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癥中西醫臨床實踐
- 曾慧妍 陳裕主編
- 5149字
- 2024-06-12 18:53:18
第二章 中醫學對肥胖癥病因病機的認識
第一節 古代醫家對肥胖癥病因病機的認識及 學術思想嬗變
中醫學對肥胖癥的認識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首見于《黃帝內經》,隨著時代的變遷、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人們從事社會活動方式及自然氣候的變化,肥胖癥的病因病機也在發生變化,后世醫家又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補充和豐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對現代中醫治療肥胖癥有很好的指導作用?,F將其學術思想嬗變綜述如下。
一、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首見《黃帝內經》
中醫學對肥胖癥的闡述起源于《黃帝內經》,其內容涉及病因病機、疾病分類和治療等,為中醫藥治療肥胖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肥人的定義及分型
《靈樞·衛氣失常》提出了欲知肥人,先識眾人的思想,并對肥、眾有了明確的界限。其云:“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笨梢?,其標準強調:皮肉(筋骨)與脂膏,各自稱其身,比例協調(不相加也),體重正常(不能相多也)。而肥人,伯高將其分為三類:“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脂、有膏、有肉。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堅,皮滿者脂。腘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可見,古人通過觸診堅實與否、皮縱與否,對肥胖癥的形體進行了初步診斷,同時將肥胖癥分為“膏人”“肥人”“肉人”三型,“膏人”的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身小腹大,與西醫學的腹型肥胖類似。“肥人”的脂膏均勻分布全身,形體肥胖,雖肥而腹不大,肌膚質地中等,與西醫學的均一性肥胖癥相似。“肉人”以肌肉之肥為主,形體肥胖,肥而壯盛,上下均肥,皮肉結實,精神內旺,是一種正常體重超常之人。
(二)肥胖與飲食、生活方式、地域和五行體質息息相關
首先,《素問·通評虛實論》曰:“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闭J為引起肥胖癥的病因首先是飲食。綜觀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可以說是肥甘厚膩,而“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肥胖癥當責過食肥甘厚膩?!端貑枴て娌≌摗吩唬骸坝胁】诟收摺淙吮財凳掣拭蓝喾室??!狈逝职Y多見于胃熱能納食者,火盛則殺谷,胃氣充實則多納多化,營衛壅盛于腸間,變生諸病,如《靈樞·大惑論》云:“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澀則分肉不解,其行遲。”若長期飲食過度,胃納而不化,衛氣久留于腸胃,與宿食、糞便相搏結,致胃腸壅滯,濁氣不降。久則變生濕、痰、熱、瘀諸邪,形成以氣機壅滯、濁邪留滯為基礎的病機變化。雖納而能化,但脾運不及,亦化生痰瘀等濁邪。古代醫家均多認為,過食膏粱、肥甘厚味易生痰濕,濁積痰凝久,形成肥胖癥。張從正《儒門事親·內傷門》說:“凡膏粱之人,起居閑逸,奉養過度,酒食所傷,以致中脘留飲?!崩顤|垣《脾胃論》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薄坝湍伜裎叮躺迪?。”《傅青主女科》也有“婦人體質肥盛,恣食厚味,痰濕內生”的記載。說明偏食膏粱、肥甘厚味,會導致氣、血、津液的異常,從而產生痰濕之邪。
《黃帝內經》指出,肥胖癥與地域飲食習慣有關。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指出:“西方者,金玉之域……其民華食而脂肥?!敝赋鑫鞣浇鹩裰?,水土剛強,其民眾多以游牧為主,加之飲食上多食肉類、奶類等高蛋白質食物,從而導致肥胖癥。另外,西北方天氣寒冷,寒邪盛行,需要補充陽重之品以御寒邪,恰恰肥甘厚膩之品多為燥熱助陽之品,攝食不慎,則易矯枉過正,出現肥胖癥?,F代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西北方肥胖癥患者要比南方較多,具有明顯的地域差別,與“人與天地相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不謀而合。
《黃帝內經》認為,不正確的生活方式也是導致肥胖癥的重要因素,多逸少勞易致氣血停滯,進而出現肥胖癥。肥人多為富貴尊榮,靜多動少,外盛內虛,邪氣易侵?!端貑枴ば魑鍤庹摗吩疲骸熬米鴤狻!薄熬门P傷氣?!敝赋龆嘁萆賱诳芍職馓?、肉傷、損脾。脾氣虛則運化、輸布失司、痰瘀濕濁、膏脂痰濁內盛不化,聚積而成肥胖癥。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論述血痹的原因,其云:“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敝赋龈嗔恢耸仁掣史?,多逸少勞,導致筋骨脆弱而肌膚盛,外盛內虛,不任勞汗,雖微風小邪亦為病。《望診遵經》說:“富貴者,身體柔脆,肌膚肥白,緣處深閨廣廈之間,此居養不齊?!庇纱丝梢姡毁F者生活優雅及輕閑,長期缺少活動,身體肥軟柔弱,肌少肥多,是肥胖癥的病因之一。
