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醫大師晁恩祥談中醫人才的培養(代序)

目前我們正趕上中醫發展的好時代,國家為中醫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與政策保障。但目前中醫人才培養存在嚴重不足,主要包括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中醫從業人員中醫特色和臨床實踐能力不足、中醫經典研讀不深、名老中醫經驗急需搶救性傳承、中醫人員“西化”傾向比較嚴重等。因此,中醫人才培養應以院校和師承教育為主,自學、家傳等多種培養模式并存,要讀經典、做臨床、取眾長、融會貫通、植根傳統、重視醫德、勤于實踐、善于思悟、注重科研、貴在創新,不斷提高臨床療效。

1.勤讀經典

我1956年開始學醫,至今已從醫將近60年,因我的啟蒙老師馮殊軍是傷寒派醫家,大學時授課的劉渡舟教授也是傷寒大家,且劉老的臨床經驗豐富,處方很小,療效顯著,對我的影響很深。他常告誡弟子:“認真讀書,并用于指導臨床才能有成績。”他認為,中醫藥學歷史悠久、成就偉大,是前人在與疾病做斗爭的過程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來自臨床實踐。這種原創的醫學十分可貴,《黃帝內經》進行了理論總結,《傷寒雜病論》進行了臨床總結,二者臨床價值高,至今被中外學界奉為經典。我對《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非常推崇,張仲景的這兩本書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指導臨床的辨證論治,經年不殆。其實用性也非常經典與廣泛,其中的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療效顯著。

我認為學習中醫應先學習《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四部經典,再學習《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華本草》等中藥及方劑著作,然后讀《景岳全書》《醫宗金鑒》《張氏醫通》《溫病條辨》等叢書,還應讀《醫學衷中參西錄》《溫疫論》《醫林改錯》《筆花醫鏡》等精選專著。研讀中醫藥學書籍貴精宜廣,研讀經典著作、臨床實用論著及方藥類著作宜精讀,如《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醫林改錯》等,用以指導臨床;對各家之說可泛讀,以博采眾長;不斷學習,泛讀中西醫相關雜志、報刊等;而所謂的偏方、廣告則不可信。

2.勤于實踐

中醫人才要有高超的醫術,做到醫術精湛、醫業精勤,這就需要中醫人才有豐富的臨床實踐。臨床為我們提供了發揮天賦的平臺,是探尋科研創新、新藥研發、尋找閃光點的寶地。做臨床要做到“細觀察、善思悟”。細觀察指認真觀察患者的四診病情、診療過程、用藥及癥狀學的演變,探討疾病規律,發現疾病的個性、共性。善思悟就是要在天長日久的臨床診療中思悟積累,思考是進一步認識疾病、提高療效、探討診療的過程。

患者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我有切身的經歷。我在臨床觀察中發現一類咳嗽,異于風寒、風熱或風燥,咳嗽良久陣作,咽癢即咳,突發輒止,具有風證的特點。我查閱經典,發現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有類似闡述“一日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于是創立了“從風論治”的理論,應用于臨床收得良效,并將之命名為“風咳”,并由此指導科研和新藥研發。

3.重視醫德

我一直崇尚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在不同場合都提出了“誠心、誠信、誠意”的觀點,即中醫人才培養還應重視醫德醫風,既要有高超的醫術,做到醫術精湛、醫業精勤,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對中醫有誠心、對學術有誠信、對患者有誠意。

4.注重師承

中醫藥學是古代醫家觀察總結的結果,包括對人體的認識,如整體觀念、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經絡腧穴等;對疾病的認識,如望聞問切、陰陽表里、邪正盛衰、辨證論治等;治療疾病的手段,如本草方藥、針砭艾灸、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等。這些認識和經驗最初通過口傳心授得以傳承,口傳心授是中醫最初的教育形式。古代中醫培養以師承為主。春秋之后,以家族和師徒相傳為主的師承形式出現,《史記》記載扁鵲師從長桑君,成名之后廣招弟子、傳承醫技。張仲景也曾說:“今之醫,各承家技,終始順習。”可以看出家傳這種中醫教育模式在當時十分盛行。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則是中醫傳承的主要載體,是古代醫家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以經典為根基讀書是古人學醫的重要方法,著書立說是歷代醫家傳承經驗理論的方式,金元四大家總結經驗,著書立說,創滋陰派、補土派、攻下派、寒涼派,影響至今。

