層是“恒與思結合的臨床探求,是經方熟練應用的途徑”;第三層是“承與創并重的跟師學習,是經方能力飛躍的條件”。此三點,既是對歷代經方家成功的規律揭示,更是自己研習仲景的深切體會。因而,論中隨文皆列舉筆者臨床的相關驗案,使讀者能在仲景學術探索前行的路上,每走一段便能摘得一些果子裝入行囊。當行程(理論研究)致遠時,行囊(臨床應用)也同時充盈起來。最后用一個“堅”字對經方學用作總體概括。那就是堅定信念,堅持學習,堅實基礎,堅守臨床和堅信成功。
第四是明確提出了讀仲景書須遵循的八步讀書法。此八步可歸于三類。第一類屬基礎讀法,包括反復讀和背誦讀兩步。第二類屬應用讀,包括聯系臨床讀、參閱百家讀和融入時代讀三步。第三類屬精研讀,包括上溯《內》《難》讀,字斟句酌讀和合勘注家讀三步。仲景書的讀法,是先師江爾遜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我在昔年總結提煉他的這一學術思想的過程中撰寫了多篇心得長文。如關于“酸甘焦苦法應用”的深入研究,關于“極寒傷經,極熱傷絡”的詳盡解讀等。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更增提了“融入時代讀”,從而使關于仲景書讀法這一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研究過的課題,獲得了相對系統、完整和具時代感的呈現。
我一直以來將踐行仲景學術、深挖仲景學術和創用仲景學術作為自己研習經方的行為準則和向醫圣奉呈的應試答卷。倘若上篇的幾個論題還算在理論“深挖”上做了一點工作的話,那么,下篇將要在臨床踐行和創用上交出答卷了。
經方的應用,既有明確的條文可遵,又有無窮的變化難知。準確的遵經應用尚非易事,何況創用。那么怎樣才能用好經方,或者說怎樣才能使經方在最佳狀態下發揮作用呢?先賢們論說甚多,可謂異彩紛繁。而多是從自身得心應手的一點或習慣應用的一面加以推崇和強調。筆者認為,經方的具體應用,是仲景學說最終落到實處之點,是辨證論治最后一環,沒有一個可資遵循的遣方模式是不行的。
為此,我在臨床運用經方的過程中不斷尋求,經過數十年的摸索總結,最后提煉創立了“五綱十三目經方運用法”。即臨床選方時,用方證角度、特效角度、氣化角度、病機角度和經時方角度等“五綱”加以總攬。每綱下又都有2~3個“目”,作為“綱”以下具體遣方時的思維切入點,從而準確地找到對應方。這樣,臨床遣方時根據病癥,首先進入“大區域(綱)”,再據該區域延伸出的“線(目)”,一下就會聚焦到方。這可使三百多首經方有序排列在臨床思維中候選,既避免了雜亂難尋,又避免了因視野限制而遺漏,從而使經方得到最佳狀態的使用。
我用這一遣方模式在臨床治療各類病癥,甚獲成效。為做說明,每“目”下皆有數例實案舉例,共錄近40個醫案,均系有一定代表性者。這里“五綱十三目”作為模式框架,而數十例醫案則是框架內的填充物。它近乎全面地反映了我的行醫理念,即用平生經驗積累為您治病,將萬卷醫書熔化導我臨床。相信通過這種源流緊依、理用一體的全方位展示,在帶給大家執簡馭繁的經方運用法的同時,還會帶來治療各類疑難病癥的一些有效方法。這里在力避用某法遣用經方的簡單應用模式的同時,擺脫了經方治療某病之類驗案報道模式的窠臼,從而在帶給大家“漁”的同時,還帶給一些立能果腹的“魚”。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這是沒有疑義的。而這里人們似乎僅將它置于“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這個地位加以供奉,停留在泛化、虛化和套化的認識層面,這顯然是無助于仲景學說深入研究的。那么怎樣才能擺脫這“三化”呢?首先必須力避朱熹斥為“談經之大患”的四大通病。即“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淺也,而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遠;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而應堅持敬重、專崇、求真、務實的研究態度。
因此,我認為當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加以認識。首先,從人類有醫學實踐活動到東漢末年的兩千年中,不僅已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而且已有了大量的學術著作。無論尚存的和佚失了的著作,都同實踐經驗一起被仲景吸納融匯后“隱化”在了《傷寒雜病論》中,體現了集兩千年醫學之大成者的學術地位。第二,它是臨床著作的開創之作。將在此以前僅具原則性指導作用的《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理論,推進到了臨床具體應用的水平,從而使中醫學成為永葆生機和活力的一門學科,具有不容爭議的劃時代地位。第三,它首創的六經框架概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是指導臨床的治法原則,也是學習中醫的最佳途徑。其創用的不計其數的概念,遍布各科臨床論著,如一個個堅固的釘鉚,牢固地保持住中醫學的規范度和整體性,使中醫學至今保持了他所創用時的樣子。第四,他完整地表明了“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學術來源,也自信滿滿地宣布“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的學術去路。這種自信不僅來自臨床治療水平,更來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的為百病立法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這正是仲景學說歷千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天,我們將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和五苓散合用,組成清肺排毒湯作為治療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通用方,取得了解決發熱、咳嗽、乏力等癥狀見效快,有效促進危重癥患者肺部影像學改善、肺部病灶吸收的驚人療效時,有誰不為近兩千年前,仲景以其超人的智慧為我們指點的永無止境的學術道路而拍案叫絕!有誰不為這部載滿腔之情、呈畢生之術、采先賢之典、融理法之奧于一體的千古寶典而稱奇!
