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如此恩德!榮耀以極的楊家!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滿打造不敗殷商
- 溫暖晴空
- 2028字
- 2024-11-20 22:01:00
兵與律相關,而子受在此時要提拔楊任,尚能見其之用意,是加強兵與律相合,亦能順利推行這次遠征平叛!
兵與律有相應之故,必須如此,才能保證戰事順利推進。
因為楊任有這個作用,子受遂對其拔用。
如此則有利于大軍遠征作戰。
楊任長時間在朝廷中擔任無關緊要的職務,為諫言大夫,終究有些委屈他了。
在他的情感上,應該始終不愿意屈居人下。
那子受就給他這個機會。
縱使位處議郎,擔任諫大夫,有一定的話語權,有諫言之權,他也始終未甘心。
因為這完全不是他的志向。
而惡來此時還是白身,被太師挑選為了近從侍衛,即將參軍入伍,隨軍遠征。
而在不遠的將來,不,很快就可能成為一名大將!
等惡來為將,到時太師肯定讓其分掌兵將,到時就可以稱惡來為將軍了。
無論是楊任還是惡來,此次遠征平叛皆是其機遇造化。
不止子受,就連太識也欲以惡來為將,而子受和太師都已經感知出來,惡來如果作為手下,會非常好用。
而惡來非尋常耳。
在太師看來,此子后必垂名。
而在子受看來,正是龍蛇四起,撩亂世間的時候,惡來一定會大放光彩。
而眼前這個原為奴隸的人,到時候人們一定會俱當刮目相看的。
當然,這些得是在其有戰功的情況下。
而若盔甲在身,武器在手,對其來說這些唾手可得!
許是放曠之人疏逸,才能欣賞、體諒、理解惡來這樣的人,甚至是與之共情。
子受及太師聞仲都是這樣的人。
遂以惡來之能,能夠得到進用。
從邊地與羌人的廝殺中,到歸為奴隸,又經過千山萬水,被運到朝歌。
冥冥之中似有其意,公子特意前來,惡來似乎特意要與之相見。
這是惡來的感受。
在惡來眼中,滿目云峰都綻放著光明。
這是他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是一直滿有挫敗感的他,從未有過的感受。
宇宙盤礴,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直覺與公子等相見之晚,而他與一眾奴隸皆安在,只是……
其父不知現在在何處。
其父賢良有策,并待時機成熟,與惡來一道上王都,到朝廷中效力。
邊城將軍受詔守城,不得隨意出擊,寧有羌人襲邊騷擾,也不得違詔。
惡來做不到令行禁止,將軍怎么可能容忍他?
如此軍功何得?
就此無行,惡來也就忍耐不了了。
當時惡來忘記了父親說過的話,未聽從其至言,父子二人都以朝中為臣,見上為愿,卻中途夭折。
不得不嘆,卻也只能徒嘆可惜。
父與子亦皆絕異之姿,雖還未授職為將,等同白徒,卻皆有其能。
父子二人獻身邊地,卻被誤認為叛徒,乃西羌遣誘奸細,父子二人戍守邊庭,蒙冤卻不怨,若此可效力國家,為朝堂大臣,真乃朝廷之幸!
得父子二人,無事不忠,何不用其為將?
楊任已為禮臣,就算再舉其方正,也不可能再向上升遷。
楊任已經為上大夫了,難道就因為一次諫言,就能獲得大王如此青睞?
群臣中,有人忍不住議論,且口中多有怨言。
三公者,那是何等身份地位?又是怎樣的位置?
楊任憑什么?
太師掌兵,丞相掌朝,又增一任,監督百官。
其任者,則御史大夫。
掌司法,且有執行之權,有人犯罪,可立刻執行,馬上就處。
原本的楊任為上大夫,而冠以御史大夫之名后,其身份地位立馬改換,已不可同日而語。
號稱三公,實非不虛。
朝中一干武將,聽到大王宣布新職,且選定新職人選時,面面相覷。
他們雖然不懂,卻也知道御史大夫的厲害。
可能比他們在軍中的權利還要大得多了。
他們雖然司管軍馬,軍中為將,卻也沒有執法大權,如果有這樣的大權,想想都叫人忍不住心顫。
甚至身上會起一層雞皮疙瘩,汗毛倒豎。
更別提楊任已經忍不住在顫抖了。
為軍中將者,誰不想手握大權?
雖司掌軍馬,卻受制于上級,受限于下級。
御史大夫掌司法大權,可不是空的,著實恐怖!
丞相雖司掌朝政,卻沒有御史大夫這樣大的權利,徒為受制。
看來御史大夫就是為了制衡丞相而生的。
一些武官武將,就是再不聰明,再傻也能看出這一層,知曉這個道理。
丞相大權為御史大夫所奪,有所分減,又為御史大夫監制,改換身份地位的楊任不會客氣的。
掌司法大權,徒給曾使自己受過氣的丞相以好氣受。
太師的司軍之權,丞相的司政之權,御史大夫的司法之權,盡皆不空,而且權利極大,徒讓人羨慕。
更準確的說,應該是他們羨慕楊任。
不光那些朝臣,就連那些武將也是一樣。
至此,楊任榮耀以極。
不光楊任臉上有光彩。
就連東宮楊妃楊婉也是一樣。
楊婉沒想到大王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太師也去看楊任。
楊任原為上大夫,升禮臣,又為御史大夫,改職司權之快,別人拍馬都趕不上。
于是楊任之職不下于丞相,之權不落于太師。
之前楊任司職朝廷,徒為上大夫,卻并無多少實權,如今任御史大夫,司法是非空權,稱為三公,沒想到大王會對他如此信任,給予如此重任,如此大的恩德!
大王已經下詔,正式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司職掌權,授法以震懾不法之徒。
御史大夫與上大夫只區別兩個字,就已經相去甚遠,大大不同。
司于空銜虛職,與控于實權,當然不一樣。
故百官志在稱位三公,太師、丞相之位可望不可及,如今御史大夫也沒他們的份兒。
如今楊任司于御史大夫一職,位在三公,徒羨于人。
以前三公之位,空于司法,如今以三公之位,置御史大夫一職,實有責于丞相,而安于江山社稷。
大王下詔后,眾臣也能看得出來。
三公所司之職不同,惟御史大夫是內監督內外,包括朝政,也包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