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傷寒論》《金匱要略》啟示

1. 邪入而頭眩

《傷寒論》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傷寒論》第171條:“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邪入少陽,循經上擾空竅,故頭目暈眩。治當和解少陽,主以小柴胡湯。第171條乃表邪夾飲阻于經脈而眩。

2. 陽明熱盛頭眩

《傷寒論》第198條:“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

《傷寒論》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按:陽明里熱盛,熱邪不得下泄,郁蒸于上而冒眩。法當泄其濁熱,以承氣湯主之。

3. 濕熱上熏頭眩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按:此寒濕化熱上蒸而眩。

4. 痰飲內阻頭眩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按:此痰飲內阻而眩,治當蠲飲。

5. 沖氣上逆頭眩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按:此與痰飲內停而眩暈者不同,彼為痰飲阻遏清陽,見心下痞、胸脅支滿、嘔吐涎沫、心悸等癥;此則亦有飲邪,但兼下虛,服麻黃、細辛,動其沖氣。沖氣上逆而氣從小腹上沖胸咽,面翕熱如醉狀,予苓桂味甘湯斂氣平沖。

6. 妊娠水氣頭眩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按:妊娠胎氣阻遏膀胱氣化,水氣內停,遏蔽清陽而為眩。葵子茯苓散通竅利水。

7. 陽虛頭眩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img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按:此陽虛水泛,方宗真武湯溫陽制水。

《傷寒論》第297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按:此下竭上厥而冒眩。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按:此太陰虛寒,寒濕中阻,清陽不升而頭眩,治當健脾溫陽化濕。

8. 陰虛頭眩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百合病者……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

按:百合病乃肺陰不足,虛陽上擾于頭而為眩。

9. 陰陽兩虛頭眩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此陰陽兩虛,腦失養而眩。桂枝龍牡湯調陰陽、固攝真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朔州市| 阜南县| 延川县| 凯里市| 鲜城| 铅山县| 大理市| 台东县| 翁牛特旗| 綦江县| 福泉市| 高尔夫| 东城区| 高尔夫| 磐石市| 扎鲁特旗| 濉溪县| 沈丘县| 阿拉善右旗| 城口县| 德江县| 巴林右旗| 乌拉特前旗| 水城县| 饶平县| 桐庐县| 双峰县| 胶州市| 崇信县| 高唐县| 察隅县| 运城市| 彭山县| 额尔古纳市| 泾阳县| 铜山县| 南雄市| 格尔木市| 谢通门县| 偏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