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康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郭海英 朱震主編
- 10944字
- 2024-06-12 18:29:23
一、中醫學基礎理論
中醫康復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理論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以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等為基礎構建而成的。
(一)陰陽學說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屬性概括,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法則。陰和陽既可以代表自然界相互關聯而又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將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都歸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歸屬于陰。中醫學則借助陰陽解釋人體內密切相關的、相互對應的兩類物質及其功能的屬性,將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規定為陽,具有滋潤、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規定為陰。陰陽之間的運動變化包括相互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關系。中醫康復學利用陰陽學說,以抽象的哲學理論指導對具體事物的認識,闡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診斷評定、康復治療和康復預防,成為中醫康復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根基,滲透于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層面,指導中醫學思維和診療實踐,中醫康復學也離不開陰陽學說的指導。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中醫學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把人體組織結構劃分為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由于結構層次的不同,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也有區別。就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為陽,胸腹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就臟腑而言,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臟腑也各有陰陽所屬,如心陰、心陽,胃陰、胃陽,腎陰、腎陽等。可見人體上下、內外、表里、前后各形體結構,凡屬相互關聯又相互對立的部分,都可以用陰陽學說加以分析和認識。
2.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 用陰陽對立、依存、消長、轉化的理論,可以說明人體物質與功能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及其變化規律,闡明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正如《類證治裁》所說:“生命以陰陽為樞紐。”人體的生理活動非常復雜,以陰陽概括之,則物質屬陰,功能屬陽,所謂“體陰用陽”。“體陰”是指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物質基礎均屬于陰。“用陽”是指這些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的運動變化及其所發揮的功能均屬于陽。“體”“用”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人體的生理功能是以物質為基礎,沒有物質的運動就無以產生生理功能;而功能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著物質的新陳代謝。體內物質的代謝過程,以陰陽互根互用的消長平衡方式進行。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精微物質(屬陰)的補充,是在不斷消耗內臟能量(屬陽)的情況下完成的;但屬陰的精微物質產生以后,又在相關內臟器官中轉變為能量,同時精微物質隨之消耗。前者屬于陰長陽消的過程,后者是陽長陰消的過程。生命活動就在陰陽彼此不斷的消長過程中維持著動態平衡。
人體生理上的陰與陽之間,既有對立、消長的關系,又有依存、轉化的關系。這一系列復雜的生理活動過程中,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是重要的條件,這種動態平衡決定了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狀態。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只有在陰精平靜(不妄動)、陽氣固密(不妄耗)的相對平衡狀態下,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如果人體陰陽失去了這種平衡關系,則“陰陽失衡”或“陰陽失調”,屬于病理狀態。
3.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中醫以陰陽對立、依存、消長和轉化的理論,作為概括和分析病理變化的總綱。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而引起體內陰陽平衡失衡、臟腑組織損傷以及功能障礙的過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關系到正氣(是人體物質結構的總概括)和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兩方面,邪正斗爭導致人體陰陽平衡協調關系破壞,從而出現陰陽失衡的結果。在邪正相爭的過程中,陰陽失衡會產生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轉化等種種病理變化,這是中醫學認識和分析疾病病機的理論依據。若陰陽失調,則導致一系列的病證,在形體和精神上容易引起病殘,如《丹溪心法·中風》說:“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余,則為痿易。”或損傷日久“陰虧則形壞”“脫陰者目盲”。人體陰陽失調在一定條件下可導致精神病證,如《難經》說:“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因此,經絡、臟腑、氣血的病理變化,都可以用陰陽失衡來概括。
4.指導疾病的診斷辨證 陰陽偏盛偏衰是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總綱,所以病證雖然復雜,但基本性質可以概括為陰陽兩類。在臨床診斷中,運用望、聞、問、切搜集臨床資料,并對具體癥狀和體征用陰陽學說進行分析。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如望診中,以色澤分陰陽,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中,以語聲分陰陽,高亢洪亮者屬陽,低微無力者屬陰。在辨證方面,陰陽為“八綱辨證”之總綱,如《醫學心悟》說:“至于病之陰陽,統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廣。熱者為陽,實者為陽,在表者為陽;寒者為陰,虛者為陰,在里者為陰。”陰陽也可作為虛證以及臟腑辨證之依據,如對虛證的分類,還陰虛、陽虛;臟腑疾病的證候中,亦有陰虛證、陽虛證,如腎陰虛、腎陽虛等。故臨床辨證中也應當分別陰陽證候,以助于認清疾病的本質。只有正確診斷辨證,才能為康復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5.指導疾病的康復治療 由于陰陽失衡是疾病的基本病機,因而調理陰陽,恢復陰陽的平衡協調,是防病治病和促使疾病康復的基本法則。陰陽偏盛表現為邪氣盛的實證,治療時宜采用“瀉其有余”的原則。陰盛的實寒證,采用“寒者熱之”的治則;陽盛的實熱證,采用“熱者寒之”的治則。同時注意有無相應的陰或陽損耗,因為陰盛可導致陽氣損傷(陰長陽消),陽盛可導致陰液虧損,此時當兼顧其虛弱的一面,即在“瀉其有余”的同時,配合“補其不足”(補陽或補陰)之法。