當然,經典著作絕不是完美無缺、不可補充、不能再完善、不能再發展的。恰恰相反,正是欠完美才要發展和研究。而厲害的是,后來補充、完善和發展的任何內容,或以“種子”的形式埋藏于原著之中,或早現端倪于原著的某處,或引而未發,或簡而未詳。以《傷寒論》而言,后世據其“存津液”思想而產生滋陰派,據其建中治療而產生補土派,依其承氣理論而產生攻下派。它們都是在仲景相應條文啟示下,從一個側面或某局部對仲景學說的專題研究,并把這些研究與時代醫療實踐密切地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醫學理論研究,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即使是循其白虎之意創立寒涼派,復由寒涼派最后發展而成的溫病學派,雖然已成為可與傷寒相提并論的大學派,而也是借鑒傷寒和羽翼傷寒的。所有這些無不說明了此點。
至于仲景手中未能完成的中醫百科大全構架,更是到了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集九代之精華”而成之“千秋巨制”,才告完成。而孫思邈是極崇拜張仲景的。其著作推崇仲景,將仲景理論框架極大地充實和擴展,從而把中醫學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能全面應對各科疾病的實用之學。顯然,不論是深入的專題研究,還是對中醫學術產生了構架性深遠影響的成果,雖無不本源于仲景書中,而都非仲景之書中詳備。有誰能否認它們補充、完善和發展的巨大功績呢,我們只有明確地認識到經典著作并非完美無缺,才會知道研究者們在做些什么,在用怎樣的方法去解決經典的不夠完美。
此外,幾乎所有的經典(包括其他學科的)都很難避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謬誤。它們雖屬白璧微瑕,但終究存在。而《傷寒雜病論》一書則不同,它力避虛論玄說,遠離鬼神巫類,杜絕夸大浮言。全書以白璧無瑕呈現,所存不夠完美均是留人發掘、發揮和發展之類,而絕無令人憾然提筆勾刪之言或顯屬謬說之論。這又當是此之欠完美與彼之不完美的原則性區別。進而,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傷寒論》所居的經典中之經典的地位。
正是認識了《傷寒論》這種偉大的同時,復又見到了后世醫家在用怎樣的方法研究,在從哪些方面來解決其欠完美,從而使我有了效法的榜樣和發聲的勇氣。雖然如此,我仍未敢“跳出傷寒論傷寒”,而是尋找了一些后人在研究仲景其人其書時極少觸及的“暗角”進行研究。讓這些“暗角”明亮起來,雖不是理論的突破或構架的重組,而總可讓《傷寒論》這座富藏之“礦山”得到一個新的角落的開發。
隱而不顯謂之“幽”,細而不著謂之“微”,試圖發現謂之“探”。本書既致力于此,于是有了《仲景學術幽微探》這個書名。倘若它能為仲景學術總體研究增加一抹亮色,那便是我數十年焚膏繼晷研習仲景、效法仲景、醉心仲景和追摩先賢心血之所致了。
最后,本書肩負著“三江傷寒學術流派特色展”的使命,在向閱者呈獻學術特色的同時,也需要呈獻一下形體風貌。作為流派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我為流派立有一個“樂山三江傷寒學術流派門人守則”,似可作為這種風貌的勾勒:
德須永受眾贊,
志誓獻身岐黃,
醫能決疑救危,
識求廣涉博覽,
行戒沽名釣譽,
同門相促相攙。
并為流派傳人立有執業理念數條:
1.治學理念:讀書與臨證結合,理解與背誦并重;非窮盡方書而不能言醫;文是基礎醫是樓。
2.行醫理念:傾心為患者,德技求雙馨。
3.傳承理念:傳承經驗,以濟臨床;研究學術,務行傳播。
著書以證獻身岐黃之志,著書以授救危決疑之方。此書之成,雖不能對守則精神和執業理念全面體現,而又未嘗不是從一個側面對這一守則和理念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