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心靜
- 從斬蛟開始橫掃十六國
- 文心三言
- 2079字
- 2024-06-10 18:00:00
敗在了劉引手下,劉牢之顯然有點沮喪:“牢之自幼便隨父祖于軍中習練騎射,自詡射術不凡,今日一見賢弟才方知不足!”
對方客氣,劉引也不能蹬鼻子上臉,連忙拱手道:“僥幸、僥幸,引之弓術比之兄長不過毫厘之差,所能稍勝者,不過在于心靜也。”
“心靜?”劉牢之似是被戳中了軟肋。
劉引微微點頭,轉著圈子開始娓娓道來:“不錯,射之一道在于目無旁騖、心念為一。
“兄弓開不定,乃心不靜、箭出匆忙,乃心彷徨,倘能從容中道,則定能破的!”
“到那時……只怕我這點微末伎倆,在兄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如我等謀身、治軍亦是如此,決斷一出便如箭之離弦,若臨危而亂,那喪師亡軍便在眼前。”
“以兄之能,日后必能經略一方,處此高位牽一發則動全身,更要用心恒一,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
劉引與這位未來北府兵的軍頭相處還算相得,便有意無意點了對方幾句。
在他記憶里,雖然對劉牢之的具體結局不太清楚,但也知道此人首鼠兩端,下場不算多好,趁這個機會勸幾句也算是聊盡心意了。
至于有沒有效果,那就不好說了。
畢竟他現在人微言輕,說出去的話也不會多少分量。
不過劉牢之倒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鄭重說道:“賢弟肺腑之言,牢之謹記在心。”
“至于今日,是牢之輸了,不知賢弟想要何物為彩頭?”
“哦?彩頭?我這等將死之人要這些東西又有何用!”劉引下意識的便要拒絕。
不過突然想到了什么,又繼續說道:“若是兄長真想給什么彩頭的話,那不妨贈我兩把趁手的兵器,愚弟上陣殺敵恰如兄長在側,豈不是如虎添翼!”
“好!好!好!這倒難不倒我,明日賢弟便隨我同去家中,看上什么取便是了!”這話正對劉牢之的胃口,連聲答應了下來。
隨即一把拽住劉引,高聲道:“走!今日便不說這些了,咱們兄弟二人且去痛飲!”
被強行拽走的劉引心中又驚又喜,他原本只是想在武庫中挑兩件質量比較好的兵器,但沒想到劉牢之這么大方,竟要拿家中私藏贈與他。
這劉牢之一家世代為將,所藏兵器應當也不會差了吧……
……
事實證明,在酒桌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會出現突飛猛進的進展。
盡管只是第一次見面,但在酒精的麻醉下,兩人已然一見如故。
而劉引也在稀里糊涂中,和劉牢之拜了個把子。
不過莫名其妙認這么一個大哥,對劉引來說倒也不算吃虧。
第二天他就去了這位便宜大哥家里,選了一件心心念念的新兵器。
一把長約兩丈有余的雙刃矛。
這種矛兩頭皆有刃,長度也比普通矛要長,在馬上非膂力過人之士不能操使。
持此兵器沖鋒陷陣,可前后刺擊,令人防不勝防。
當年公孫瓚與冉閔都曾用過這種武器殺敵,可以說是猛男標配。
而據劉牢之所說,這把雙刃矛放在他家中也有些時日了,只是一直沒有人能駕馭得了。
不過對劉引來說,這種重武器用起來卻正是得心應手。
至于另一把短兵,他沒有挑到趁手的,便畫了張草圖,拜托劉牢之請軍中鐵匠幫他鍛打一把。
形制十分簡單,就是后世的四棱鐵锏。
劉引在軍中留心觀察多日后,發現如今這個時代鐵鞭的雛形已經出現,不過規格較小,通常只是作為竹鞭的替代品,配發給軍官、騎兵們用來趕馬。
形制上也是仿照竹節的造型,呈現出一節一節的形狀。
即便偶爾有人拿來廝殺對敵,也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罷了。
至于鐵锏那就更沒有影子了。
不過據劉引所知,锏這玩意拿來對付重甲的敵人簡直不要太好用了。
四條棱不僅如加強筋一般強化了整體的強度,還在無形中提升了砸人的威力。
而除此之外,四棱的設計還能起到減重的效果,盡可能的減少對使用者力量的要求。
但即便如此,四棱鐵锏也不是一般人能駕馭了的,沒有兩把子力氣,還真用不好它。
但對劉引來說就這根本就不成問題,他雖然保留了四棱,但還是特意囑咐了一下劉牢之,在不影響重心的情況下,這把武器的最好能要多重有多重。
畢竟只有重一點,他用起來才順手嗎……
……
接下來幾日,沈勁所部兵馬便在城外休養生息,劉引則是每日入城,與劉牢之談些武藝兵法。
他正好現學現賣,把從那一堆孫子、吳子里學的東西搬出來,充一充場面。
待一切準備停當后,終于又到了啟程之日。
劉牢之親自來到河邊來送行,并將剛剛鍛打完成的鐵锏交到了他手中。
和之前劉引草圖中畫的一樣,锏身的四條棱被磨得锃亮,頂端則被磨出了一個尖刺,用來在危急時作為投矛進行遠程攻擊。
這也就是他的撒手锏了。
手柄處用一層厚厚的皮革包裹,既能讓握持起來更加舒適,也能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
看得出來,盡管時間倉促,但這把鐵锏的制作還是頗為上心。
而在锏身顯眼處還刻了一行小字——“隆和元年劉道堅于淝水贈弟引”。
淝水,原來眼前的這條河竟是淝水。
劉引不禁默然感慨,這歷史還真是一個圈。
將鐵锏收下,他真誠感謝道:“大哥費心,引不勝感激,他日若有緣再見,定當厚報!”
而劉牢之則是將他拉到一邊,壓低聲音道:“賢弟,此去洛陽萬望珍重,你與沈長史雖皆一時之杰,然洛陽之勢危若累卵,只恐獨力難支!”
“若真事有不濟,還應早做打算!”
此言一出,讓劉引看向劉牢之的眼神又多了幾分復雜。
盡管出征在即,說這種話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但沒想到這個在酒桌上亂認的便宜大哥,竟還真有幾分替他考慮的意思。
這讓劉引不免有幾分觸動。
沉吟片刻后,認真回道:“大哥好意,引銘記于心,至于洛陽之事,也只能臨機決斷,若蒼天有眼,你我兄弟定會有再見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