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脈辨證治專病(第2版)
- 李士懋 田淑霄
- 789字
- 2024-06-14 18:28:58
例5:寒邪痹郁
王某,男,53歲。
2006年4月11日初診:自2003年起,出現(xiàn)頭暈、胸痛、心慌。口糜反復發(fā)作五六年。善嚏,流涕,咽干,如一層皮。盜汗兩年。血壓160/100mmHg,心電圖大致正常,曾服活血通脈膠囊一年余。
脈沉緊而勁,舌淡暗苔白。
證屬:寒邪痹郁。
法宜:發(fā)汗散寒。
方宗:五積散加減。
麻黃7g 桂枝10g 蒼術(shù)9g 白芷8g
赤芍12g 當歸12g 川芎8g 枳殼8g
桔梗10g 陳皮9g 半夏10g 生姜6片
蔥白1根
3劑,水煎服,2小時服1煎,啜粥溫覆取汗,得汗停后服。停服活血通脈膠囊。
4月14日二診:藥后已得汗,頭暈、胸悶皆除,脈沉弦緩滑,尺不足,緊勁之象已除。舌淡嫩齒痕,苔白。血壓140/90mmHg。緊除寒解,陽虛飲蓄之象顯露,改溫陽化飲。真武湯合桂枝甘草湯加減。
炮附子15g 茯苓15g 白術(shù)12g 澤瀉15g
白芍12g 桂枝12g 炙甘草7g
5月3日三診:上方共服14劑。嚏、涕已除,胸悶減未已,仍有口糜。脈轉(zhuǎn)滑數(shù)。血壓120/85mmHg。脈轉(zhuǎn)滑數(shù),乃寒飲已漸化熱,故改清熱化痰,方以小陷胸湯加減。
黃連9g 半夏12g 瓜蔞18g 枳實9g
石菖蒲10g
5月23日四診:上方共服14劑,除偶感胸悶外,他癥除。脈弦滑,舌嫩紅,苔少。血壓120/85mmHg。上方加丹參15g,繼服10劑,停藥。
按:脈沉緊而勁,乃寒痹而脈痙。痙證乃筋拘攣,痙脈乃脈拘攣,其理相通。治痙證,仲景有葛根湯法汗而解之;痙脈,亦可予葛根湯法,汗而解之。五積散雖治五般積,主要為外寒內(nèi)濕者設(shè)。散外寒,法同葛根湯,加輔汗三法,故服后汗出,寒解緊除,血壓亦有緩和。
汗法治高血壓,關(guān)鍵在汗后的后續(xù)治療,不可能一汗再汗。此案寒去顯陽虛飲蓄之象,轉(zhuǎn)而用真武湯法。溫陽化飲后,陽復化熱,轉(zhuǎn)滑數(shù)之脈,又改清熱化痰法。脈凡三變,證亦三變,治法方藥亦三變,皆遵謹守病機之旨。
秦伯未老師曾云,一個醫(yī)生的成熟表現(xiàn)在守得住與辨得活。一個病,雖一時無效,只要病機未變,就要仍堅持原來的法則方藥,不要變來變?nèi)ィD(zhuǎn)去轉(zhuǎn)遠,茫然不知所從。若治已效,病機已變,又當隨證而變,不可囿于效不更方,蠻治到底。變與不變,皆依病機為轉(zhuǎn)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