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癌癥患者新生命周期守護者
- 黃金昶 張巧麗主編
- 864字
- 2024-06-12 18:00:40
五、藥艾條發展簡史
孫思邈最先根據不同病癥,在艾中加入辨證藥粉施灸,補充了單用艾絨治療某些疾病的不足,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療瘰疬:“以艾一升,熏黃如棗大,干漆如棗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壯止。”《千金翼方》卷二十四記載了竹茹灸治療疔腫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壯。”治瘰疬破潰者,將大麻花與艾葉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壯。艾中加藥是藥灸療法的萌芽,擴大了灸法的適應證和治療范圍,對后世艾條灸、雷火針、太乙神針的出現都有相當的影響。
相對于隔物灸,艾條、藥艾條出現較晚,明初出現了艾條,朱權之《壽域神方》云:“用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穴,于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覺熱,汗出即瘥。”但這時的艾條灸還屬于實按灸,即艾條隔紙按壓于穴位,隔紙是為減少患者疼痛。之后又改為懸灸,是距離皮膚一定距離艾灸。
起初艾卷不加入藥末,李時珍、楊繼洲等人在艾絨加入麝香等藥末,發展成為雷火神針、太乙神針。雷火神針首見于《本草綱目》:“雷火神針法:用熟蘄艾末一兩,乳香、沒藥、穿山甲、硫黃、雄黃、草烏頭、川烏頭、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為末,拌艾。以厚紙裁成條,鋪藥艾于內,緊卷如指大,長三四寸,收貯瓶內,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時于燈上點著,吹滅,隔紙十層,乘熱針于患處,熱氣直入病處。”是以艾絨為載體,將這些中藥研成細粉,均勻地撒在艾絨里,“治閃挫骨間痹通及寒濕氣痛而畏刺者”。
太乙神針是1708年吳山道院紫霞洞天一無名道人秘傳給韓貽豐的,韓氏于1717年撰成《太乙神針心法》,所含藥物各家記載不一。近代處方多以艾絨、硫黃、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雄黃、白芷、川芎、枳殼、皂角、獨活、細辛等藥制成。使用時,點燃一端,用布七層包裹,按于應灸穴位或痛處。冷則易之,以灸之局部溫熱為度,用以治療風寒濕痹、痿弱無力以及一般慢性虛寒病癥等。
與普通純艾條不同的是,雷火神針和太乙神針則根據特殊的要求進行針對性選擇藥物,療效更優。
近代藥艾條在腫瘤、婦科、骨及軟組織損傷、皮膚科應用報道較多。我們對于腫瘤藥艾條研究較多,其中升白艾、離照艾被廣大腫瘤患者廣泛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