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康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郭海英 朱震主編
- 1017字
- 2024-06-12 18:29:20
四、中醫康復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一)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的關系
中醫學將疾病狀態分為“已病”“欲病”“未病”三種。中醫康復學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存在功能障礙的患者和慢性疾病、年高體虛者,屬于“已病”范疇。研究目的是改善和預防病、傷、殘者的身心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使其能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增強生活自理能力。中醫養生學的研究對象是健康人,屬于“未病”范疇。研究目的在于防病健身,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因此,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在服務對象、研究目的、適用范圍等方面有所不同,屬于兩個性質不同的學科。但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均隸屬于中醫學,兩者在理論基礎、基本原則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在方法和手段上也互通互用。如中醫的飲食康復技術,既可以促進健康兒童的智力發育,也能用于智力衰退的老人;氣功、導引技術,既能幫助失能者改善機體功能衰退所造成的生活障礙,也能幫助正常人增強體質,延長壽命。
(二)中醫康復學與中醫臨床學的關系
中醫臨床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闡述臨床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并采用中醫藥治療為主的一門學科。它以中醫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為指導,系統地反映了辨證論治的特點。中醫臨床學的研究范圍包括內、外、婦、兒、骨傷等各科疾病,服務對象主要為臨床各科患者。中醫康復學與中醫臨床學在基本概念、研究內容及服務對象等方面存在較多的不同認識,屬于兩個不同學科。中醫康復學關注的重點是機體功能的恢復,目的是減輕或消除因病殘帶來的身心功能障礙,以恢復功能、重返社會為最終目標。中醫臨床學重點關注的是現存狀態下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治原則和方法等,目的是使患者解除當前的病理狀態,延續生命。中醫康復學和中醫臨床學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但在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上均有許多共同點。兩大學科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如臨床某些常見病在治療同時或治療后可適時介入康復,如腦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死、糖尿病等。但應當注意的是,中醫臨床學的研究內容不能涵蓋中醫康復學的全部內容,如康復評定、康復預防、殘缺功能的代償或補償等,依然是中醫康復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中醫康復學的學術外延可以涵蓋中醫康復文獻學、中西醫結合康復學、中醫康復心理學、中醫康復教育學、中醫康復管理學等;在三級學科方面,可涵蓋中醫肺病的康復、中醫腦病的康復、中醫骨傷疾病的康復、中醫腫瘤疾病的康復、中醫婦科疾病的康復等內容,各學科間的協同合作,有助于中醫康復學科的全面發展。
- 處方審核實踐系列教程:中成藥分冊
- 中國肺癌放射治療臨床指南(2020版)
- 急診醫師核心能力建設系列教材:急診超聲分冊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
- 災難與急救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病理生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 核醫學(第2版)
- 醫學顯微形態學實驗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分析化學: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護理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壯醫針灸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 腹腔鏡胃腸外科手術學(第2版)
- 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 循證醫學(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