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天地一指
那老者走入議事堂,眾人魚貫追隨,到了大堂中間,老者拱手道:“今日,各地精神領袖居然來了兩百余位,百年未有之盛況,老夫我泰岳山人見過諸位!各位隨請就座?!?
座畢,泰岳山人道:“哎,家門不幸,我泰岳書院一后生,前兩個月跑到白首峰與過云子論道《神武論》,由于言語過激,那過云子一時想不開,居然跳崖而亡。老夫我聞訊趕至處理后事,由此擔擱了些時日,所以現在才到,諸位見諒。“
臺下又是一陣熱議,泰岳山人聽了一會,道:“今天的境界會也與過云子有關,老夫就再啰嗦幾句,把過云子的事情講清楚?!?
泰岳山人道:“五百年前,江湖出現一本天書,后來被人破譯名為《神武境》,書中內容天馬行空,又駭人聽聞,被稱為妖書而禁滅,我泰岳學院于一百五十年前,偶得此書殘拓卷,發現此書內容深奧宏博,隨后成立緯學院由長老會進行研究,老夫也是六十年前晉升長者后,才得知此事。
三十年前,過云子也偶得此書拓卷,在白首峰閉門研詣。此書經過我院百余年研究,己漸完備成熟,而此次與過云子之辯中,解開了一個最核心的概念,神與武能融會貫通。由此,因禍得福。經過學院商議,決定將書中內容公開,成為天下公學?!?
臺下之人,也被這個重大而離奇事件震憾,又紛紛熱議起來:“泰岳學院是天下公學之首,其武院和書院久負盛名,就連其經院,也在天下十大政經學院之列,僅列于合縱和連橫學派之后。“
“此天書有何通天之能,如此玄奇?“
“泰岳山方圓三千里,歸泰岳書院管轄,而臺上的老頭,就是泰岳書院的院主,名叫一豐子,己有百歲之齡,現在己經很少人知道他的名號了?!?
泰岳山人繼續道:“諸位,稍安,下面進入正題,由緯學院主首山子給大家講解《神武境》?!?
首山子走到堂中,抱手道:“《神武境》分為神境和武境,神境以精神力等級劃分,共三十階,現今,天下宗師有六大家,分別是丹師、符師、器師、法師、靈師和術師,以及其它小宗派別數千家,每一宗的山門又眾多,常見的有掌門、宗門、巫俚、覡僚、山門、祭司、堂口、學派、學宮、書院、學社等。如此,品類繁雜,各有專業與兼顧。
我泰岳緯學院,經百余年探索與創新,己形成一套完備學說,自成體系,己成一家己言。幸甚!幸甚!天下之學,又多一家,真乃天下之幸!“
堂中在坐都是各地精神領袖和名望之人,聽到首山子說著說著,開始自吹自擂,己有不滿。一人道:“即如此,那就說說此家之言的自家體系!“
首山子道:″神境體系就是使天下動腦筋的事,萬類歸流,按精神力等級劃分,精神力為內力,宗門為外術?!?
此話一出,一片騷動,紛紛議論道:
“天劍門比泰岳學院更加悠久,打造過鳥腸和瑤光劍,泰岳學院內力如此強大,為何沒打造兩把絕世名劍?“
“天下公學之首,泰岳學院當的時間太長了吧,自我膨脹!認為天下之學都是外術?“
“倒是好大的口氣!精神力有何神奇之處?“
“首山子,咱倆比劃比劃,看看誰家之言是外術?“
“泰岳學院想一統宗門?“
“泰岳學院逼死過云子,還想逼死我們這些老東西不成?“
泰岳山人眼見這情形,像是要炸鍋,被群起而圍攻,弘聲道:“諸位,稍安,泰岳書院只推行神武合境為一的學說的推廣和普及,而且此學說己存在數十年,沒有與諸門諸派相較高下的意思。
諸位是否有注意到,在入廳的門口,有我院七寶之一的神力鏡,此物能測出精神力之境界,乃是我緯學院百年學說集大成的結晶?!?
那門口的銅鏡,測試過的人,知道此物玄奇之處,只有全神凝息,才可能催動出光圈,大部分測試者都沒有能催動出光圈。后來進廳聽聞,才知道居然有人催發出十八道光圈,那些催動出光圈的人,都是業界頂級翹楚,暗暗驚訝不己,相互探討。
泰岳山人繼續道:″十數年前,我院在秩淵發現水靈石,到現如今,己開采出一百余萬斤,制作出兩千余件神力鏡,我院將分批贈與天下志同者,以襄助此公學!
