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不出意外的話,明天八月一號還是中午十二點應該就會上架了。
也是終于在二十萬字的時候把延壽宮給建好了,不容易啊,哈哈。
首先要感謝各位讀者大大的支持,感謝各位的打賞、月票、推薦票、追讀還有收藏,你們的支持就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希望讀者大大們能給我再奉獻一個追讀!
然后吹吹水吧。
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說,當時也是內投了好幾次才過稿,現在回想起自己以前寫的文字,還是有點羞澀啊。(雖然現在寫的也不一定很好。)
《大明王朝1566》相信大家都看過,就算沒看過應該也略有耳聞。
作者不是歷史專業的,但對歷史挺感興趣,這部劇也看了一大半。
然后腦袋里就冒出了寫一本小說的想法。
然后就去寫了,再然后就被拒了。
后面磨了三四個開頭才過了稿子,那時也沒想到會一路走到這里。
看得是《大明王朝1566》,為什么會寫大宋舉重冠軍?
其實沒啥原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后面去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宋朝并不是除了富,一無是處。
談起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大多的評價是強漢盛唐剛明奴清,宋是富宋,也是“弱宋”、“慫宋”。
宋太祖趙匡胤“得國不正”,太宗“驢車戰神”、真宗“封禪終結者”......
大家的偏見主要來源于宋朝并沒有收復燕云十六州,還有重文輕武。
其實宋朝想要收復燕云十六州真的很難,最有可能得一次機會在宋太祖時期,不過那時他選擇了“先南后北”的戰略,與十六州失之交臂。
古代的封建王朝基本上不超過三百年的國祚,宋太祖那時沒抓住機會,后面宋太宗和宋真宗打的就是承天蕭太后和遼圣宗了,更加沒機會。
遼國就是在這兩位手中達到頂峰的,然后遼國和大宋就一起衰落了。
燕云十六州是石敬瑭丟的,被遼國掌握百年。
遼國可不是像匈奴、突厥一樣的游牧政權,人正兒八經的半半游牧半農耕的封建政權,穩定性、組織力都是極強的。
宋朝能跟他打得有來有回不錯了。
更別說宋朝的天災是僅次于明朝的,當初開封一連發生了三次地震,這在迷信的古代對皇權是沉重的打擊,后來宋真宗決意封禪可能就有它的影響。
然后就是水災、蝗災、旱災接踵而至,在仁宗朝尤其強烈,若不是北宋有一批為國的能臣,說不定就被北邊的遼國找機會滅了。
我覺得宋朝能活得比遼、西夏、金都久已經很不容易了。
還有“重文輕武”,宋朝的重文輕武大致就是讓文官行武事,職業武官減少。
也不能說宋朝的文人根本不會打仗,像寇準。范仲淹、韓琦,還有后面的章悙其實都干得挺不錯的。
主要原因還是宋朝的武人太拉胯,宋朝前面就是五代十國,武人只學到了貪生怕死。
比如在文中多次提到的王超,不怕死的武將早死在戰場上了,留下的都是這種貨色,若是宋朝的統治者,我也選讓文官行武事。
當初選朝代時差不多想的就是這些,而且大宋的遺憾太多了,咱寫歷史小說的不就是來彌補遺憾的嗎?
話題扯回主角身上,延壽宮建好后,陳昭馬上就要進入到下一個副本了,這一卷的標題是“幸進之臣”,很顯然主角不會一直做個修宮殿的幸進之臣,后續的發展...
容我賣個關子。
至于主角的人物塑造,不會把他寫成一個圣母,也不會寫一直“殺殺殺”,當然該有的還會有。
作者希望將主角塑造成一個“不一定是新世界的開創者,但一定是舊世界的掘墓人”這樣的角色。
對有系統的主角來說,提高生產力很容易,但想大宋百姓的思想跟上生產力的發展就不簡單了。
看作者的筆力吧。
在最后之前,先讓我獻祭朋友們的幾本書,希望他們能助我成神!
