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江門中醫藥文化志
  • 劉學文主編
  • 22字
  • 2024-06-14 19:04:34

第二章 江門華僑歷史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

一、海內海外兩江門

近代以來江門人大量走出國門,僑居世界各地,如今已達到376萬,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表2-1),其中分布在美洲地區的約占70%,因此民間傳稱海內海外“兩江門”。這些分布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在僑居國幾經滄桑,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溝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并把發達國家的近現代文明帶回故鄉,使得江門地區的文化特色十分明顯和突出,文化底蘊也十分豐富,因此江門地區又有了“中國第一僑鄉”“中國僑都”的美譽。

表2-1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國及地區分布情況

img

續表

img

江門人移居海外由來已久。最初規模較小,主要移居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受“土客械斗”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影響,許多江門人被迫結伴闖南洋。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武力打破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以后,廣東向海外移民逐漸形成高潮,不僅移往東南亞各地,而且涌向世界各大洲。移民以青壯年男性勞動者為主,大部分是由親友招引或自費出國的自由移民,部分是被拐騙出國的契約勞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世界性的華僑、華人再遷移。一部分原居于東南亞地區和非洲地區的廣東籍華僑、華人遷移到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于僑居地的限制和國內變革等原因,廣東向外移民基本停止;70年代末以后,國家調整了對公民出入國境管理的政策,移民人數漸增。除持有上述理由移民外,還有通過涉外婚姻、自費留學等途徑出國的。

明末清初,國內戰亂頻繁,席卷全國的農民起義和清兵入關后的攻城掠邑,又使一批批廣東人逃避海外。順治十三年(1656),清政府為切斷沿海居民同臺灣鄭氏抗清力量的聯系,頒布《禁海令》。順治十八年發布《遷界令》。康熙元年(1662),清廷勒令江門地區沿海的恩平、開平、新會、新寧(今日臺山)等24州縣民內遷50里。康熙三年(1664),又下令上述州縣再內遷30里。前后兩次遷界,造成大片地區田園荒蕪,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在清廷實行遷界的21年(1661—1681)間,逃往海外的百姓人數眾多。

雍正二年(1724)開始的中暹大米貿易,清廷為獎勵暹羅米進口而實施的暹米免稅、暹貨部分減稅的政策,以及雍正皇帝準許華僑在暹羅定居的措施,對促進中暹貿易的發展及更多中國人移居暹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紅頭船貿易”繁榮了商港。每年冬季,紅頭船從港口出發,把瓷器、刺繡、木雕、竹器等手工藝品和菜籽等農產品運銷暹羅,又從暹羅運回大米、香料、藥材、鉛、錫等物產。18世紀中葉,清政府忙于向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用兵,東南沿海海防松弛,廣東人(以潮汕地區和江門地區為主)偷渡出海移居外國者更多,他們陸續移居到越南、柬埔寨、暹羅、蘇門答臘、爪哇等傳統地區,并向東南亞其他地區及世界各國發展。西加里曼丹富藏黃金、鉆石等礦產,但地廣人稀,遲未開發。自18世紀中葉華僑大量遷入后,即開發為黃金產區。礦工主要來自廣東,他們以合股形式組成大小采礦公司。《海錄》記述:“閩、粵到此淘金沙、鉆石及貿易、耕種者,常有數萬人。”

1848年1月24日,在距離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不遠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一位名叫詹姆斯·馬歇爾(James Marshall)的水車工匠在一座磨坊附近的水道里發現了裸露在外的金子。這一消息不脛而走,迅速讓整個美國為之瘋狂,士兵離開部隊,仆人離開雇主,甚至連傳教士都離開了布道所,紛紛奔赴西部礦區淘金。淘金者中也有來自中國的華工,他們主要來自廣東省的臺山、新會、開平和恩平。在這些華工之中,臺山人占到了總數的約60%(圖2-1)。

