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辨治精思

衛氣營血辨證機要

◎ 熊寥笙

衛氣營血,是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關于溫病辨證的綱領。什么是衛氣營血?歷代醫家各有不同的理解,有先說明的必要,借以澄清一些模糊觀念。衛氣營血的名稱,首見于《黃帝內經》,所論多指生理功能。《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所謂“衛”者,水谷之悍氣;“氣”者,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營”者,水谷之精氣;“血”者,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四者都是從飲食營養中來,它們是補充機體所需的物質基礎。人之未生,先天育之;人之既生,后天養之。脾胃為水谷之海,化生營衛氣血之源,四肢百骸,皆賴以養。氣血是先天之名,營衛是后天之稱。先天的氣血,是稟天地父母之陽氣陰血,以后天所生的水谷精氣養其血,又以悍氣養其氣。水谷精氣所養之血為營,與先天之血相合,流行于脈中。又以悍氣所養之氣為衛,與先天之氣合,運行于脈外。是以營衛氣血,本是同源。衛是附于氣的,營是附于血的。衛氣有護衛和調節機體功能的作用,營血有營養和補充機體物質的作用。“氣為血帥”,氣是血的動力,氣行則血行;“血為氣母”,氣必須依賴于營血才能發揮作用。它們的關系是,血液營養組織器官而產生功能活動;功能的正常活動,又推動了血液的運行。這樣,保持著互相對立、互相依賴的關系。葉氏根據《內經》的衛氣營血學說,引申其意,用以闡明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及病變的證候類型,作為辨證綱領。

衛氣營血,是辨別溫病發生和發展的病變深淺不同的四個層次和階段。最淺是衛分,其次是氣分,再次是營分,血分最深。衛和氣是無形的氣機,營和血是有形的物質,故衛、氣屬陽,營、血屬陰。衛與氣同為氣機,但其間又有表里之分,衛主表而氣主里,故衛是氣的淺層。營與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但生成有先后,營為血中之氣,故營為血的淺層。所以葉氏說:“大凡看法,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就是從衛氣營血的生理、病理方面,進而概括溫病的深淺層次與溫病證候的相互傳變。

溫病初起,衛分首先受邪。衛即衛外陽氣的最表層。邪傷衛分,發熱必兼惡寒。溫為陽邪,發熱重,惡寒輕,多微汗,頭痛,苔薄白,舌質邊、尖紅,脈浮。發熱惡寒,為病邪在表之標志。此時病機在衛在表,治療宜用泄衛透汗法。所以葉氏說:“在表汗之可也。”但溫病發熱,易傷津液,切忌辛溫發汗,如麻黃桂枝之類,而宜辛涼解表。

邪留衛分,郁而不解,或因治療有誤,勢必向里傳變,而入氣分。溫邪入于氣分,惡寒必消失,但發熱,或竟惡熱,汗出,口渴,氣粗,或潮熱譫語,便秘,小便黃赤。邪犯氣分,苔色必由白轉黃,或黃燥;脈洪大或數實。凡是邪不在衛,而又非營血病變的一切證候,皆屬氣分范圍。氣分病變,相當于傷寒陽明病,陽明為津液所生病,邪傳氣分不解,高熱傷津,勢必損傷營陰而傳變。葉氏說:“到氣才可清氣。”指出氣分病的治法,以清氣為主,病已入里化熱,就不可用汗法了。

邪在氣分不解,必傳入營分。營為水谷之精氣,注于脈中,化生為血而營養全身。邪熱入于營分,則營陰受損,故出現熱灼營陰的見癥。營氣通于心,營分有熱,心神被擾,則心煩不寐,甚則譫語煩躁,神昏肢厥。身熱夜甚,反不甚渴。如熱傷血絡,則斑疹隱隱,舌質紅絳,脈數。病機在營,治療以清營泄熱為主。營分之熱,多從氣分傳入,在其初入營分之時,猶可外透,使其轉出氣分而解。熱入營分,不可過用寒滯之品。所以葉氏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這是對病在營分的治療原則。

營分之邪不解,則必進一步深入血分。血為營氣所化,運行脈中,周流不息。邪入血分,除具有熱入營分的煩擾不寐、身熱夜甚、口不甚渴等癥外,因邪熱入心,迫血妄行,一般多有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斑疹外發等證候。血熱熾盛,擾亂心神,則躁擾發狂,神昏瘛疭。心主血,舌乃心之苗,血熱甚,舌色深絳或紫晦,脈弦數或細數。病在血分,治療以涼血解毒為主。葉氏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這是對病在血分的治療原則。

凡是熱病都傳經。何謂傳經?就是病邪從外侵入,向里發展的過程。病之所以傳變,主要是正氣虛,邪氣盛,即《內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假如正氣盛,邪氣衰,就不傳或少傳,病就可以轉愈。此外,誤汗、誤下、誤補也是導致疾病傳變的因素。溫病的傳變,一方面視邪犯衛氣營血之輕重;另一方面,以正氣之盛衰和邪氣之強弱,相互之間的消長關系為轉移。治傷寒宜護陽,治溫病宜存陰。傷寒病,以陽氣消長為安危;溫熱病,以津液存亡決生死。溫病邪入氣分,陽盛耗津,如不“清氣保津”,把住陽明這一關口,必至陽亢傷陰,邪氣長驅直入,而傳入營分、血分。邪入營血失治,則陰竭陽絕,神機化滅。故治溫病宜及早濟陰和陰,勢已燎原,必蔓延難圖也。衛氣營血四者的見癥,臨證所見,并不如上述那樣單純,有邪熱稽留于衛分、氣分兩者之間;或氣血兩燔;尤其入血以后,營分癥狀多見兼證。所以臨證所遇到的多為混合型,這和傷寒六經的合病并病頗有類似之處。病之所以難辨難治,就是在病變的發展過程中,未能見病知源,抓著主要矛盾,治求其本。因此,對于復雜的傳變疾病,具體證候必須具體分析,具體處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施治,才較妥善。如執定一方一法以解決變化多端的疾病,似不夠全面。

【作者簡介】

熊寥笙(1905—2010),男,重慶巴南人,重慶市中醫研究所研究員,重慶市名老中醫。1927年就學于同鄉馬祖培先生,1931年遙從上海丹溪學社,私淑陳無咎先生。1933年任巴縣國醫傳習所藥物教授。1937年任重慶《新蜀報》國醫周刊編輯。1951年參加西南衛生部工作。1954年調重慶市衛生局任中醫科科長,先后創辦市第一中醫院、第二中醫院,任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四川省中醫學會及重慶市中醫學會理事,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著有《常用中草藥七百味歌括》《傷寒名案選新注》《中醫難癥論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祁阳县| 漳平市| 鸡东县| 江川县| 高安市| 万山特区| 临武县| 莎车县| 石楼县| 故城县| 镶黄旗| 无为县| 邹城市| 旬阳县| 磐石市| 巴塘县| 建瓯市| 潍坊市| 敦化市| 济源市| 东明县| 南昌市| 高邮市| 阿巴嘎旗| 门源| 谢通门县| 深州市| 太白县| 中江县| 遂平县| 顺义区| 泉州市| 馆陶县| 天祝| 潼南县| 镇赉县| 南川市| 苏尼特左旗| 邯郸市|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