精神力與人力相似,如果常人能舉起千斤之鼎,無論是開弓射箭、格斗比試、相互搏殺,都有莫大的助力。精神力如人力一般,皆可量化。因此,力量分(精)神力和武力,對應陰陽和文武,是人最重要的兩種內力。諸位,如果大家對精神力有疑問的,均可現在詢問首山子。“
那泰岳緯學院畢竟百余年來,鉆研此道,對各種情況,多少涉及。眾人紛紛質疑和提問,首山子對答如流。只是眾人對泰岳書院公學的目的存疑,那泰岳見人見此情形道:“天下武學,境界分為八境,分別是天境、地境、玄境、黃境、宇境、宙境、洪境和荒境,這八境的每一境有四段位,分別為小段位、中段位、高段位、大圓滿。因之,武學分為八境三十二段位。境界之分,猶如天壤之別,跨境戰斗能勝者,幾乎不太可能。這武學八境,與神學三十境相仿,跨境的實力幾乎是碾壓性的,形成絕對優勢。武學的各種功法不同,也有百宗千門,但其根源,概莫與神力相同,力有神力與武力,二力殊類同歸,一文一武,一陰一陽,皆為內力,再與天下宗門之學互為表里。
在過云子的遺物當中,有一段要義批注,參之我緯學院百年來之思索,神與武之二境,終于能夠一統其說,至此,二境渾然天成,可謂圓滿,現今,《神武境》之經文要旨是: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踐。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那首山子接過話題,基于百年來緯學院的實踐,參解經文,演義神武之離合并游,侃侃而論。從大道至簡,簡而衍化以生萬端,激蕩不己。到天下之學矽淵源,流派之復生至繁的過程?!?
班離聽到秦岳山人之講,有點動容,看看身后的百曉生,意味深長的道:“從前,有一個叫彷的人,在何山的腳下,有之水的旁邊,種了一棵樗樹,每隔十天都會來到這棵樹旁,記錄樗樹的生長情況,從破土而出,到長出樹干、樹枝、樹葉,一直到成為參天大樹。彷最喜歡干的事就是記錄完大樹的生長情況后,無為其側,寢臥其下,直到臨終時,他交待兒子徨,繼續干這件事,彷和徨終其一生,都逍遙在何山有水之間,到了他的孫子這一代,卻找不到這個地方。
后來有個叫子洋的人聽說這件事,決定探尋何有之鄉,子洋找到彷和徨留下的樗樹成長的記錄,確定有這個地方存在,并從一位老人那兒得知,以前在廣莫之野有一棵參天大樹,在有水的旁邊,后來這棵大樹死了,如果找到有水,應該可以找到那個地方。
子洋找遍了廣莫之野,找不到與彷徨記載相符的地方。有一天,他在一塊石頭上歇息,嘆息道:‘我在廣莫之野仔細探尋了三遍,何有之鄉的山水,是不存在的哪!’正在子洋要放棄離開之時,才注意到屁股下坐著一塊石頭,因為廣莫之野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一直連到渤海的邊上,根本不應該有石頭的存在。這塊石頭難道是何山之巔?子洋圍繞著石頭挖了半個月時間,終于挖出與彷徨記載相符的何山,找到了何有之鄉。
再后來,有人聽聞這個傳說,研究后寫道:河水肆淹千里,洛水之下,皆為澤國,河奪濟入渤,把濟水趕到更南邊去了,有水受到影響,澭塞后變成了一個大澤,連何山也淤積的只露出一個小尖尖的石頭在地面上。那里的人,以參天之樗作為辨認方位的參考,樗樹死了,人們以有水作為辨認方位的參考,有水消失了,人們以何山作為辨認方位的參考,后來何山也看不到了,己經沒有了參考,所以人們認為何有之鄉不存在。
有人記錄年齡,使用襁褓、孩提、髫年、總角、垂髫、黃口、金釵、豆蔻、舞勺、束發、及笄、舞象、弱冠等等幾百個詞語,甚至有人還挖空心思的創造或者強行記憶這些詞,以顯示自己學識的淵博,這種食古記歲只會復雜而庸碌。如果萬年以后人們不蓄長發,金釵和束發,人們還知道它的意思嗎?參天之樗枯朽倒下,有水澭積為汪澤,何山淤平成石塊,渤海變成廣野,萬物俱與天道合流,參合于天,才可能為之長久!那泰岳山人所講的《神武境》,化繁為簡,拚棄庸常而專注樸質,實乃大道至簡。去虛求實,方是年青后生該有的追求?!?
那百曉生聽的迷迷糊糊,不知云里霧里,只聽到一棵大樹,樹生樹死,人往人來,心想一棵樹還能講出這么多道理,只是聽到′萬物俱與天道合流,參合于天,才可能為之長久!’這句很是霸氣,就記了下來。奈何不懂話中之意,百曉生百般無聊,就像一個六七歲的頑童,心有旁騖。
過了會兒,百曉生借故要去上廁所,班離也是無語,自言道:“中土有一家方術,名叫太行養生道,就提出人分十八等,有賢人、智人、圣人、至人、神人、真人等,與此間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賢人者,心明通達,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踐行善行,將從上古合同于道,其壽高矣。
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壽可以百歲。
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于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形神一體,壽敝天地,無有終時,謂之道生?!?