img

圖2-1 華工在美國舊金山淘金

1842年8月,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此后西方的勞工販子以對外開放貿易為由蜂擁而至。他們把販運勞工的船只停放長洲,然后勾結地痞流氓,用誘拐、綁架等手段,把年富力強的市民和農民劫持上船,強迫簽訂賣身契約,販賣出口。1860年10月,英法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條約中“許華人出洋承工”的條款,使這種販賣華工的“賣豬仔”行為合法化。直到清末,江門地區拐賣“豬仔”的活動也未停止。被拐賣的人口不計其數。在出國途中,他們被關押在污穢而擁擠不堪的艙底,食物、淡水稀少而穢惡,疾病叢生,死亡頻仍,尤以遠途販運至北美洲、拉丁美洲的死亡率最高,常達30%~50%。運抵各國口岸后,他們被買主驅趕至農場或礦山從事艱苦勞動,或在赤地千里的熱帶荒原上墾植甘蔗、煙草、胡椒、咖啡等經濟作物,或在低洼穢濁的礦坑中采掘金、錫、銅礦,或開山辟野建筑鐵路、橋梁,甚至被押運到盛產鳥糞的荒島,在毒氣彌漫的環境中采掘鳥糞。契約華工的工作日長達10~14小時,多在監工的皮鞭、棍棒下強制勞動,幾乎沒有任何勞動保護和醫療設備,生活中缺衣短食,貧困不堪。許多廣東契約華工被殘酷地折磨至死,因工傷事故死亡傷殘者,因不適應環境、氣候染病身亡者,為毒蛇猛獸傷害者,比比皆是。華工的契約期限一般為3年,在拉丁美洲的卻長達5~8年,華工在契約期間死亡率通常為20%~30%,在盛行奴隸制的拉丁美洲卻高達50%~70%,在古巴的華工死亡率竟達到75%,勞動壽命平均只有5年。1861年被押往秘魯欽察島采掘鳥糞的4000名華工竟全部慘死,無一生還。野蠻的迫害激起華工不斷起來抗爭。據不完全統計,1850~1872年間,苦力船上爆發華工暴動事件38起,其中有10起是用放火燒船與來鎮壓的劊子手同歸于盡的方式進行的。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契約華工制度開始進入衰退時期。古巴、秘魯等國已廢除契約奴隸制,停止使用契約華工。更多華工在經受艱苦的磨難后存活下來,擺脫了契約的束縛,成為定居當地的自由勞工,使東南亞各國的華僑人數進一步擴大了。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家仍輸入和使用契約華工,但人數不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俄等協約國國家,在歐洲戰場上使用過30萬名契約華工從事后勤工作,戰后即遣送返國。只有少數人留在歐洲謀生。契約華工制到20世紀30年代才最后廢止。

19世紀60年代,美國建筑太平洋鐵路,線長990英里。華工在霍恩角施工,那里懸崖陡峭,離懸崖下的亞美利加河谷高達2000英尺,鐵路在高出谷底1400英尺的崖壁間修筑,工作艱巨而又危險。在內華達山脈西坡,花崗巖堅硬無比,3000名華工(其中絕大多數為江門籍華工)冒著華氏120度高溫在10天內才開出一英里路面,后來在山頂開一豎井,打通隧道,24小時輪班操作,用了兩年多才跨越塞拉嶺百里長的通道。內華達高山區冬季時節朔風凜冽,地凍三尺,大雪封山。1866年,連續5個月風雪不斷,白人畏縮拒不工作,華工仍早出晚歸(圖2-2)。工程師柯蒂斯曾盛贊華工是世界上最好的筑路工人。克羅克法官在薩克拉門托集會上講話說:“大家應該知道,修建這么長的鐵路能夠早日完成,應該歸功于華工,歸功于他們表現的忠誠和勤奮精神。”1964年內華達州紀念建州百年大會上,宣布10月24日為“向華人先驅致敬日”,并樹立永久性紀念碑。碑上刻有中英文碑文:“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筑路,青史留名。”加拿大政府為了紀念17000多名鐵路華工作出的貢獻,在多倫多市天虹體育館旁建起一座高約12米、寬10米的鐵路華工紀念像。值得一提的是,據回憶資料記載,盡管水土不服,氣候條件惡劣,當時在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勞工中,只有中國人沒有得腸胃病。他們不隨意酗酒,勤喝熱水,洗熱水澡,由此可見傳統中醫保健理念已深入人心。

img

圖2-2 華工在美國修建鐵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清新县| 名山县| 肥东县| 南川市| 重庆市| 额济纳旗| 富宁县| 民丰县| 本溪市| 河南省| 黔江区| 巴东县| 南投县| 山东省| 金山区| 怀宁县| 淮北市| 安平县| 宜良县| 承德市| 郯城县| 济阳县| 台北县| 高要市| 河池市| 噶尔县| 安仁县| 濉溪县| 施秉县| 原阳县| 浮山县| 尼勒克县| 巴林右旗| 离岛区| 亳州市| 河曲县| 苍溪县| 德兴市| 手游|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