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三觀將碎!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滿打造不敗殷商
- 溫暖晴空
- 2021字
- 2025-05-07 23:00:00
她也看出了這些士大夫的嘴臉,可能認為“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以此為理由與大王對抗、針鋒相對,實則貴富貧民。
他們覺得大王把他們當牛馬,與他們販奴置婢相比又如何?
不能同心同德,臣門若市者,結黨營私者,都應投之于闌牢!
民制于臣,臣制于君,專斷其命,奸人緣以為利,因權違制拒命。
這些人雖無至謀遠略,卻賣弄國恩。
王后姜應縭與子受是夫妻,當然站在子受這邊。
朝堂不肅,諸侯遂有逆心,天下大亂。
悖于人意,有違事倫,云云諸事,是時人如野莽,百姓受害實甚。
之前為奴隸,現(xiàn)在為王后身邊侍婢的女子,其出身各樣,有的并不是大商之人,也被他安排在了王后身邊。
她們就是遭遇兵亂時淪為奴隸,她們的感受應該更深。
被安排為從婢無疑是幸運的,像她們這樣幸運的人,少之又少。
子受已經(jīng)初有所見,王后也已經(jīng)親眼目睹,不然原主帝辛為什么光以武力震懾、打壓?
為免王后遭遇什么影響和傷害,同時不委曲王后,子受想方設法的保護。
王后太過矜持的緣故,這些還不能告訴她。
不過王后現(xiàn)在也能理解子受的用心了。
光以武力威懾、打壓是不行的。
諸臣無功,多習術而不知有道,大半如此。
與君主離心離意,意氣相孚合者更是寥寥。
子受通常以武服人,很少以德服人,這也是子受功德有虧的原因。
君與臣本皆一氣才對,奈何其所鐘不一致,故群臣消磨。
以王后的性情,見得多了,怕也是受不了。
而群臣嗜好拖后腿,這一點,他們彼此之間是相近的。
有些事不期而然,或者說是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
所謂是君臣有分無誼,即君是君,臣是臣,雖有分而無誼,也無君臣之好。
大臣朝會,諸臣分立于龍德殿上。
夜未央時,他們便在宮殿等候,等大王上朝,主持朝會。
諸臣分列,他們不知道今天會發(fā)生一件顛覆傳統(tǒng)與自身觀念的事情出現(xiàn)。
大王立政后,雖然始終未得臣心,但也未亂其紀,而今天將打碎他們的三觀!
其中種種更是無以名之。
然而,所發(fā)生的這一切,竟然是因為王后!
惟丞相商容及王叔比干兩位朝堂之首的大臣主持朝堂秩序,當時都有些壓制不住。
群臣深受朝廷恩惠,并非魯莽,大王竟公然……
諸臣盡皆等候。
而此時,子受正在后宮。
后宮除了三宮外,并無其他姬子。
而此時子受正在中宮王后處。
王后通大義,于此則聽從子受之言,任憑安排,而王后并無任何私心短見。
而王后所為,帝王所不及。
每次朝會前都需要王后替他整理也就罷了,這次還要帶著王后一起去上朝。
子受治國理政的理念,引得公卿數(shù)次議論,尤其是那些議郎諫官將言事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經(jīng)王后協(xié)調(diào),才平息。
子受和王后正談論講到這些。
故此所謂“早朝“也不得不準備準備。
原主帝辛武功赫赫,雖東征西戰(zhàn),卻并未收服臣心,對外猶未投戈,與朝臣論道講藝這種事幾乎不存在。
而大商遠未到天下息兵,馬放南山的地步。
子受本是善學好問,但群臣少有能得帝心者,峨冠博帶之臣,高自標置,也非同心同德。
固然法所不禁,他這個大王也拿他們沒辦法,如商容為丞相,他這個大王不僅不能治他的罪,還得嘉勉他幾句。
其除了在宗廟祭祀上大肆議論禮儀外,有過不改,是謂過矣,商容早已為罪人。
一直以來子受勤政,以昭帝心平明,公正治國之理,繼位七年,與民休息,天下和樂。
三皇五帝,圣帝明王,子受是有心效仿的。
所以有章法的整飭吏治,肅清朝堂。
承平之世,太平日久,丞相輔政治國,北海蠢蠢欲動,七十二路諸侯反叛,之前應該早有所預謀,朝中卻未有所奏聞,一干臣等上報奏疏陳事者寥寥。
故子受此前屢屢降詔,針對朝事以懲其弊。
也由丞相輔政,變?yōu)橛反蠓虮O(jiān)察。
當國家氣運隆盛時,問題不顯,而當大商氣運已漸衰之時,種種弊病都將暴露出來。
迄今大商已有衰敗滅亡之兆,雖然于表大商依然繁盛。
皆人族氣運使然,但也絕非人力所不能為。
因不為人之所愿,民心渙散,故易為外力所擾,也為外力所控。
人族不興,大商也終滅,然封神初起時,針對的并非人族,也并非大商本身!
所以尚能擊斬其反者,所謂天命、天數(shù),天意,也只不過是量劫之下,掌控人族命運,控制輿論喉舌的一種手段而已。
以人間正朔大商為代表的人族被侵蝕,兵亂將作,而彼時大商也只有太師能討賊,而謀逆叛亂,宜以時進討,卻在關鍵時刻,未能削平一切!
致使敵對勢力反彈,人族內(nèi)亂!
提拔的功臣良將未能發(fā)揮作用,縱使有才能,非顯非貴,依然被世族把控。
邊夷雖定,但內(nèi)亂不止,野心家陰謀算計,分裂人族,人族叛徒層出不窮。
更有人族之外,借量劫之勢攪亂人族,人族不穩(wěn)!
所謂禍亂不止,災禍頻仍,王朝覆滅,人族興衰。
盛世人間的終止不過是亂世人間的開始。
種種罪惡只不過是大勢小勢的一點點綴。
只不過是天道之下,命運輪盤之中,圣人背后,各方大能的一點手段。
至于人皇之名……
人間得辟,天地得開,唯有人皇,天地之性人為貴,洪荒天地性靈最貴者唯有人族,卻被驅使,豈不悲哉?
至最后,分封治世,自降其份,只有天子。
供為驅使,低頭納拜,豈不哀哉……
子受不由得發(fā)出嘆息,不由得發(fā)出感受。
三宮后妃皆德性貞靜,柔和賢淑,尤其王后明而有序,始終保持一國之母的風范,且好讀書,對于朝廷的綱紀法度再熟悉不過了。
自古帝王之興,必有賢妃良娣,以輔助內(nèi)政,助成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