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你該上線了:自媒體運營手冊請查收
- 安寧
- 659字
- 2024-06-12 18:42:58
做科普要完成醫生思維向患者思維的轉化
面對一棵大樹,醫生認識的習慣是從樹干到樹葉,由主要到次要。但觀眾看的是樹葉,觀眾關注的是細節,觀眾想知道我身上長的到底是什么?他們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確定感。
醫生朋友們都是學霸,長期的專業思維訓練,最習慣的就是用主干思維思考問題。我們在做節目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這點跟初次上節目的專家展開“拉鋸戰”。
比如說一個專家來講胃癌,恨不得把胃癌的預防、治療、術后康復統統講清楚,可一個節目時間有限,怎么可能完成這么多內容的講解?于是我們跟他溝通:您給我們講講預防吧!好,可一提到胃癌的誘因,又列出了一大堆。我們建議從其中選擇一兩個,比如從幽門螺桿菌切入講解,可專家老師覺得不行,認為這樣講不“完整”,只講一個誘因太過片面。
你看,我們的頂尖專家就是這么“熱心”,恨不得在40分鐘的節目中,把畢生所學都告訴觀眾。可這怎么可能呢?
而觀眾的思維是如何的呢?
“大夫,我胃疼,咋回事?”
“大夫,我身上長了個東西,要命嗎?”
這就是典型的觀眾思維,由具體、局部到解決辦法,至于與此相關的其他問題,大家并不關心。
其實從傳播的角度亦是如此,科普和上課還是有區別的。上課更加體系化,而科普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這也就提醒我們,在做科普時,要請各位醫生摒棄掉大而全的學術思維,從局部入手,找到老百姓最關心、最熱衷了解的點,講得清,講得明。
因此,這也是我在開始就想跟大家交流的:做科普,一定要改變從醫多年來形成的思維習慣,學會從局部到整體,從“患者”也就是受眾出發。這樣才能改變科普內容講得過于專,但卻無人問津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