陰陽偏衰表現為正氣不足的虛證,治療時采取“補其不足”(虛者補之)的原則。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的虛熱證,用補陰的治則;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的虛寒證,用補陽的治則。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總之,治療陰陽失調的基本原則是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陽盛者清熱,陰盛者祛寒;陽虛者補陽,陰虛者益陰,以使患者從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狀態回歸于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如《靈樞·根結》中有“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情志治療中有“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傳統體育療法中有“靜者為陰,動者為陽”之說,臨證過程中皆需要針對不同的病情,選擇相應的康復療法,幫助患者恢復陰陽平衡。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運用陰陽學說的規律以調整康復對象陰陽平衡的過程,就是康復的過程。
(二)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在氣學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的五行生克模式,是探求宇宙自然規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五行學說認為,物質世界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要素所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要素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維系著系統內部與系統之間的相對穩定,從而維持著事物整體的動態平衡。五行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中醫康復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五行系統中,事物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歸類和演繹,就把自然界千變萬化的事物,歸結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統。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以及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等。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代表自然界事物或現象之間關系的正常狀態;五行制化,是自然界事物或現象通過相生相克以協調平衡的機制;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代表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失常時,自然界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平衡關系失調的異常狀態。
對人體來說,也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及變化,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中醫學運用類比的方法在五臟配五行的基礎上,演繹推理整個人體的組織結構與功能,將人體的形體、官竅、情志等分歸于五臟,同時又將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方、五氣、五季等與人體的五臟聯系起來,將人體內外環境聯結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因此,在中醫學領域中,五行學說主要用來分析和歸納人的形體結構功能特征,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各要素間的聯系,闡釋人體五臟之間的相互聯系,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解釋人體五臟間的生理聯系;運用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解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指導臨床診斷與康復治療。
1.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系 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特點,以取象比類和演繹推理的方法,將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及五臟所支配的五體(筋、脈、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榮于體表的特定組織,即五華(爪、面、唇、毛、發)等分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臟間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五臟間的生理聯系,如用木生火解釋肝藏血,調節血量,助心行血的功能;用金生水解釋肺氣布津,滋養腎陰的功能;用木克土解釋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臟的壅郁,以利于脾的運化功能;用水克火解釋腎陰精充足,腎水上濟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亢盛的功能。五臟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因有他臟的資助而不至于虛損,又因有他臟的制約而不至于過亢。本臟之氣虛損,則有他臟之氣補之;本臟之氣太盛,又可由他臟之氣制約。如肝(木)偏虛,則有腎(水)生之;肝(木)偏亢,則有肺(金)克之。這種制化關系把五臟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生克制化的理論,能夠說明五臟間的相互資生和促進、相互制約和抑制的生理關系,從而進一步闡釋人體的整體聯系。
2.解釋五臟傳變規律 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資生、制約,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為傳變。從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傳變規律,可以分為相生關系傳變和相克關系傳變。
相生關系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如腎陰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而致的肝陽上亢即為腎病及肝,屬母病及子;心血不足累及肝血虧虛而致的心肝血虛即為心病及肝,屬子病及母。
相克關系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相乘,即相克太過致病。如正常情況下肝木克脾土,若發生相乘時,就會出現“肝氣乘脾”(木旺乘土)和“脾虛肝乘”(土虛木乘)兩種情況。相侮,即反向克制致病。如正常情況下肺金克肝木,若發生相侮時,就會出現“肝火犯肺”(木火刑金)和“肺虛肝侮”(金虛木侮)兩種情況。應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是從整體觀念出發,說明一臟有可以影響到其他四臟。
