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六病翼:學習《傷寒論》
- 康守義
- 964字
- 2024-06-12 19:08:39
蘇序
學術發展史表明,一門學科是在不斷適應社會時代的需求中發展的,總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已有的理論學說、實踐方法,從而獲得不斷創新與發展,保持其學科理論的先進性與應用價值。
“三部六病學說”是當代著名老中醫劉紹武先生在學習研究《傷寒論》的基礎上,總結提出的以三部六病為核心的中醫臨床診療體系。先生少年學醫,一生致力于《傷寒論》的研究,臨床善用經方,繼承又善創新,通過自己五十多年的學習和臨床實踐,以歷史回顧現實,以東方審視西方,繼承了古典精髓,摒棄了傳統謬誤,創新性地形成了以中為體,兼融中西醫學的三部六病醫學診療體系。該學說于20世紀30年代末期提出,又經臨床不斷實踐、反復研究體會,理論框架于80年代趨于成熟,并在1984年“山西省經典著作學習班”上,先生應邀系統講述了這一學說。該學說遵《傷寒論》旨意,將人體劃分為表、半表半里、里三大部系,根據陰陽不同屬性,每部系分別劃分出陽性病及其系列陽性證候和陰性病及其系列陰性證候,每部分陰陽,以表、半表半里、里三部辨出六病,即三部六病,形成統括表里內外定位、陰陽寒熱定性的臨床辨證診療體系,為臨床學習與應用《傷寒論》理法方藥提供了新的思路,體現了劉紹武先生對中醫學經典著作的繼承與創新。
學說既出,隨之在山西中醫藥界引起廣泛影響,之后,拜師學習的弟子門徒眾多,遍及省內外,有拜師親授者,有仰慕私淑者,更有數百余名高等醫藥院校的學子追隨其學說,學習者日益增多,學術影響日漸廣泛,時已影響及三代人。近幾年隨著眾多弟子學生的不斷學習實踐,內容不斷豐富與發展,學術理論日益完善,學術體系逐漸成熟,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三部六病醫學流派。
康守義醫師乃先生入門弟子,早年習醫,經劉老弟子臧東來醫師引薦,投師于劉老門下,隨癡迷于三部六病,通過多年的刻苦學習與臨床實踐,學有成就,終成一方名醫。現總結學用先生理論學說之成就,著成《三部六病翼——學習〈傷寒論〉》一書,傾其心得,釋己體會,且多有臨床真知灼見,如桂枝協調療法的應用、從氣血論述三部生理病理機制的觀點,以及對急性六病、慢性六病的劃分等,確有羽翼三部六病之臨床價值,反映了康醫師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是以此書既出,當對學習發展三部六病醫學體系具有借鑒與啟迪之重要影響,亦當豐富《傷寒論》現代研究的成果,故樂之為序。
蘇慶民
于中國中醫科學院
己丑年氣立處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