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國學乃中華固有之學術

關于國學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有統一明確的界定。

漢語文獻中“國學”這個詞最早見于《周禮》,其后的《漢書》《后漢書》《晉書》中都出現過。只是“國學”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指“國立學校”。

“五四運動”前后,“國學”成為一個與西學相對應的詞。義和團運動之后,西方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國內一些研究經史的學者既希望與新傳入中國的西學區別開,又不屑以舊學之名稱我固有之學術,于是鄧實(1877—1951)等人創辦發行宣傳中國文化的雜志,并將其命名為《國粹學報》,以與西來之學術相抗。繼則有更多有識之士擔心“國粹”被歐風美雨吹掉,于是致力“整理國故”,以保存中華文化。1905年,劉師培(1884—1919)等人在上海成立“國學扶輪社”。此后,無錫、杭州、成都等地也陸續出現“國學會”或“國學保存會”一類的組織,掀起了一場國學運動。章太炎(1869—1936)于1906年喊出“以國粹激動種性”的口號,主持“國學講習會”,將其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結集出版為《國故論衡》;又于1922年在蘇州講授“國學”,出版《國學概論》。胡適(1891—1962)把研究傳統文化叫作“治國學”,并親自在“治國學”領域進行一系列有積極意義的探索。顯然,那時的學者以“國學”來標示中國傳統文化,以與新進西方之學相區別。國學乃中華“固有之學術”。

現代意義的“國學”,一般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后期各朝各代的中華思想文化與學術。“國學”乃中華學術之簡稱。

廣義上講,國學包括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思想文化和學術體系。中國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書畫、音樂、建筑等,都屬于國學范疇。狹義上,國學單指中國古代學術。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以及同時期的先秦詩經楚辭、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及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思想文化體系。這些思想文化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華民族如何認識自然、怎樣看待社會、如何做事做人、怎樣治理國家等,對后人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國學”成為獨具中華民族特點且自成體系的中華文化形態,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人文理念和認知方法的總合。“國學”堪稱中華民族思想智慧之大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乐市| 西乌珠穆沁旗| 土默特左旗| 镇康县| 和田县| 济宁市| 香格里拉县| 同心县| 安塞县| 易门县| 临潭县| 惠水县| 永兴县| 微山县| 鲜城| 彰化县| 康马县| 利辛县| 云林县| 太湖县| 梨树县| 江达县| 忻州市| 洛南县| 射阳县| 康马县| 乌拉特前旗| 四会市| 通道| 大石桥市| 宜君县| 偏关县| 左权县| 东安县| 永登县| 浦江县| 平南县| 道孚县| 康乐县| 甘谷县|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