《黃帝內經》尚且留意到,飲食地域只是導致肥胖癥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和人的稟賦體質也有很大關系,于是創造性地提出了“五行之人”,即肥胖癥與人體稟賦、易胖體質有關?!饵S帝內經》認為,因血氣多少所形成體質高矮肥瘦亦不同,是當今的體質學說的基礎。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云:“木形之人……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笨梢姡鐚捸S滿之形,似為上半身偏胖?!鹅`樞·陰陽二十五人》云:“火形之人……其為人赤色,廣?,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贝朔N人肩背飽滿圓潤,全身發育勻稱,似軀干偏胖之形。《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云:“土形之人也……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此類人頭大,肩背豐滿,腹部肥胖,全身上下均勻性肥胖。《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云:“水形之人……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贝朔N人似以腹部肥胖為主。五行屬性不同,肥胖癥的類型不同,充分體現了古人因人制宜、個體化診治的思想。
綜上所述,肥胖癥之發生發展,與飲食和地域的關系莫大,同時也由個人稟賦體質所決定,《黃帝內經》較為全面地概述了肥胖癥發生的病因。
(三)衛氣失常是導致肥胖癥的根本病機
《靈樞·衛氣失?!穼⒎逝职Y病機高度概括為衛氣失常?!鹅`樞·本臟》認為:“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薄端貑枴け哉摗吩疲骸靶l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笨梢姡l氣源于水谷五味,由中焦所化,充于天地五氣,由上焦宣發,與營氣協同,借各臟腑蒸騰氣化,周游全身,布散于四肢百骸,維持生命活動與能量代謝,如人之腐熟水谷、化生營衛、運行氣血、呼吸運動、水液代謝、排泄代謝產物、抵抗外邪及形成語言思維、記憶、睡眠(衛氣的開闔)等方面,體現在人體生命活動、勞作、運動等各個方面。
衛氣失常,氣血失和,清濁失司。《靈樞·禁服》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所以,衛氣溫養機體、調控腠理、抗御邪氣、促進津血運行等功能的失常,正是導致肥胖癥的核心病機。首先,肥胖癥是臟腑功能的或實或虛,如胃納化失常、脾運化不調、肺宣發失節、腎氣化失司等,皆可致衛氣失常,功能失調,然后,衛氣失常則轉化失調,氣血津液易滯易郁,變生痰瘀等濁邪,惡性循環,最后引發津液、膏脂郁積過多,留于分肉、腠理、肓膜之間,導致肥胖癥。如《靈樞·逆順肥瘦》曰:“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笨梢姡叼鰸嵝笆遣±懋a物,也是致病因素。
(四)肥胖癥的并發癥及其治療
首先,對于肥胖癥的治療,《黃帝內經》認為減重是首要的,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因其重而減之?!蓖瑫r,古人認識到肥胖癥可引起很多并發癥,如中風等,與西醫學認為肥胖癥導致腦血管疾病、肝病等不謀而合,卻早了數千年?!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薄饵S帝內經》認為,消癉(相當于糖尿病)、偏枯(相當于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皆屬于“高梁”之疾,乃過食肥甘厚膩所致,且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原則,如《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泄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碧岢隽藢崉t瀉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
二、發展于宋元時期,著眼于“痰濕”和“氣虛”
宋元時期,在前代醫學經驗大量積累的基礎上,中醫藥亦隨當時學術文化進入“新學肇興”時期。繼承前人對臟腑辨證的深入認識,醫家總結出肥胖癥的主要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失調。胃的主要功能為受納、腐熟水谷,故稱為“水谷之?!薄H羝⑽腹δ苁д{,則運化功能失職,水谷精微布散功能失調,而聚積成為肥脂痰油,停聚在體內,形成肥胖癥。另外,如胃熱熾盛,導致食欲充盛,攝取飲食量過多,膏脂聚積而形成肥胖癥??梢姡逝职Y與脾虛痰濕、胃熱盛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指出:“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能不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笨梢?,肥者多見于脾實者,不論飲食或多或少。而李東垣在《脾胃論·忽肥忽瘦論》中認為,肥瘦亦與脾胃虛而火勝有關,即脾胃俱旺,能食而肥,邪氣盛亦肥。