3.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評估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臟有病可以在體表有所反映,所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因此,通過四診所搜集的臨床資料,依據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及乘侮、母子相及規律,可確定五臟病位,判斷疾病傳變。如《靈樞·本臟》所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病位的確定包括以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和以他臟所主之色、味、脈來推測五臟相兼病變。如面見赤色,口苦,脈洪,病位在心,屬心火亢盛;如脾虛患者,面當黃色,若見青色,為土虛木乘,即肝病傳脾。還可以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4.指導疾病的康復治療和預防 依據五行乘侮、母子相及規律,在預防疾病傳變和確定治則治法,以及在中醫康復、情志康復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是指在治療時,除對所病之臟進行治療外,還應考慮到其他相關的四臟,根據五行生克乘侮理論,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傳變。如肝氣太過,肝木旺則乘脾土,則應在柔肝的同時培補脾氣,使肝氣得平、脾氣得健,使肝病不傳于脾。正如《難經·七十七難》所云:“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運用五行相生規律指導治療,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適用于五臟病變中母子關系失常的病證,臨床常用滋水涵木法、補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運用五行相克規律指導治療,其基本治療原則為抑強和扶弱,適用于五臟病變中相乘或相侮的病證,臨床常用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等。在情志康復法中,五志(怒、喜、思、悲、恐)分屬五臟并與五行相配,其相互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所說。情志之間遵循五行相克的規律,即張子和所云:“《內經》有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因此,以五行立論可以指導中醫康復的臨床應用。
(三)藏象學說
藏象即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以及與自然界相應的事物和現象。正如《類經》所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臟腑雖藏于體內,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均有征象表現于外。藏象學說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臟腑間及其與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對于闡明人體的生命活動、病理變化,以及指導臨床實踐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此即《靈樞·本臟》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藏象學說的內容是以臟腑為重點,并聯系到軀體的組織器官。根據內臟的功能特點,其可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三類。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五臟共同的功能特點是“藏精氣”,六腑共同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正如《素問·五臟別論》所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奇恒之腑在形態上多為中空器官,因而類腑;但其功能主貯藏精氣,又頗似臟,而與六腑傳化水谷有別,故稱之為奇恒之腑。膽因為沒有像臟一樣藏精氣的功能,故屬六腑之一;又因其沒有像胃、腸等腑具有傳化飲食物的功能,故又屬于奇恒之腑。
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藏象學說認為,構成人體的任意一個組織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五臟之間、六腑之間、五臟與六腑之間、五臟與五體及五官九竅之間都存在功能上或結構上的聯系,從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以五臟為核心,聯系六腑、五官、五體、五志,充分體現了人體整體功能的統一性。同時,五臟與自然界的方位、季節、五氣、五化、五色、五味等相聯系,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1.五臟的生理功能與生理聯系 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心、肺、脾、肝、腎各司其職,分別與形體、官竅、五液、情志等有著特定的生理聯系。心主血脈,主神志,在志為喜,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液為汗,在時應夏,心藏神。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主通調水道,朝百脈,司呼吸,在志為悲(憂),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液為涕,在時應秋,肺藏魄。脾主運化,主統血,主升清,在志為思,在體合肉,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在時應長夏,脾藏意。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為怒,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液為淚,在時應春,肝藏魂。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在志為恐(驚),在體合骨,其華在發,在液為唾,在時應冬,腎藏志。
2.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即主持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糟粕的傳導排泄。膽藏瀉膽汁,主決斷;胃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腸受承化物,分別清濁;大腸傳導糟粕,主津;膀胱貯存津液,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氣,運行水液。
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的概念出自《素問·五臟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腦貯藏精髓,主精神意識;髓養骨,充腦,化血;骨貯藏骨髓,支持形體;脈容納、約束和運行氣血;女子胞主持月經,孕育胎兒。
4.臟腑間的相互關系 臟腑之間的關系是藏象學說中整體性聯系的內容之一。藏象學說認為,人體各臟器雖功能不同,但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其以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聯絡溝通,在生理上協同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臟腑間的關系主要包括臟與臟的關系、臟與腑的關系、腑與腑的關系。
(1)臟與臟的關系 臟與臟之間關系密切,以心與肺的關系為例,心主血,肺主氣,心肺關系主要表現為氣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血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氣的運行也需要血作為載體。無氣的推動,則血凝滯不行;無血的承載,則氣無所依。在病理情況下,肺氣虛弱或宣降失常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而出現氣短、胸悶、心悸,甚至唇舌青紫等癥;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會影響肺的呼吸功能,而出現胸悶、咳嗽、氣喘等癥。
