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江門中醫藥文化志作者名: 劉學文主編本章字數: 2878字更新時間: 2024-06-14 19:04:30
序一
西方醫學是當今世界醫學的主流,它植根于西方文化。中醫學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連續歷史且獨立于西方醫學的醫學,它植根于中華文化。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不過二百年,13億人的中國,五千年來的衛生保健一直依靠的是中醫,中國的傳染病史足以為證。中國自東漢以來傳染病流行次數不少,但像歐洲,在14、16世紀鼠疫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一次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者,未之有也。為什么?中醫學之功也。2003年SARS流行,據國際上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死亡率最低,廣州的死亡率更低。溯其原因,乃廣州中醫介入治療最早之故。
論文化,近四五百年,西方文化發展很快,造福于人類不少,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估計21世紀開始,將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融合的時代。現在世界的諸多難題,要靠推廣東方文化去解決。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論未來醫學,將是西方醫學與中醫學相結合而成為更加完美的醫學。
“仁心仁術”是未來醫學的最高精神境界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作為醫生,對患者有愛心,這是天職,故曰“仁心”。中醫另一格言“恫瘝在抱”,就是說把患者的病痛看作是醫生自己的病痛,必然處處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絕不能為了搞科研、寫論文,甚至為了金錢,就對患者多做不必要的檢查,隨便給患者做手術以謀利;若做人體器官買賣,則更是犯罪的行為。
如何表達醫生的愛心?要求醫生施行“仁術”,是對醫生十分嚴肅的要求。西醫學是一門生物醫學,許多治療措施與技巧都是從動物身上練出來的。不少治療手段,看起來對某一個病可能已解除了,但會落下另一個終身遺憾。
不論現代手術已發展到如何高明的程度,但大方向肯定是錯了。中醫學對不少急腹癥,可以用非手術治療治好。用“仁術”來考量,這才是未來醫學的方向。中醫學在公元3世紀初問世的《金匱要略》中就已經用口服大黃牡丹皮湯治療闌尾炎,這一方法至今仍可重復。用非手術法治療宮外孕,保住了生殖器官,治愈后還能生孩子,這多好??!“仁術”是未來醫學的靈魂。
醫學模式將向“人天觀”發展
西方醫學的模式原來是生物醫學模式。20世紀后期才發現不對,最后承認醫學的模式應該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是一個進步,但我認為仍然不全面。雖然已重視了心理和社會對疾病的重要性,還沒有把人提到最重要的地位。中醫與西醫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西醫著重治病,中醫著重治患者。
中醫學是把人放在首位,根據宏觀理論把人放在天地人群之間進行觀察、診斷與治療。中醫學受中華文化“天人合一”觀的影響,如果要找個中醫學模式的話,應是“天人相應”觀,簡稱“人天觀”,即把人放在時間、地域、人群、個體中,進行健康保健預防與治療的觀察研究。中醫診治疾病,不單單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時、地、人”把大環境以至個體的整體進行辨證論治與預防。比如2003年SARS流行,中醫無法尋求確認冠狀病毒,而是根據當年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與患者的證候表現,確認SARS是濕邪為主的瘟疫病,實行辨證治療與預防,結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試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我曾治好一個運動員的腹痛病。她先是在廣州市某大醫院治療無效,為了把病確診,便進行剖腹探查,把腹部器官全檢查了,找不到病根,無從治療,然后縫合,腹痛如故。后來我診斷為氣血兩虛、氣滯血瘀,用補氣血藥加活血藥把她的病治好了。這一病例說明,西醫要從腹部找病根,中醫則從整體調整治療患者。
