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中醫藥文化志
- 劉學文主編
- 2511字
- 2024-06-14 19:04:32
二、江門歷史人文發展與中醫藥文化
江門地區中醫藥是在江門獨特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江門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文化與生活,與人們的起居飲食,包括醫療保健密切融合,成為千百年來江門人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一部分。同時,江門的中醫藥文化又與江門獨特的南遷文化、海絲文化、華僑文化背景不可分割。
除了原住民之外,江門地區的人口變化主要來自中原居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內遷,還有就是戰亂和災荒引發的人口流動。從南朝時期的馮業南渡到南宋時期的羅貴南遷,再到崖山海戰,至清朝的遷界禁海、太平天國、“土客械斗”等,都對江門的人口結構、生活習俗、文化養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這些,又都無一不在人們的醫療保健養生方面造成影響。如今在新會古井、崖門一帶還保留著不少隨南宋行朝一路漂流傳承下來的民間飲食、養生習俗。傳說現在名傳天下的“古井燒鵝”就是南宋宮廷御廚所傳下來的手藝,現在流行用荔枝木、陳皮來燒制,使之兼具藥膳之妙,顯然是后人的不斷提升。而在鶴山的鶴城鎮、桃源鎮,臺山的赤溪鎮,也因為客家人的遷入而帶來了不少獨特的中醫藥文化。譬如鶴城鎮的客家人在冬至時會以各種中藥材和客家黃酒制作羊肉,還會在冬至日釀制黃酒,這些都是隨著人口遷移而形成的地域中醫藥文化的發展變化。
華僑文化是江門近代以來最重要的文化領域之一。作為全國著名僑鄉,廣大江門籍僑胞在外弘揚中醫藥,歸鄉發展中醫藥,把近現代文明帶回故鄉,使得江門地區的文化特色十分明顯和突出。工農漁者善辨陰陽,武家之人精于五行;涼茶祛濕防病治病,香品精致禪意靜心。即使在瘟疫橫行之時,中醫藥也擔起除病濟世的重任。
華僑遠渡重洋時,中醫藥伴隨著僑胞的思念一并帶離僑鄉。蔡李佛、詠春拳等武術的發展歷程深深烙上了中醫藥的印記。在名醫方面,涌現了近代嶺南傷寒派醫家中聲望最著者、近代廣東四大名醫之一陳伯壇,繼承與創新中醫理論學說的首屆國醫大師、江門籍名醫鄧鐵濤,著有《四圣心源提要》《哮喘經驗談》的盧朋著,以及在廣東中醫藥界獨樹一幟的中醫流派。在名藥方面,新會陳皮被譽為“廣東三寶”(陳皮、老姜、禾稈草)之首,歷經900多年沉淀,香溢四海,成為道地南藥的標志性品種之一;王老吉、甘和茶等名優中藥產品享譽四海,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至今仍廣受追捧。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醫藥與江門地區飲食、住行、工農、民俗等融會貫通,彼此之間形成千絲萬縷的聯系,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江門中醫藥文化體系。
江門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積淀的廣袤海域,其優越的海洋條件、豐厚的海洋資源、巨大的海洋產業潛力、明顯的華僑優勢,充分而又深刻地體現了其海洋文化的久遠變遷與輝煌歷史;孕育了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觀文化、中西合璧的海洋建筑文化、精美獨特的海洋鹽業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貿文化,以及富含特色的漁業文化……其文化因子更可追溯至新會崖門古戰場、古炮臺文化,可溯至“海上絲綢之路”,甚至新石器時代的遠古海洋文化遺存。
江門臺山海岸曲折,江河之出海口島礁廣布,形成長年自東往西的廣東沿岸流。地質地貌構造的演變和形成,使廣闊的海域形成一湖(銀洲湖)、二島群(上川島及周圍島礁和下川島及周圍島礁)、三海灣(黃茅海、廣海灣、鎮海灣)、四海區(東、西、南、北海區)的格局。這一天然的格局,使江門海域擁有豐富的天然漁業資源。為追尋魚群蹤跡以得到更多漁獲,漁民一出海便要在海上漂浮多天乃至數月,其飲食和居住均在船上。海上的潮濕環境,加之風雨,漁民在海上缺少新鮮蔬菜和水果,久而久之濕氣便纏繞于身,造成身困疲乏,出海漁民在船上容易得腸胃炎、外傷、吃海鮮上火等疾病。得益于江門地區豐富的文化底蘊,有經驗的漁民出海時一般會常備普濟丸、保濟丸、腹可安、紅膽汁等中成藥,并攜帶廣東涼茶和五花茶等中藥材在船上煲。暈船的漁民也會隨身攜帶新會陳皮,在暈浪時含服一小片。久而久之,漁民便形成了攜帶中藥及丸劑出海的習慣。
江門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逐漸衍生出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江門地區古為百越之地,聚居著古越族人,民風淳樸。在中國人口的幾次大遷徙浪潮中,江門成為中原漢族人口南遷的落腳地,發源于黃河的華夏文化也隨之傳入。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與健康有關的民俗和中醫藥文化都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片沃土,對人的生命、死亡、疾病具有特別的解讀。自中華民族形成以來,人們便會結合歲時節日,集中時間進行一些廣泛性、群眾性醫療衛生活動,這些民俗雖表現形式不同,但都與提升人們身體素質相關,包含了眾多中醫藥因素。近代,江門人大量移民國外,隨后又把外來文化帶回家鄉。江門的歲時風俗便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有些地方仍保留著古老的風俗和獨特的習慣,自成一脈,但其所內涵的中醫藥防病養生文化一直保留至今。
在江門武術傳承的過程中,一代代武術家積累并運用防病治病經驗,并將防治經驗逐步體系化。武術習練時轉圈走弧、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其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的易學思想也深刻反映了中醫哲學智慧,兩者的交融日益加快,“武醫兼修”也被武術流派所提倡。在此基礎上,武術與中醫藥的關系日趨密切,隨之造就了許多二者兼備的人才,也因此成為江門中醫藥文化的突出特色之一。
明代著名的江門籍理學大家陳白沙先生,對于中醫養生的提倡也有著一番貢獻。陳白沙(1428—1500),明代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里,學者稱其為“白沙先生”(圖1-4)。其學以靜為主,教學者端坐澄心,于靜中養出端倪。陳白沙主張靜坐。在儒家靜坐史上,他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也是一道分水嶺。一方面,他視靜坐為體道不二法門,把靜坐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對儒家靜坐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在“坐法”“觀法”方面所做的一系列規定,開啟了儒家靜坐規范化、儀式化的進程,對后世影響深遠。從現代中醫學角度看,作為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靜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中醫氣功療法采用的一種方式。
中醫學是一門主張天、地、人合一的中華傳統學科,因此,它是天地精氣和人類思想共同培育的中華瑰寶。人類的社會活動離不開中醫,也造就了中醫。江門豐富而多元、平俗而璀璨的文化,成為江門中醫藥發展生生不息的土壤。

圖1-4 陳白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