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隔物灸發展簡史

隔物灸與藥艾條是艾灸發展的重要階段。隔物灸又稱“間接灸”,一般指艾炷隔物灸,它是以艾炷為灸材,以新鮮姜片(或姜末)、蒜片(或蒜泥),或單味中藥附子、吳茱萸、川椒,研末制成藥餅等作為隔襯物,以經穴、奇穴或阿是穴為治療部位,施以隔物溫和灸或隔物化膿灸。隔物灸既有艾灸的作用,又有經絡穴位的作用,更能發揮隔物藥物本身的作用。

隔物灸始于晉代葛洪,包括隔蒜灸、隔鹽灸、隔面灸、隔川椒灸、隔巴豆灸、隔豆豉灸、隔瓦甑灸與隔雄黃灸,不但對隔物灸法的制作方法、施灸步驟、艾灸壯數和適應病癥等進行了具體論述,更指出了隔物灸的施灸原則與注意事項,對后世隔物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孫思邈發展了隔物灸,增加了隔薤、黃土、面餅、附子、商陸、葶藶餅等6種隔物灸法。

到了宋明清,隔物灸發展很快,出現了隔香附餅灸、隔木香餅灸、隔蓖麻仁灸、隔礬灸、隔核桃殼灸、隔韭菜灸、隔蠐螬灸、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蟾灸、隔桃葉灸、隔莨菪根灸、隔土瓜根灸、隔苦瓠灸、隔檳榔灸、隔蒼術灸、隔蚯蚓泥灸、隔雞子灸、隔醬灸、隔紙灸及隔麻黃灸等。而且同一種材料也有不同灸法,治療病種也不相同,如熟知的隔蒜灸,首見于《肘后備急方》。葛洪云:“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換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后世又有幾種不同的操作方法,治療病種各異,發展了隔蒜灸應用范圍。

隔蒜灸大體有以下4種。

隔蒜片灸:方法同《肘后備急方》。

隔蒜餅灸:適于較大范圍的施灸,《醫心方》卷十八治猘犬嚙人引《古今錄驗方》云:“取大蒜作餅灸瘡上愈。”陳實功《外科正宗》云:“陰瘡日數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搗爛鋪于瘡上,以艾亦鋪蒜上,點火灸之。”

隔藥蒜灸:大蒜同其他藥物共同搗爛做餅施灸,如《類經圖翼》卷十一治療癰疽瘡口開大者:“則以紫皮大蒜十余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王肯堂《外科準繩》載郭氏治療“有膿水惡物漸漬根深者”,用白面、硫黃、大蒜搗爛做餅,在上施灸。《瘍醫大全》云:“灸身上諸毒并疬串久不收口者,獨蒜一個,加雄黃不拘多少,共搗成餅,貼之,將艾放餅上,灸一壯即愈。”

圍蒜泥灸:如《壽世保元》卷十云:“一灸疔瘡,用大蒜爛搗成膏,涂疔四圍,留瘡頂,以艾炷灸之,以爆為度。”

宋明清時,隔物灸材料由晉隋唐的單藥/單物艾灸發展為多藥,治療方法多樣化,治療病種廣泛化。

清代還出現了序貫艾灸方法,如《神灸經綸》記載治療癥瘕的隔鹽加隔椒姜灸法,單次灸量也達二十一壯:“瘕……一法灸神闕。先以凈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后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姜片蓋定,又灸十四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此方法現代應用較少,但值得臨床深入驗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宜春市| 抚宁县| 乌拉特前旗| 武夷山市| 双鸭山市| 棋牌| 新泰市| 南溪县| 马龙县| 孟连| 宁都县| 武鸣县| 体育| 睢宁县| 招远市| 宜章县| 肇庆市| 荆州市| 名山县| 大关县| 象州县| 盐边县| 内江市| 济南市| 淮北市| 长治县| 通州区| 小金县| 碌曲县| 兴义市| 利辛县| 迭部县| 凤凰县| 清河县| 益阳市| 内丘县| 抚州市| 吐鲁番市| 化州市|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