養生重于治病
中醫學有句格言——“上工治未病”。這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重點在于防病。西醫學也很重視預防,講衛生。兩者比較,西醫是消極的,中醫是較為積極的。西醫的預防講外部的防御,如無菌、消毒,而中醫比較重視發揮人的能動作用,發揮人的抵抗作用。中醫養生學有幾千年的積淀,內容十分豐富。未來醫學必將把養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富如美國也支持不了日益增長的天文數字般的醫療開支。一個高血壓患者必須天天服藥,藥物有副作用,便要不斷更換新藥,新藥新價格,價格越來越高,這才符合生財之道。中醫的養生術、導引術,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根據現代的生產力,在合理的制度下,一個成年人每周工作5天,每年工作8個月,大概足夠了。一年分兩段,半年工作4個月,兩個月是養生、娛樂、體育、美術及其他自己喜愛的,毫無憂慮與壓力地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一來,人的健康與壽命一定會更美好。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因此仍要靠中醫的養生理論去教育那些縱欲無度的亞健康者。
未來醫學之路
對于醫學來講,不僅僅只有重視微觀的西醫才是唯一的醫學科學,立足于宏觀的中醫學也是科學。
對SARS的防治,西醫千方百計用電子顯微鏡抓到冠狀病毒,然后再找尋防治之法,目的在于殺滅病毒。中醫則根據時間、氣候環境、病邪的屬性、個體差異、證候表現等進行辨證論治,針對時、地、人這一宏觀現象進行預防與治療。事實證明,中醫防治SARS的效果勝于西醫,已可定論。中醫用藥物預防,其優勢相當明顯。
重癥肌無力,西醫從微觀著手研究了上百年,可謂已夠深入,并能作出動物模型;治療方法也不少,認為切除胸腺是一張王牌;但其總的治療效果,多數只能達到緩解之目的,仍然會反復發作,能根治者很少。中醫對此病之研究才40多年,我們沒有走按神經學說研究的路,而是按中醫理論進行研究,結論認為“脾胃虛損,五臟相關”;得出的經驗是凡病程短又沒有用過溴吡斯的明、激素、胸腺切除等西醫治法的患者最好醫治,更易達到根治的目的。
心臟搭橋圍術期的治療,我們與西醫才合作了數年,但已經可以肯定,此法優于單純手術之治療。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用中醫藥的綜合治法取代手術治療。
中西醫學全面而平等的合作,前途是光明的,共同創造未來的醫學,為人類的健康與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是可以做得到的。
21世紀的希望
未來醫學是循序漸進的,21世紀前半葉我們希望實現以下5個方面。
1.人類將擺脫化學藥品的副作用,擺脫創傷性檢查及治療技術帶來的痛苦與后遺癥。醫學要講人道主義,要達到“仁心仁術”的職業道德最高境界。
2.實行“上工治未病”,醫學將以養生保健為中心,使人人生活得更愉快、舒適、瀟灑。
3.醫學將以“保健園”的形式,逐步取代醫院的主要地位,醫院將成為輔助機構。
4.醫學除了屬于科學范疇之外,將深入文化、美學、藝術,使醫學從人體的健康需求上升到精神世界的美好境界。醫學、文學、美術、書法、音樂、歌舞、美食、藥膳、氣功、武術、健康旅游、模擬的環境、夢幻的世界……將成為“保健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健康,是快樂的事而不是苦差事。
5.第三世界要擺脫貧困與落后才能一起進入未來醫學的世界,而使第三世界貧困與落后的原因是強權政治、種族壓迫與掠奪戰爭。搶救一個垂危的患者十分艱辛,但打死一個人卻只要手指一扣扳機!
要實現未來醫學的美好愿望,我們該怎么辦?戰爭與醫學、殺人與救人永遠相伴嗎?人類這個萬物之靈總會覺醒的,解除人類痛苦的曙光出現在東方。
鄧鐵濤[1]
按:本文原題為《中醫與未來醫學》,是鄧鐵濤先生于2004年在“鄧鐵濤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上的演講。本書編委會特摘引本文代序,以表達家鄉中醫藥工作者對鄧鐵濤先生的敬意。
[1]鄧鐵濤(1916—2019),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月山鎮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國醫大師,當代中醫學界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