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疑難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實錄
- 高利主編
- 1914字
- 2024-06-14 19:22:42
一、辨證論治
主動脈夾層在中醫學中屬“心痹”“心痛”范疇,心臟是維持血運的原動力,脈管為血運通道,血液運行與血管、心功能有密切關系,共同完成血循環,而正常的血液循環運行不息,周流全身,營養四肢百骸及五臟六腑。心主血脈,在液為汗,津血同源。若心氣不足,則鼓舞氣化乏力,血行不暢,血中津液不得流行輸布,水氣彌漫留住,津液外滲而積痰成飲。百病皆因痰作祟,痰既是產物,又是病因。
胸腔積液與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飲后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描述相似,中醫將其歸入“懸飲”范疇,多因中陽素虛,復感外邪或臟腑內傷,導致機體津液運化失司,則致水濕內蘊、痰飲內停于脅下;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失調,則三焦水道壅閉,蓄而成飲,飲停胸脅,脈絡受阻,氣機不利,水氣上迫于肺,肺氣下行受阻,血不循經,氣血逆亂,氣滯血瘀,血瘀則水停。
又云“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故留于心胸及心下之飲,亦可歸入支飲。支飲是指痰飲停滯胸膈,阻礙肺氣宣降而引起的以咳喘為主癥的肺部疾患。肺系諸疾,肺部感染重癥者可有呼吸頻率增快,鼻翼扇動,發紺。也可聞及濕性啰音,并發胸腔積液。
因此,高利教授論治主動脈夾層術后合并胸腔積液的中西醫聯合治療思路,核心是針對其“痰、瘀”的核心病機,選“活血化瘀”為通治之法,根據患者體質及所處的不同疾病分期特點進一步辨證,加減化裁。具體通治的基本藥物與分期化裁如下。
(一)通治藥物
通治以活血化瘀為主,以西藥氯吡格雷及依諾肝素鈉,并根據患者不同時期配以不同的活血化瘀中藥作為通治藥物。《中國頸部動脈夾層診治指南》(2015)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均可預防癥狀性頸部動脈夾層(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卒中或死亡風險(Ⅰ級推薦,B級證據)。臨床上可結合具體情況選擇。CAD患者出現伴大面積腦梗死、神經功能殘疾程度嚴重(NIHSS評分≥15)、有使用抗凝禁忌時,傾向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果夾層動脈出現重度狹窄、存在不穩定血栓、管腔內血栓或假性動脈瘤時,傾向使用抗凝治療。文獻檢索中中藥活血化瘀以“川芎、赤芍、丹參”為主。
(二)分期化裁
早期患者意識不清,雙側胸腔積液較多,痰稀薄,喉中痰鳴,中醫分析屬脾虛水濕內聚,予中藥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健脾溫陽利水之味。瓜蔞薤白半夏湯首見于《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云“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樓薤白半夏湯主之”。瓜蔞中分離得到的氨基酸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所含天門冬氨酸能促進細胞免疫,有利于減輕炎癥,減少分泌物,并使痰液黏度下降而易于咳出;薤白辛散溫通,善于散陰寒之凝滯、通胸陽之閉結,為治胸痹要藥。治寒痰阻滯、胸陽不振所致胸痹證;半夏辛溫而燥,功善燥濕濁而化痰飲,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
葶藶大棗瀉肺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其曰:“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大棗瀉肺湯由葶藶子、大棗兩味藥組成,具有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之功,治療具有邪實氣閉、喘不得臥等癥狀之支飲或肺癰。其中葶藶子既有強心之力,又有瀉肺行水之效。葶藶子入肺、心、脾、膀胱經,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脈,為氣血運行動力;肺主宣發肅降,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肺朝百脈,可助心行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脾主運化水濕,膀胱為水之出路,故葶藶子有源有路,通則有泄,祛邪更有出路。葶藶子強其心脈,利其心水,引水下行,通利膀胱,標本同治;另外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輔之官,心主血,肺主氣,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可助氣血運行,故心病可治肺,葶藶子瀉肺利水,肺氣通調,則君主自明。大棗甘緩補中,補脾養心,緩葶藶子性急瀉肺下降之勢,防其瀉力太過,共奏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之功。
方中配伍白術、桂枝、甘草,乃苓桂術甘湯加減化裁,《金匱要略》中提出了“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故治療當予溫陽化飲、健脾利水;同時加用郁金、木香,郁金辛苦性寒,又行氣解郁;木香功善行氣止痛,兩藥配伍同用,行氣止痛力增,適用于氣滯或氣滯血瘀之痛證。遠志配伍石菖蒲,兩藥同入心經,均有祛痰寧神,使氣自順而壅自開,痰濁消散不上蒙清竅。
后期患者無憋悶及咳痰,呼吸順暢,胸腔積液明顯減少,中醫以理氣通絡散結,活血補腎填精為主。覆盆子丸出自《圣濟總錄》加減化裁,具有溫順臟氣,補益下經作用,用于元臟虛弱,昏倦嗜睡,頭眩痰唾。加用雞血藤苦泄甘補溫通,入肝經血分,可補血養血活血;路路通苦平,歸肝、腎經,祛風活絡,通經,兩藥配伍共奏補益氣血、通絡止痛之功。
因此,高利教授選活血化瘀為通治之法,再根據患者體質及所處的不同疾病分期特點進一步辨證,加減化裁,從而痰濕得清、邪氣得祛、正氣得養而心神得護,而奏祛邪扶正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