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行業發展藍皮書(2022年)
- 本書編委會編著
- 2511字
- 2024-06-14 18:18:15
三、中醫藥行業運行分析與預測
(一)中醫醫療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提升,中醫藥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穩步上升
作為中醫醫療服務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狀況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持續的關注。近年來,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推動中醫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全國中醫藥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得到了穩步的提升。
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中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包括中醫類醫院、中醫類門診部、中醫類診所及隸屬于衛生部門的中醫類研究機構)達到77 336個,與2020年的72 355個相比,增加了4 981個,增幅為6.9%。其中,中醫類醫院5 715個,比上年同期增長4.3%;中醫類門診部3 840個,比上年同期增長8.5%;中醫類診所67 743個,比上年同期增長7%;中醫類研究機構38個,比上年同期下降11.6%。
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中,中醫類診所仍然占據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的主體,占到87.60%,比上年提升0.12個百分點。中醫類醫院數量占比下降0.19個百分點,降至7.39%,中醫類門診部數量占比提升0.07個百分點,占4.97%,中醫類研究機構占比則相對穩定。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規劃提出,為提升中醫藥服務供給,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達到0.85張、每千人口中醫類別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2人;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設發熱門診的比例達到100%、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和老年病科的比例分別達到70%和60%;為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提出公立綜合醫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的比例達到90%、中醫床位數達到8.43萬張。見表1-1-2。
表1-1-2 2014—2021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分布(單位:個)

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中經網整理。
(二)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下降,2021年出現回升
隨著我國醫療消費升級,居民健康意識逐步增強,同時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財富增長及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等因素的驅動下,中醫醫療服務消費需求持續增長。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自2020年起出現近年來首次下降。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退,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出現回升。2021年,全國中醫總診療量1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4億人次,增長13.7%。其中,中醫醫療機構8.9億人次(中醫類醫院6.9億人次、中醫類門診部及診所2.0億人次)、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3.1億人次。見表1-1-3。
表1-1-3 2015—2021年中醫類醫療機構總診療量及分布(單位:萬人次)

注:本表不含村衛生室中醫療診療量。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中經網整理。
(三)2021年中成藥產量增速扭負轉正,2022年增速將有所放緩
中成藥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劑和精制工藝加工而成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制劑,包括用中藥傳統制作方法制作的各種蜜丸、水丸、沖劑、糖漿、膏藥,以及用現代藥物制劑技術制作的中藥片劑、針劑、膠囊、口服液等專科用藥。在政策利好與需求等因素的促進下,中成藥市場呈現穩步增長之勢。2021年,隨著一系列促進中藥發展政策的頒布,板塊開啟新一輪政策景氣周期。由于上年基數較低,再加上需求增強,中成藥產量增速扭負轉正。1—12月,中成藥產量為231.8萬噸,同比增長6.5%,上年同期為-3.9%。
2022年以來,受上年同期高基數影響,我國中成藥產量增速放緩。1—5月,中成藥產量為93.2萬噸,同比增長1.3%。預計2022年我國中成藥產量將增長約3%,達238.8萬噸。見附錄圖1-1-1。
(四)2022年中藥材原料價格處于高位,中藥飲片消費需求將受到抑制
中藥飲片是我國中藥產業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也是中成藥的重要原料,長期以來除了擁有“禁止外商投資傳統中藥飲片炮制”的護身符外,近年來更是得到了政策支持,如納入國家基藥、國家醫保、不受藥占比限制、允許醫院保留價格加成等。全國醫藥工業統計表明,2021年中藥飲片主營業務收入2 057億元,同比2020年的1 809億元增長13.7%。預計2022年,在中藥材原料價格仍處于高位背景下,中藥飲片消費需求將受到抑制,主營業務收入約為2 160億元,同比增長約5%。見附錄圖1-1-2。
(五)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紅利的助推下,2022年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將繼續擴大
中藥配方顆粒是指以符合炮制規范的傳統中藥飲片作為原料,通過現代制藥技術制成的顆粒劑,是基于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形勢下對傳統中藥的一種用法補充。2016—2020年,我國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呈增長趨勢。數據顯示,我國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由2016年356.92億元增至2019年502.59元。2021年我國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達612.14億元。
2021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陸續發布了196個臨床常用中藥配方顆粒的國家標準,加快中藥新藥審批。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紅利的助推下,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預計2022年我國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將達到約670億元。見附錄圖1-1-3。
(六)中藥材種植熱度多年未減,面積持續較快增長
目前50余種瀕危野生中藥材實現了種植養殖或替代,常用600種中藥材中的200余種常用大宗中藥材實現了規模化種養,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已匯總到730余種種植中藥材的信息。中藥材種植面積呈現大幅度增加的趨勢,2019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7 475萬畝(1畝≈667平方米),各地面積差異較大,其中云南、廣西分別達到794萬畝、685萬畝,貴州、湖北、河南3省在500萬~600萬畝,湖南、陜西、廣東、四川、山西等五省在300萬~500萬畝,河北、重慶、山東、內蒙古、甘肅、吉林、安徽、遼寧、黑龍江、海南、寧夏等11省在100萬~300萬畝。根據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的初步匯總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約為8 822萬畝。
不同中藥材的種植面積差異較大,僅以2019年有統計數據的59種常用大宗中藥材為例,其種植總面積為2 046萬畝,其中12種中藥材突破50萬畝,連翹居首位,達到322萬畝,枸杞子、黃芪、金銀花(含山銀花)、丹參等超過100萬畝,黃芩、山楂、黨參、當歸、柴胡、山茱萸、苦參等超過50萬畝。
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藥材消費呈穩步增長態勢。《“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穩定種植面積,提升藥材質量,提高安全水平,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到2025年,全國中醫藥面積穩定在4 500萬畝左右,道地藥材面積占總面積50%以上。見表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