宋代楊士瀛《仁齋直指方·水濕分治論》云:“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敝赋龇嗜讼葰馓摱疂?,寒濕停聚化而為痰。與此同中有異,元代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則提出“肥白人多痰濕”之觀點,且觀察到肥人脂滿導致經閉不行、不孕癥等疾病,與現代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論述相似,并提出了使用滌痰湯、二陳湯等加減治療。除了痰濕,《丹溪心法》中亦說:“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碧岢隽朔嗜硕鄽馓摰牧硪徽摂唷:笫泪t家多遵從此二說,多著眼于“痰濕”和“氣虛”的角度論治肥胖癥。
三、充實于明清時期,由脾及腎,由痰及瘀
宋代以后,臟腑理論研究加深,醫家對脾腎關系認識的完善,加之命門理論的提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根,內藏元陰元陽,維持和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助脾化生精微。若腎氣不足,則溫化失職,無力助脾化生精微,加之飲食過量,嗜食肥甘厚味,又加重脾腎功能失調,濕聚脂積,氣血瘀阻。若腎氣虛衰及陽,損及脾陽,脾失運化,則水濕停聚,聚于肌膚而形體肥胖。
《難經》云:“腎統五液,化為五濕,濕能生痰?!蹦I主蒸化水液,若腎陽不足,蒸化無力,亦可導致水濕停聚而為痰,痰濕一經釀成之后,就成為致病因素,引起多種病理變化,致使痰濕瘀滯,釀成肥胖癥。此時期對肥胖癥的病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前世醫家從脾立論的病機理論上發揮,深入闡述了肥胖者元氣失常及命門火衰導致脾土不及的病機。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非風門》曰:“肥人多有非風之證,以肥人多氣虛也。何以肥人反多氣虛?蓋人之形體,骨為君,肉為臣也。肥人者,柔勝于陽,陰勝于陽者也。且肉以血成,總屬陰類,故肥人多有氣虛證。然肥人多濕多滯?!鼻宕蚪瘀棥峨s病源流犀燭》認為:“人之肥者必氣虛?!薄肮葰鈩僭獨?,其人肥而不壽?!鼻宕绿摴仍凇夺t門棒喝》中指出:“如體豐色白,皮嫩肌松,脈大而散,食啖雖多,每日痰涎,此陰盛陽虛之質。”均說明真元之氣不足是肥胖癥發生的重要病因,水雖制于脾,實則流于腎。腎本水臟而寄元陽,若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更不能溫養脾土,致使陰不從陽,精化為水而成痰濕。肥人陽微陰盛,氣不化水,水濕內停,痰濕易生。清代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概言之:“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能運行,故痰生之,則治痰焉可獨治痰哉?必須補其氣,而當兼補命門之火;蓋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氣,氣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标愂仙钊胝J識氣虛,源于命門火衰,開創補火生土、溫養命門治法,達到氣自足、痰自消的療效,深化了對肥胖癥病因和治療的認識,亦是肥胖癥病機的精辟提煉。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嘔吐門》中指出:“凡論病,先論體質……所謂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薄胺蚣∧w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濕?!比~氏認識肥胖癥,也由氣虛深入至陽虛的病機本質。
津血同源,肥人痰濕內盛,日久必將導致痰瘀互結,瘀血礙氣,氣不布津,故而形成氣虛痰濕兼瘀血的證候。明代虞摶《醫學正傳·婦人科上·月經》云:“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醫學正傳·瘡瘍》指出:“肥人大概是氣虛夾痰?!?/p>
綜上所述,從《黃帝內經》認為肥胖人多由衛氣失常所致,到后世宋元明清從臟腑論治,再到清代回歸認識肥胖癥多由元氣不足,多氣虛和陽虛的病機,醫家對肥胖癥的病機逐漸深入及細致。總之,中醫學認為,肥胖癥與飲食不節、勞逸失常、體質稟賦及地域等因素均有關。各種致病因素使得人體元陽不足,臟腑功能失調,運化疏泄乏力,氣血津液郁滯,升降失常,血行失暢,脂濁痰濕堆積體內,日久形成肥胖,主要表現為兼有痰濕證、氣虛證、陽虛證、瘀血證等,既有統一,又有差異,充分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活法圓通的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