(2)臟與腑的關系 主要表現為臟腑陰陽表里的配合關系。臟屬陰主里,腑屬陽主表。臟與腑的經脈相互絡屬,結構上相互連通,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響。故心合小腸、肺合大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即“臟腑相合”。以心與小腸為例,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心陽溫煦,則小腸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小腸吸收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則化生心血。若心火亢盛,下移小腸,可使小腸分別清濁功能失常,出現尿赤、尿少、尿痛等癥;小腸有熱,循經上擾于心,可使心火亢盛,出現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癥。
(3)腑與腑的關系 表現為對飲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協作關系。飲食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下傳于小腸;通過小腸的進一步消化,以及膽汁的助消化作用,吸收精微轉輸至心肺,并將糟粕下傳于大腸;大腸吸收部分水分,將糟粕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膀胱貯存津液,氣化使尿液排出體外;三焦則與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均有關。由上可見,消化功能是在胃、膽、小腸的密切協作下完成的;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大腸也能吸收部分水分;排泄則是膀胱和大腸等器官的作用。在病理方面,某些腑的病變可以影響他腑,發生兩個以上的腑同病。例如,膽失疏泄,可以影響到胃,出現脅痛、黃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膽胃同病的癥狀。
(四)氣血津液學說
氣、血與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學說就是研究人體基本物質的生成、輸布、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氣、血、津液的性狀及其生理功能雖有其各自的特點,但在其生成過程中,又多相互為用、相互轉化。因此氣、血、津液三者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氣是人體內一種細小難見、運動迅速、富有活力的精微物質,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營養等生理功能,在維系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血是運行于脈中、有序流動于脈管中的紅色液體,具有濡養、滋潤、運載、養神的生理作用。津液是人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體內各臟腑組織中的正常體液,具有滋潤營養、化生血液、運輸廢物的生理作用。
氣、血、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如氣與血之間,氣屬陽,主動,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屬陰,主靜,有營養滋潤等作用。由于氣與血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所以兩者在生成、運行等方面關系密切,表現為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能生氣、載氣,這種關系可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與津液之間,氣屬陽,津液屬陰,屬性上有別,但兩者均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在其生成和輸布過程中有著密切的關系,表現為氣能生津、行津、攝津,津能化氣、載氣。即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于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以血與津液的關系為例。血與津液均是人體內的液態物質,均有滋潤和濡養作用,與氣相對而言,二者皆屬于陰。血和津液均由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所化生。運行于脈中的血液,滲于脈外便化為有濡潤作用的津液。輸布于肌肉、腠理等處的津液,不斷地滲入脈中,與營氣相合,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機體氣化運動的過程中,津液可以化血,血液可以化津,以維持物質代謝的動態平衡。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說。在病理情況下,血與津液的病變可相互影響。如在失血過多時,常出現口渴、尿少、皮膚干燥等傷津的病理表現。反之,在津液大量耗損時,可出現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的病變。因此,《傷寒論》有“亡血家不可發汗”之誡;對于大汗等導致津液虧損的患者,不可輕用破血、逐瘀之峻劑。《靈樞·營衛生會》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氣血津液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它與藏象、經絡學說共同組成了中醫正常人體學的體系,系統闡述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因此,它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與藏象、經絡學說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五)經絡學說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部分,多行于人體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徑路;絡脈是經脈小的分支,多行于較淺的部位,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經絡具有聯絡組織器官、溝通表里上下、通行氣血陰陽、感應傳導和調節機能活動等功能。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其在臨床應用的一種基礎理論。
1.經絡的組成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經脈“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聯系人體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體。奇經八脈是具有特殊循行和功能的經脈。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行分出,深入軀干深部,循行于胸、腹、頭部的支脈。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任脈、督脈在四肢部及軀干前、后、側三部的支脈,是絡脈的主體。十二經筋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肉骨節系統。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范圍。
(1)十二經脈 起于或止于手部,主要循行于上肢的經脈稱為手經;起于或止于足部,主要循行于下肢的經脈稱為足經。分布于四肢內側陰面的經脈為陰經,分布于四肢外側陽面的經脈為陽經。根據臟腑陰陽之氣的盛衰,內側陰面的陰經有太陰、厥陰、少陰之三陰經,外側陽面的陽經有陽明、少陽、太陽之三陽經。十二經脈在循行中有臟腑屬絡表里關系,其表里關系與藏象學說中臟與腑的表里關系一致,各經屬本臟或腑絡相表里的腑或臟。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規律是手三陰經從胸部走向手,手三陽經從手走向頭面部,足三陽經從頭面部下行走向足,足三陰經從足上行走向腹(胸)。這樣,經脈氣血流注次序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氣血循環流注徑路。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脈、陽
脈的總稱。督脈行于后正中線;任脈行于前正中線;沖脈行于腹部第一側線;帶脈行于腰腹;陽
脈行于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
