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群臣都驚了!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滿打造不敗殷商
- 溫暖晴空
- 2035字
- 2025-05-19 08:00:00
所以王后明內助之重。
包括子受本人,朝中上下皆是如此。
后妃之德,風化之本,家道之興衰,國祚之長短皆系。
所以大王讓她上朝聽政,頗為忐忑,如今聽到大王嘆息,更是心神不定。
人族發展,王朝興盛,一直以來,后妃之賢者,對整個王朝,對整個人族都有影響。
而賢妃良娣皆以輔助內政,助成王業。
所以王后更明內助之重。
王后不以德配位,反而以后宮之主的身份干政,可以想象群臣之口將會如何了。
相比于兵革蜂起,降臨大商的災難,群臣有異自然不算什么。
叛亂四起,盜匪猖獗,天下大亂,賊寇橫行,縱恣為害。
大商百姓原本安居樂業,但隨著大商日漸疲敝,人族也變得四分五裂,人族也越來越匱乏。
疲于征伐,也打斷了人族發展。
涉及人道,人道日漸寡弱,人族明于天地陰陽,卻彼此隔閡,互不通氣,寇暴盜肆,人間失治。
針對以上,子受下達諸詔,自繼位以來,子受并未恪守成法,反而致力于改革,雖然效果不大,文治也并不突出,但并未有損國體。
所出政令,皆為革舊除弊,也算進取有為之君。
而且武力值爆表,自帶英雄氣概。
雖然不能比肩高宗,但有高宗之志,并且以高宗為偶像。
然而朝臣盡皆虛偽,表面小心謹慎敬畏,子受多蒙故業而安,而大商之衰,并非三言兩語的君主個人暴虐,而是制度造成整體僵化,面對突如其來的外力,一瞬間崩潰!
子受但凡有些平庸之主的表現,也不會有“暴君”之稱。
而無論是扣帽子,還是真憑實據,都說明朝廷運轉能力低下,廢拉朝政,效率不堪,官員無能!
亦君臣離心。
子受此時才發現王后正看著他,家風使然,王后也只敢小心翼翼的看他。
王后熟讀經典,明于義理,時時以一國之母的身份要求自己,斷然不會干政,參與國事,雖在后宮,畫地為獄,但一直潔守自貞。
但王后秀外慧中,本身才學極高,每當他有不決的時候,王后總能給他很大的啟發。
欲博覽古今,通曉義理,沒有師傅專門教是不行的,王后好學,乃請博學多才之士,但再博學多才,也沒人能比得上太師。
所以王后也算是太師的弟子。
太師尚品重性,雖然不能教授王后治國之道,但教授書中經典還是可以的。
春去秋來,在才學上能與王后相比者少之又少。
而在一些朝廷政事中,王后常常能為他出謀劃策,同時能彌補一些他的缺失和錯誤。
讞(yan四聲上奏)奏的疑難問題,子受也會向王后請教,而子受猶秉燭達旦處理朝政時,王后仍在側。
不僅平時在側,上朝也要在側,諸侯朝見時,也要在側。
這就是子受的決定。
以后朝中上書言事,召見臣下,王后也要在側。
至于群臣服不服,并不在子受的考慮范圍內。
這時子受對王后笑笑道:“孤奉承祖業,有些事不得不多想想,應縭,你不必擔心。”
像這樣有違人君之表的事,子受說的云淡風清,而王后也確實心安了一些。
王后不能隱藏心緒,被子受看的一清二楚,但也只是寬慰。
可向王后問政,但不能真的將一些問題拋給她,而王后也只能跟著他走。
召群臣早朝,見于文武,王后可不能露怯。
只要他們夫妻一心,就是群臣也無可奈何。
到時想要改變朝堂形勢也易若反掌!
群臣俱召早朝,文武但見大王和王后一同出來,他們都驚了!
群臣為之震驚,遂齊刷刷的看向朝堂之首的丞相商容。
帝辛七年初,為了大商安定,天下黎元,太師聞仲奉敕北征,隨后王后共朝,這是后世的記載。
群臣想要的是“千載猶可想望之君”,而不是如今這樣的一個大王,朝堂諸臣王族公侯,以為大王違制,也總歸有個限度,沒想到竟然到了這個程度!
轉而都看向丞相。
商容如今以“罪臣“自居,不管大王做什么,都不敢言語,更不敢拒命。
楊任如今已升任御史大夫,卻挺身立于朝堂,站的直直的。
大王將許多事情交給了他,令其自行審處。
對楊任而言,君若有命,臣必定竭盡全力!
而丞相商容立于朝堂,身為朝堂之首,執掌朝綱,卻不能興和降善,福國利民,罪莫大焉!
有負大王所托,有負群臣所望,與如今的自己相比更是相去萬萬也。
楊任不由得有些自傲。
如今丞相以下便是御史大夫,與亞相并列,而楊任作為御史大夫,自然有權主持朝堂,戒飭朝綱!
上至丞相,下至百官,都在其監督戒飭范圍之內!
“執法在傍,御史在后”,朝堂為丞相商容霸據許久,是時候深入,改變一切了。
官居御史大夫,與太師、丞相同列三公,其執法權,方之蔑如(方,比較,蔑如,不及;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機智競興,權術是尚,而楊任出納帝命,無需上書。
商容等為臣者既愚闇,而郎多俗吏,諸大夫又無遠略,大王每每想有所作為,臣下又違詔拒命,這也是大王文治不興的原因。
群臣轉向丞相,眼神無一例外的請求丞相出言,或者以什么方法告訴他們該怎么做,不能讓大王專己自由的違制,而無視禮法!
無陳詞以對,則大王會更多固執,不顧反對,輕鄙群臣!
大王如此做,大商何以為興?
朝堂群臣權術是尚,那些議郎也不是吃干飯的,肯定會上書諫言,請大王改變主意,甚至向群臣認錯!
群臣上奏曰諫,為的就是防止大王固于己見,不聽臣言,于國不利。
群臣為的就是定國安邦,丞相不言,他們不能不言。
子受有意安排,楊任為御史大夫,其地位僅次于丞相,也打破了朝堂話語權永為朝臣所據的局面。
兩者所系朝政,代為三公之任,一些朝臣東張西望起來,丞相不語,他們心里也沒底,只能看看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