5.博采眾長

高等教育是當今中醫人才培養的主流。1956年,原衛生部和教育部確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成都市成立4所中醫學院,1978年以后開始開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全國有30余所獨立設置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了大批本科、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人才。

當今中醫人才培養形式也十分多樣化,如1976年開展的全國中醫研修班、自1990年起開展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中醫藥傳承博士后、繼續教育培訓,以及家傳、自學等。各大院校的中醫傳承班、各地舉辦的中醫傳承項目,也是當今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同培養模式各有優勢及不足之處,院校教育規模大、教學規范、學科豐富,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對結合,但同時中醫藥特色相對不足,無法突出中醫臨床優勢。通過家傳、師承成長起來的中醫人才中醫信念堅定、實踐能力強,但容易在學術上存在局限,整體培養規模也有限。建議主管部門和各大院校、醫院進一步加強中醫師承工作,培養堅持中醫特色的人才,在學習現代先進技術的同時更要讓技術為中醫發展服務,提高臨床療效。

我自己的學醫經歷也包括院校教育、師承教育、臨床實踐三方面。1956年至1962年,我在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1976年,我參加了全國中醫研究班(學時一年半),跟隨岳美中、方藥中、姜春華、任應秋、何任和萬友生等20余名全國名老中醫學習。大學畢業后,我在內蒙古自治區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2年,參與下鄉“防克”、巡回醫療和帶教實習。1984年至今,我在中日友好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其間曾到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地講學交流。

幾屆國醫大師的學醫經歷,也是多種培養模式并存。如路志正世代學醫,幼誦經書,后于其伯父開辦的中醫學校學習;任繼學師從名醫宋景峰,后在吉林省和北京市中醫學校研修學習。中醫人才培養需從中國傳統教育方法和傳統文化出發,注重師承教育與現代教育相結合,遵循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需要取眾家之長。

6.注重科研

西醫很重視科研推動臨床,而中醫更多的是從臨床實踐中尋找科研點,去思考、分析,而后進一步給予關注,將其在臨床中不斷驗證,從中選出課題。我一貫強調做科研一定要認真結合臨床,從中找出問題,尋找答案。如風哮、風咳的臨床表現和理論在傳統著作中十分受重視,我通過立題研究,發展了中醫對風哮與風咳的認識,研究的針對咳嗽變異性哮喘與感染后咳嗽的中成藥“蘇黃止咳膠囊”廣泛應用于臨床,造福于患者。“寫文章”是很重要的,我現在雖已80多歲了,但仍筆耕不輟。善于寫文章則可以探討自己的新發現或對疾病認識的新觀點,通過交流診療疾病的經驗,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展示自己的認識。

7.勇于創新

我們應牢記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同時,我們應認識到中醫藥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學習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特別是目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也為中醫藥傳承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挑戰。

要想成為一名良醫,機遇不是主要的,天道酬勤,只要“讀經典,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且須知醫道精微、學無止境、精者無邊、誠信永恒,中醫傳承工作永遠在路上,任重而道遠。

近閱弟子李際強主任等一批中青年中醫所著《仲景經方臨床實踐錄·呼吸病篇》書稿,心中倍感欣慰,他們能勤學經典,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創新發展,自覺中醫后繼有人,故借我對中醫人才的培養談一些親身經歷與認識,以代序。

晁恩祥

庚子年仲秋于中日友好醫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甘泉县| 博白县| 洮南市| 陆丰市| 调兵山市| 饶平县| 西峡县| 呼伦贝尔市| 稷山县| 武宣县| 迁安市| 凤庆县| 景德镇市| 高平市| 武鸣县| 吴堡县| 康平县| 娄底市| 自贡市| 瑞安市| 元氏县| 临沧市| 马尔康县| 怀安县| 临江市| 三亚市| 加查县| 甘南县| 泰州市| 杭锦后旗| 武汉市| 太保市| 镇康县| 威信县| 临澧县| 九寨沟县| 青冈县| 德安县| 温州市| 河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