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立法學
  • 周祖成主編
  • 1681字
  • 2024-05-31 18:03:40

導論

一、人類社會的規則依存

人類社會是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一方面,人類社會的基礎是單個的個體,每個個體擁有不同的利益,并有權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個體的人為了生活得更好,便形成社會團體,過社會的生活,“一切社會團體的建立,其目的總是為完成某些善業——所有人類的每一種作為,從他們自己看來,其本意總是在求取某一善果”。[1]人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動物,但任何單個的人都不足以自存,必須依存于其他人,這決定了人的群體性。與螞蟻和蜜蜂不同,[2]人的群體性并不消融其個體性存在,人并不因其群體性而喪失自我,不是沒有自我意識和自我利益的群體構成部分,相反,人正是基于其個體性存在形式產生的利益訴求和更好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而不得不結成群體,過社會的生活。正如柏拉圖所說:“在我看來,之所以要建立一個城邦,是因為我們每個人不能單靠自己達到自足,……我們邀集許多人住在一起,作為伙伴和助手,這個公共住宅區,我們叫它為城邦。”[3]在這種意義上,個體性比群體性更為基礎,更加具有意義。不同的個體走到一起,在滿足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必然產生沖突,就如同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狀態,在他的自然狀態中,每個人對一切均擁有平等的自然權利,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可以平等地行使自己的自然權利,當這種自然權利指向共同的目標時,沖突不可避免,“任何兩個人如果想取得同一東西而又不能同時享用時,彼此就會成為仇敵。”[4]于是,人和人之間就會處于相互為敵的戰爭狀態。[5]具有自己獨立利益的個體在群體生活中所必然產生的沖突是個體自己無法解決的,當眾人在沖突中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時,人所具有的共同理性使他們相互之間能夠進行溝通,尋求解決的辦法。很明顯,這種沖突是基于個體獨立的利益產生的,但不能通過消滅這種獨立的個體利益來解決,因為這種獨立的個體利益是社會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重要的目的和價值所在,是許多社會制度得以形成的內在根據。這種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的典型特征,是理解、處理社會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解決沖突的內在機理只能是:在群體生活中保證不同個體利益的共存和協調。達成這一目的的方式就是形成基于大家共同利益的規則體系。應該說,政治和法律的源起都與此有關,都基于這一目的而產生。

任何社會都需要秩序,任何秩序的形成和維持都依賴規則,沒有規則就沒有秩序。人和人之間的利益差異與沖突,需要有一種共同服從的力量來確立規則和進行協調,據此達成利益連接和共識,否則,不同利益的個人就很難凝聚為互利的社會。具有不同利益訴求的個體只有依靠規則才能過好群體生活,人類的共同活動要以大家認同并共同遵守的規則為基礎,各種需要的滿足依賴于同其他人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個體的行為選擇和取向與他人的行為選擇和取向密切相關,我們的計劃建立在其他人的行為之上,沒有統一的規則,對他人的行為就難有準確的預期。同時,不同的利益差異,必然導致公正問題對個體的極端重要性,如果沒有法律和共同的規則,公正也就無從談起,“沒有法律的地方就無所謂不公正”。[6]如果說合群是人的天性,而群體生活必須以規則為基礎,那么,我們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說,人天生是規則的動物,要過以規則為基礎的生活,規則意識也就成為對人最基本的素質要求,是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摩爾根在探尋政治觀念的起源和發展時認為,“談到政治觀念的發展這個題目時,自然會想到以親屬為基礎所組成的氏族是古代社會的一種古老的組織;但是,還有一種比氏族更早、更古老的組織,即以性為基礎的婚級”,“氏族的胚胎看來即孕育在這種組織之中”。有關性活動的規則是“當時社會制度的主要原則”,“這種規定集體同居的權利與特權發展成為一種龐大的體制,終于成為社會結構的組織原則”。[7]

人類社會的利益多元性決定了價值多元性,意味著人類行為規則的多元和可選擇性,基于不同的利益和價值,會有不同的行為規則選擇。制度法學代表魏因伯格就認為,組成制度的規則不是先驗的事實,而是人工的事實。[8]人的理性在規則的選擇中有重要作用,人類試圖通過理性立法來保證人類社會所需要的基本正義,這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湖口县| 施甸县| 平昌县| 普兰店市| 新源县| 德庆县| 潞西市| 扎兰屯市| 辰溪县| 达日县| 台北县| 萨迦县| 宽城| 四川省| 呈贡县| 景东| 太湖县| 上犹县| 滕州市| 将乐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沅陵县| 漠河县| 金秀| 招远市| 大港区| 云和县| 许昌县| 固镇县| 彰化县| 武陟县| 蒲城县| 沾化县| 紫云| 无棣县| 小金县| 古交市| 揭东县| 阿拉善右旗|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