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脈辨證治專病(第2版)
- 李士懋 田淑霄
- 1024字
- 2024-06-14 18:28:55
一、《內經》啟示
頭為“諸陽之會”,靠清陽以充;“腦為髓之海”,靠腎精以養。若陽氣虛或腎精虧,不能上達于頭而充養,則眩暈,此為虛;若邪阻而清陽、腎精不得上達而眩暈者,此為實。故眩暈當分虛實兩大類,正如《素問·調經論》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1. 虛證
《靈樞·衛氣》:“上虛則眩”。
《靈樞·口問》:“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素問·五臟生成》:“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靈樞·經脈》:“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
按:以上聊舉數條,皆言因虛而致眩暈者。虛可分為陰陽氣血之虛,陽氣不充,陰血不養,皆可暈眩。陰陽氣血之虛,又與五臟相關。《靈樞·五癃津液別》:“五谷之精液合和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五臟六腑之精氣虧而致眩暈者,或肝之陽氣餒弱而清陽不升,或肝之陰血不足而不能上華;或脾虛生化不足,或脾氣虛餒而清陽不升;或心火弱、命火衰,陰霾蔽空;或腎之精血虧,髓海失充,凡此皆可導致因虛而暈眩。施治大法為虛者補之,或溫陽,或滋陰,或養血,或益氣。病位,或從肝治,或從心、肺、脾、腎治,方法紛呈,要在辨證論治。
2. 實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
《素問·玉機真臟論》:春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
《素問·氣交變大論》:“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
《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
按:以上數條皆肝病致暈眩,肝風上擾清空而眩暈。然肝風分實肝風與虛肝風兩類。實者,肝熱、肝火、或肝經郁火上沖,或膽經郁火上擾,或肝膽濕熱上蒸,或痰瘀搏結化熱生風,或風寒入肝而循經上干。虛者,肝陰不足而陽亢生風,或肝陽虛、肝氣虛而清陽不能上達,或肝虛相火郁而上干,或肝血虛頭失養,皆可致暈眩。肝風,可因肝自病而生風,亦可因他臟之病傳于肝而引發肝風。治療大法為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靈樞·大惑論》:“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按:邪中而眩暈,非獨風也,當泛指外邪而言,有邪,自當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