脈行于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于下肢外側、肩、頭項部;陰維脈行于下肢內側、腹部第三側線和頸部。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地分布于十二經脈之間。奇經八脈對十二經脈具有聯絡與統率作用,同時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3)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行分出,深入軀體深部,以加強十二經脈表里相合關系的支脈。十二經別一般多從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別出稱“離”,進入體腔臟腑深部稱“入”,再淺出體表上行于頭項部稱“出”,然后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于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于其相表里的陽經經別稱“合”。十二經別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系,更擴大了經脈的循行聯系和經穴的主治范圍。
(4)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各分出一條絡脈,加上任脈、督脈的別絡和脾之大絡,合稱為“十五絡脈”。其中十二絡脈在肘膝關節以下從相應的絡穴分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經脈,主要起溝通表里經脈和補充經脈循行不足的作用。任脈之別絡行于軀干前,督脈之別絡行于軀干后,脾之大絡行于軀干側,主要起滲灌氣血、濡養全身的作用。
(5)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輸布于筋肉骨節的體系。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骨骼、關節,布散于胸背,走向頭面部。十二經筋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活動、保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維持人體正常體位姿勢的作用。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相應的體表皮膚部分,是十二經脈及其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體最表淺部位,是機體的衛外屏障,因而具有抗御外邪、保衛機體和反映病證的作用。
2.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具有聯系臟腑和肢體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生理功能不同,但卻能協調統一地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這種聯系和配合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作用而實現的。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著臟腑器官,奇經八脈聯系并調節正經,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聯結筋肉皮膚,從而使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
同時,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功能。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滋養,才能夠發揮其正常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周身,以濡養臟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正如《靈樞·本臟》所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由于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陽”,營氣運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使營衛之氣密布于周身,加強了機體的防御能力,故而起到了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故《靈樞·本臟》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除此之外,經絡還具有感應傳導、調節平衡等作用。
3.經絡的臨床應用 經絡學說除了用以闡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外,還被用以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以及指導疾病的診斷和康復治療。
(1)闡釋病理變化 各臟腑的經絡在體表都有一定的分布部位,同時臟腑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地與五官九竅發生聯系,所以臟腑疾病通過經絡的傳導,可以在體表或有關孔竅反映出癥狀和體征。如肝氣郁結常見兩脅、少腹脹痛,是因為足厥陰肝經“抵小腹,布脅肋”;又如心火上炎見舌部生瘡、胃火熾盛見牙齦腫痛等,都是通過經絡的傳導反映的。某些疾病的發病過程中,在經絡循行通路上,或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常有明顯的壓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皮膚形態變化,皮膚溫度、電阻改變等,這也有助于對疾病的診斷。如腸癰患者,有時在上巨虛出現壓痛;長期消化不良的患者,有時可在脾俞穴見到異常變化。
(2)指導疾病的診斷 根據經脈的循行分布和所屬絡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結合疾病表現的癥狀和體征,可協助疾病的診斷。一些患者在經絡循行路線上或某些穴位有明顯的壓痛,或有條索狀、結節樣反應,或局部皮膚的色澤、溫度、電阻等發生變化,這些病理反應,可協助疾病的診斷。如肺俞穴出現條索狀或結節樣變化,可提示肺臟的疾病。足三里穴壓痛,多表明有脾胃疾患。
(3)指導臨床治療 臨床主要根據經脈循行和臟腑的關系以及腧穴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如《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正是循經取穴方法的具體應用。臨床中胃痛循經遠取足三里、梁丘,脅痛循經遠取陽陵泉、太沖等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又如頭痛,因前頭痛與陽明經有關,可循經遠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內庭穴治療等。此外,根據皮部與經絡臟腑的密切聯系,臨床上用皮膚針叩刺皮膚、皮內針埋藏皮內來治療臟腑經脈的病證,這些都是經絡學說在臨床康復方面的體現。
- 國家衛生城市標準(2014版)指導手冊
- 醫患溝通技能訓練
- 實用醫療輻射防護
- 對癥經絡拍打全圖解
- 阜外醫院心血管病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教程
- 針灸醫籍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無機化學實驗(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內科學: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分冊(第2版)
- 中醫眼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醫用影像設備(CT/MR/DSA)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
- 內科學:感染科分冊(第2版)
- 醫患溝通技能(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大學語文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第二版)
- 醫學遺傳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