百曉生上完廁所出來,看到泰岳山人在廳側,一個人在著埋頭,觀看過云子的批注和文稿,腦袋機靈一動,心想機會來了,學著班離的神態和語調,走到泰岳山人面前,飄逸的道:“大兄弟,何為天地一指?“
泰岳山人的精神力境界,達到二十三階,在這個境界上己有十八年時間,再也無法突破。每次的境界突破,都帶來莫大的好處,壽元增加,體質也增強了,這也是泰岳山人深信神力有境界等級之分。十八年來,堅懈追求境界突破,只有自己才知道其中的艱辛和冷暖。
泰岳山人認知天地四時,應順而以處,風雨雷電,乃是天地交合的應景,皆是外物。追求生命的延續和自身的快樂,這兩點才是生命的真諦,自身以恬愉為務,以壽命為要,其余皆是外物。
感悟到身體的四肢百骸,也是外物,追求精神永恒才是大道本源,七八年前,就感受到身體機能每天都在下降,自己又沒有能力扭轉,在天地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身殘則志頹廢,有心而力無處來,至使泰岳山人懷疑
生命原本就不屬于自己的天命論。天地和日月星辰運轉,準確的像是一個精密的儀器,人僅是這種復雜系統的附屬產物。那是誰閑著沒事干,設計出這么復雜的天地系統,他制造這些事物到底想干嘛?那如果天地不是有意的創造出來,那造物者又是什么?是如何產生天地的,又讓它如此有規律的運轉。
所以,泰岳山人也迷惑,生命的真諦到底是什么?苦苦思索也不得其解!聽到[天地一指],百感交集,話語如洪水泛濫,傾瀉而下,于是講述了自身的心路歷程和感悟。
百曉生也不在意聽不聽的懂,埋頭奮筆疾書,把泰岳山人講的話都記了下來。那泰岳山人講到后面,道:“天地是外物,形骸也是外物,天地一指,指的是天地皆是外物!不知小兄弟有何賜教?“
百曉生抬起頭道:″賜教談不上,你繼續說,講的越多越好?!?
泰岳山人講到這個份上,再講都是一些苦澀迷茫的感觸,于是道:“世界上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這是物質的形相不同,沒有形相的道卻是相同的。因此,也可以說天地一道也。
有時候,我參悟到深沉處,老是冒出這個世界,從我出生時才存在的,如果那天我死了,世界也不復存在的想法。雖然我知道這是謬論,但是這個奇怪的想法一直揮之不去。像幽靈一般。不知道小兄弟有什么看法?“
百曉生記完后,抬頭道:“我沒有看法,我是記者百曉生,就是來采訪你的。你看看,你剛剛講的,我己經寫了五十張帛。這帛老貴的,需要三十五文銅錢一張,而且這還是折后價格,一般人買不到的。誰讓你這么出名,為了采訪你,這次我貼上老本了?!?
泰岳山人接過新聞搞一看,自己生澀的求道感悟,包含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對錯的想法,都被記錄下來。泰岳山人心頭一緊,一口老血差點就噴出來了。這就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十五歲少女,給暗戀對象寫了一封情書,藏在自己書包里面,情書卻被人偷出來公之于眾,當時慚愧的心情。泰岳山人嘆道:“終日打雁,今天竟被燕啄了眼,我泰岳山人也有有眼無珠的時候!你這渾球小子,居然敢如此戲弄老夫。“
幾名學院的弟子聽到聲音,聞訊趕來,泰岳山人還是心意難平,道:“把這個渾球小子拖到外面去,胖揍一頓,揍到比我還要胖為止?!?
百曉生被泰岳書院的弟子一拳打翻在地,擰出了這紫宵廳外,又呼呼數拳,看到有人要圍現上來,一人道:“這里不好施展拳腳,把這小子拖出樓外再打?!?
樓外,百曉生被一頓狂揍,打的只有出氣沒有進氣。弟子們還覺得不解氣,把百曉生的家里掀了個底朝天,房子也拆掉了,這時百曉己沒了氣息,被扔在虹武城二十里外的亂墳崗上。
可憐的百曉生,剛才聽到班離講去虛就實,就自作聰明,想改變一下風格,寫寫務實的新聞來,卻惹來如此橫禍,弄到個家破人毀的下場。
且說班離在廳里聽到百曉生慘叫,被人擰出廳外,就追趕了出去,到廳外一看,己沒有了人影,四周一查看,還是沒有蹤影,于是上到了十八樓。
且說班離上樓,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