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門中醫藥文化概述
一、江門自然生態概況與中醫藥文化

圖1-1 江門四市三區
江門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茂名,北接佛山、云浮,南瀕南海領域,下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圖1-1),總面積9506.92平方公里。這里有著曲折漫長的海岸線,大小海島561個,數量居全省第二,海岸、島岸線814公里;有西江、潭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還有大隆洞河、都斛河形成的廣海至都斛三角洲平原。江門境內山川秀麗,風景優美,地形復雜多樣,多雨高溫氣候顯著,植被種類豐富(圖1-2)。溫濕的自然氣候與旖旎的地理環境,為中草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
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自然形成了一個種類豐富、療效顯著的天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為廣東人民防治疾病和衛生保健事業提供了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江門市境地勢西北高,東南、西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廣布,東部、中部、南部沖積平原、河流階地寬廣,丘陵、臺地錯落其間,沿河沙洲發育,組成錯綜復雜的多元化地貌。全市山地、丘陵面積達4400多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46.8%;境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約占總面積的1.77%。800米以上的山脈有9座,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全市最高峰為西北部的天露山,海拔1250.9米;北部的婆髻頂、皂幕山,東部的鑊蓋尖和南部的笠帽山、涼帽頂,均山勢陡峻,巖石嶙峋,“V”形谷發育;東南沿海的古兜山主峰海拔986米,俯瞰南海,氣勢雄偉。江門市河流沖積平原及三角洲平原面積4880多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1.90%,現多為良田。

圖1-2 江門自然風光
江門的氣候環境和土壤特性,都非常適宜中草藥生長,這些豐富的中草藥資源促進了民間醫學的發展。江門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盛吹東北風,夏季吹西南風,春秋為轉換季節。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在360天以上,全年無雪。區域氣候分為山地溫涼區、丘陵溫暖區、沿海溫熱帶三級。江門市有海洋季風的調節,氣候溫和多雨,冬夏分明。太陽輻射較強,具有豐富的熱力資源。各地的年平均氣溫在22℃左右,是人類活動最適合的環境溫度。
全市境內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西江、潭江及其支流和沿海諸小河。西江干流于境內長76公里,自北向南流經鶴山、江門市區和新會,經磨刀門、虎跳門出海,境內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出海水道寬闊,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緩,灘涂發育。其中江門水道稱江門河,又稱蓬江,從東北向西南橫貫江門市區,與潭江相匯,經新會銀洲湖、崖門注入南海。潭江自西向東流經恩平、開平、臺山、新會,經銀洲湖出崖門注入黃茅海,干流于境內長248公里,境內流域面積6026平方公里。此外,江門還有豐富的地下資源,境內優質礦泉和溫泉分布廣泛。
這種南瀕南海、水網密布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江門極為豐富的中藥種質資源,為當地中藥制藥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條件,促進了江門中藥材制藥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江門中草藥種植方興未艾,逐漸發展出新會陳皮、開平牛大力、恩平簕菜、臺山沉香及石斛等規模性中草藥種植產業。
現代地理考察發現,江門新會一帶地處珠江三角洲,瀕臨南海,其土壤兼具多種成分類型,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季充沛,具有獨特的“濕盆地”小氣候特點,干濕交替陳化及冷熱交替陳化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因此,古人將新會作為陳皮的道地產地,是有因可循的。新會境內河海相連,水利發達,北有圭峰山,南有古兜山,依山面海,西江和潭江貫穿全境,這里兩江匯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形成以銀洲湖為核心的潭江兩岸沖積平原帶和南部濱海沉積平原新墾區,也就是新會民間流傳能看見熊子塔的地方的圍田區。這里地勢開闊平坦,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這里生長的蒲葵葉形最好,葉柄最正,出產諸如新會柑、新會橙、新會年橘和新會檸檬等多個柑橘原產品種,是柑橘的起源中心之一和適宜栽培區。這里是自古以來出產新會柑最好、新會陳皮最優的地方。每年汛期,西江就會將遠至云貴地區的土壤隨洪水帶到新會銀洲湖,與潭江水交匯,形成獨特的灌溉用水。而每年的12月至來年的3、4月汛期前,西江、潭江徑流減少,海潮倒灌,形成每年一次的咸潮,含鹽量3‰~9‰。因此,水土成分中滲透了海水的元素。在西江的洪水和潭江潮水及南海的海水共同作用下,新會的土壤兼具多種土壤成分類型。這里的耕地土壤以三角洲沉積土的黏土田、泥骨田、泥肉田、砂泥田和南部濱海沉積的中輕咸田區為主,土地肥沃,土層深厚,但由于地下水位高,地力難以充分發揮,這雖是一個不利因素,但造就了新會柑獨特的建園技術體系和新會陳皮的特質(圖1-3)。這些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喜溫的新會柑的生長,這也是形成新會陳皮油胞大、香味濃的重要因素,還是新會柑生長快、生長量大、果大、有硬疤和果實著色偏黃綠色的原因。

圖1-3 新會陳皮產業園
因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恩平簕菜也久負盛名,在2015年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成為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實施的地理標志保護的中藥材種類。
牛大力也是江門地區傳統的道地藥材,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批準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在江門各地均有種植。牛大力富含多糖、生物堿、香豆素和多種微量元素,中醫學認為它是補虛潤肺、強筋活絡的良藥,用于腰肌勞損、風濕性關節炎、肺熱、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療效。2010年,江門臺城鎮成立了牛大力示范園。截至2014年,江門各地已出現連片牛大力種植基地。2015年,江門市還成立了牛大力種植協會。2018年,江門市牛大力種植面積達到8000公頃,產量達6萬噸。牛大力之所以能夠成為江門地區傳統中藥材,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江門地區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牛大力的生長。這里的土壤以微酸性的沙壤土和黃紅壤為主,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透氣性好,排水良好,腐殖質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高,礦產元素豐富,且富硒,非常適合牛大力生長。此外,江門的水文、氣候狀況也讓牛大力的生長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此外,江門的地理條件也造就了豐富的天然地下熱水資源。溫泉作為地熱資源,含鈣、鈉、鎂、鉀、鍶等微量元素,對頸椎病、肩周炎、皮膚病等有醫療保健作用。江門五邑地區自古熱水資源豐富,其中首推恩平。恩平地處華南三大斷裂帶交匯處,地熱資源得天獨厚,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授予首個“中國溫泉之鄉”稱號,2005年被國土資源部評定為我國目前唯一的“地熱國家地質公園”。除了恩平,地處臺山至廣海與三合至沖蔞公路交叉點的臺山三合溫泉也頗負盛名,是江門最早開發的溫泉。源自玉懷山的玉懷河自南向北流過,泉水中含有硫、硝等礦物質,能防治皮膚病、腸胃病、風濕病、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在我國中醫文化中,嶺南草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全國獨具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優勢,為嶺南地區人民的繁衍興盛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江門的地理生態特點和氣候環境非常有利于動植物生長,江門草藥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傳承和發展江門中醫藥文化,加強江門中藥材的種植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