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普適方巧治常見病
- 胡代祿等編著
- 1020字
- 2024-06-14 18:04:15
(三)筆者解讀
1.小柴胡湯解
此方總為扶正祛邪劑,以方測證,感冒應當較常存在正氣不足。證之臨床,感冒最為常見,最為多發,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感冒較常存在正氣不足符合臨床實際。
2.臨證體悟
20多年前,有醫藥代表到我院推銷小柴胡顆粒,言其可以治感冒,我頗感不屑:其扶正藥比發表藥多,治什么感冒?但陸續有病人說,小柴胡顆粒治感冒效果還比較好,我才常用小柴胡湯及顆粒治療感冒,遂有一些體會。
(1)小柴胡湯有扶助正氣、疏表清熱之功,自可用治虛證感冒。
(2)近些年,家人感冒了,只要不重,我都叫他們服小柴胡顆粒,一次2袋(含糖劑為10克/袋,不含糖劑為3克/袋),一日3次,每有佳效,以至于妻子說:“以前感冒,你都喊吃感冒清,現在吃小柴胡顆粒還不是一樣能好?”
(3)隨證加減后,小柴胡湯可用治各型普通感冒,風熱可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風寒可加羌活或荊芥、防風;若發熱甚,勿問風寒風熱,均重用柴胡,另加石膏,再加二三味清熱解毒之品,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不可或缺。印會河先生亦說:“時至今日,惡寒與發熱已被證明為難以分割的外感熱病體征,有時惡寒愈甚則體溫愈見其高,體溫愈高則愈須得汗退熱。在外感病初起,特別是‘上感’鼻塞、咽痛、發熱等癥狀明顯時,不用清熱解毒是不行的!徒恃麻、桂、青龍等以辛溫為主的發汗,則更是弊多利少。因溫性藥物,既能助長火熱,即能增加上呼吸道的‘炎癥’,縱然是無汗而病人自覺其惡寒重于發熱,也不宜貿然侈投辛溫為主的方劑(無發熱及‘上感’癥狀之雜病例外),這是教訓與經驗告訴我的一條規律,行醫五十年來,我有無數次見聞與實踐!”[印會河.汗法的臨床運用與體會.中醫雜志,1990(3):6]
(4)如何鑒別寒性和熱性感冒,高建忠先生說:“通常‘感冒’會有兩種感覺:一種先是身上冷,全身難受,自己感覺可能感冒了,這多是傷寒;一開始覺得先嗓子干,然后嗓子疼,然后鼻子難受,好像全身癥狀是后起的,這多是溫病。這是臨床上初步判斷傷寒、溫病最簡便的方法,即看患者剛起病是以皮毛還是口鼻的癥狀為先。”[高建忠.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此說符合臨床實際,對鑒別寒性和熱性感冒頗有助益,可資借鑒。
3.柴胡配甘草
黃煌先生言:“柴胡還必須配伍甘草,因為看《傷寒論》原文,小柴胡湯的加減很多,人參、姜、棗、黃芩均可去,唯獨柴胡、甘草不能去。”[黃煌.黃煌經方醫話(臨床篇).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可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