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醫康復學的概念

中醫康復的醫療實踐歷史悠久,中醫康復理論和思維一直貫穿于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提出,但歷代醫學專著中均有其理論和實踐的記載和論述。在中醫古籍中,“康復”一詞常為“復原”“恢復健康、返回平安無病的狀態”“重新獲得能力”等。如《爾雅·釋詁》謂“康,安也”;《爾雅·釋言》謂“復,返也”。因此,“康”即安樂、健康、無病,“復”即恢復、返回之意。《素問·五常政大論》就曾提出,對“久病”而“不康”者,應“養之和之,靜以待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后世明確使用“康復”一詞者,不乏其人。如《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患病后,通過治療,“上以所疾康復”;宋代《宋朝事實類苑》記載“仁宗服藥……圣體康復”,其中大多都是“恢復健康”之意。綜合歷代文獻記載,“康復”包含如下內涵。

1.形體功能的恢復 主要針對慢性病或殘疾者,尤其是老年病殘者,已成痼疾,通過康復治療,消除或減輕功能障礙,使其重返社會。如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后序》記載:一老人病殘多年,“頭眩喘嗽,膝趾腫痛,不能動履”,經“復沉潛診視,植方投劑,獲效如響,不旬日而漸離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復如初”。此外,《宋朝事實類苑》中有“圣體康復,思見執政,坐便殿,促召二府”的記載,意味著“康復”還包括恢復參與社會活動的含義。

2.精神情志的恢復 針對精神情志異常者,采用中醫康復手段,可以調攝其精神情志。如《王孟英醫案·狂》載一狂證患者“患煩躁不眠”,采取傳統治療手段,則“漸次康復”。《舊唐書》載“圣歷二年,則天不豫(悅)”,其后武則天的不良情緒得到了改善,不悅情志“及將康復”,說明“康復”除了身體功能的提高外,還包括精神情志的恢復。

3.正氣的恢復 正氣是人體抗御邪氣侵襲,及時祛除病邪而防止發病,修復調節形體,調攝精神,促進疾病痊愈的關鍵。《素問·調經論》有“衛氣得復,邪氣乃索”,認為通過針刺的方法,可以使正氣恢復,并消除致病的邪氣。如《王氏醫案》載“陳足甫,稟質素弱……如法施之,果漸康復”,說明通過康復措施,能幫助正氣復原,改善體質。《素問·調經論》針對“神氣不足者”,采用“按摩”“著針”,使“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復”。可見,調暢情志,振奮精神,重在扶助恢復正氣。因此,促進正氣恢復也是中醫康復的重要內涵。

20世紀80年代,由于臨床需要以及現代康復醫學理論、技術的大量引進,康復醫學學科在我國迅速發展,中醫開始系統發掘、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的康復醫學理論、技術和治療方法,并提出中醫康復學這一概念。中醫康復學植根于中醫學,使用的是傳統中醫理論和中醫學的診治技術方法,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在形成及發展過程中,也吸收借鑒了現代康復醫學的部分理念。因此,中醫康復學既不能局限于中醫古籍中“康復”的固有概念,也不能照搬西醫學的康復概念。現代康復醫學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一門醫學學科,它以功能障礙為主導,以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研究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治療問題,在運用矯形學、假肢學及其他人工裝置等補償患者的形體與功能殘缺方面具有相當優勢。中醫康復學如果照搬西醫學的康復概念,將無法繼承和發揚中醫獨特的康復理論和診療經驗,也無法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綜合運用中藥、針灸、推拿、食療、氣功、導引等治療技術,在康復臨床實踐中難以發揮自身簡便廉驗的優勢和整體康復、辨證康復的特點。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和手段對中醫康復理論和診療方法進行研究挖掘,中醫康復學的內容將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中醫康復學是指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采用中藥、針灸、推拿、飲食、傳統功法以及沐浴、娛樂等各種措施,改善和預防病傷殘者的身心功能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目的在于使患者身心功能障礙得以改善或恢復正常,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和勞動能力,使其能夠參與社會生活,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會,同健康人一起共同分享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總之,中醫康復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隨著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以傳統中醫理論和治療實踐為基礎,融合現代康復醫學的部分理念而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浦江县| 越西县| 双桥区| 尚志市| 九龙县| 绍兴市| 荆州市| 霸州市| 江西省| 灵台县| 云安县| 额尔古纳市| 吴忠市| 根河市| 固镇县| 中方县| 林周县| 凭祥市| 金湖县| 饶平县| 仙桃市| 宜春市| 灌阳县| 宜黄县| 溧水县| 黔东| 峨眉山市| 汉寿县| 长兴县| 交城县| 石嘴山市| 威远县| 正蓝旗| 微博| 彰化县| 淄博市| 柳林县| 资中县| 江都市| 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