(排名不分先后)
《四合院之我有一個模型世界》
《高武:從獲得金輪法王真靈開始》
《讓你拍照,沒讓你當活閻王》
《我段正淳只想修仙》(本書武俠、修仙文、有興趣的可移步一觀。)
《重生1997珠寶大亨從賭石開始》(真實的賭石,接地氣的經商,該作者家里真的是賣翡翠的,寫得很有真實感。)
《橫推亂世:從弒君開始》
《社長,請威脅我吧》
《從劊子手開始肝到無天上魔》
《臨時男友,怎么你們全當真》
《霍格沃茨:伏地魔也怕左輪連射》
然后對于以后的更新,今天真的把我的存稿全部發完了,一滴都沒有了。
又因為家里的老房子漏水了,老人不肯花錢,便叫我過去幫忙。
上架后3到5天內都是更四千,修好房子后更六千。
希望各位讀者大大能給我個首訂!
最后找了點宋朝的評價:
北宋重文輕武的。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但就看看唐從安史之亂后的各地軍閥崛起,干的那些不是人的事,特別是五代十國,更是極端的武力治國,知識分子不如豬狗,社會秩序完全崩壞。
那可真是活生生地吃人、乃至販賣人口來吃,社會氛圍簡直稱得上恐怖。宋太祖收拾了這個破敗的社會,規范了秩序,就已經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歷史交給他的使命。
趙匡胤解除兵權,還給了開國功臣榮華富貴,但是他并沒有像劉邦朱元璋破天荒的殺功臣。
而且以文制武的策略是趙光義實行的,因為他兩次北伐因為拙劣的軍事實力導致兩次失利,隨改變國策改防守,但是并不能說以文制武是錯的,而是好的。
宋朝的策略同樣被明清認可,明清的主要策略也是以文制武,經常看到文官帶兵打仗.
而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在外患嚴重的情況下沒有采取征兵制,導致國家空有近億人口,可動員力遠不及遼夏金.
在此之前的漢朝選擇征兵制,唐朝選擇了極端的武制,而宋朝卻采取開支極大的募兵制,沒有強制兵役百姓能有更多時間勞作創造財富,但是卻下降了動員力跟兵員質量,這也是前線崩了地方跟著崩的主要原因.
因此很多人說宋朝以文制武是錯的或者怎么怎么樣,其實都是誤解,如果是錯的,后面明清也不會采取以文制武的策略,以文制武是長治久安的基礎.
因此宋朝弱跟滅亡的原因,其一,就是國策,沒有征兵制.
其二,就是遼國早出現,不同于游牧性質的遼國,已經是成帝制的遼國,實力強大.
其三,就是時運,出現過李繼遷,如果沒有李繼遷西夏也是歸宋朝了.
其四,就是運氣,縱觀北宋,有很多明君,可還是亡了,其實就是前面明君努力,最后卻毀于宋徽宗之手,確實可惜。
宋太祖趙匡胤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軼事典故,比如鐵頭娃:“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
比如因為被打擾打鳥雀就用玉斧把大臣的門牙打掉了,祭祀時更換禮器:“我祖宗寧識此?(我祖宗不認識這個)”,還會說“截你爺頭,截你娘頭”的粗口。
總的來說就是讓人覺得是個很接地氣的帝王,也比其他帝王多了那么一點人情味。
當年后周征南唐之時,趙匡胤首戰渦口,奪清流關,克滁州,勝六合,因功拜節度使。
一次幾乎不流血的政變,開啟了中華下一個千年的走向。
即位之初先是一戰滅兩國(武平和南平),二個月滅蜀,后面更是以偏師滅南漢。他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基本統一,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兩百年的藩鎮問題。
他留下的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大宋,而他的宮中只有三百多個宮女,就這種情況下他還裁去了一百五十人。古人每每將他與李世民并稱唐宗宋祖,而今人對他的印象卻只有欺負孤兒寡母的篡位……
趙匡胤有一說一的確最偉大皇帝沒有之一,不會弱于秦皇漢武。
單他結束了五代十國就足夠名垂千古,五代十國又多恐怖可以和他一決高下只有五胡亂華。
五代十國多恐怖到趙匡胤建立宋的時候,有些人文官還有吃人習慣,他們吃人不僅僅是因為餓,而是一種畸形享受。
更不要說武將和少數民族比,我們可能像野蠻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更加像削弱老一輩武將和牙兵削弱他們勢力實力想提拔新年輕人上來,并且他允許地方武將有一定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