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學
- 周祖成主編
- 7字
- 2024-05-31 18:03:45
第二章 立法體制
第一節 立法體制的概念
學術界和實務界對立法體制的概念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但基本能夠形成如下共識:立法體制的核心是立法權的歸屬和劃分問題。立法體制是指主權國家內特定國家機關的立法權限、運行機制和立法主體內部建制和組織相關的系統安排。
立法體制的決定因素如下:
1.國體,即國家的性質,主要指國家中人民的存在形態,用以描述政權歸屬于何者。國體不同,立法權的歸屬亦將不同。國體描述占據統治地位的階層,不同國家掌握國家權力的主體不同,立法權的擁有者和行使者自然不同。立法是表達利益訴求的途徑,不同國體在立法中表達出來的利益也不同。
《憲法》第1條[1]明確規定我國的國體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權參與治理國家的活動,國家權力的運作應當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政府不得違背人民的意愿,損害人民的利益。人民通過選舉程序選出人民代表參與國家管理,表達利益訴求。我國的立法權屬于國家權力的一種,根本上歸屬于人民,但人民并未直接行使立法權,而是通過間接方式也就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行使。國體決定了政體,國體不同,立法權力的實現途徑亦不同。
2.政體,主要指統治階層據以實現其意志的政權架構,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和管理形式。政體由國體決定,是國體的表現形式。相同的國體很可能與不同形式的政體相匹配,例如英國、美國的國體都屬于資產階級,但其政體則差別很大,分別是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不同的政體使得各國在橫向上對立法主體的設置各不相同,例如立法權歸立法機關專有還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分別有一定立法權。
《憲法》第2條[2]規定了我國的政體,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該制度是人民行使權力的途徑。人民是我國國家政權的所有者,但人民并未直接行使權力,其權力實現方式則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選舉出的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立法便是人民經民主程序依法將自己的意志上升為法律的過程,立法調研、立法規劃公示、立法座談會或論證會、法律草案征求意見、法律草案表決等都是人民行使立法權力的方式。《立法法》第5條[3]規定的“民主立法”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指導著各類立法活動的開展,該原則的根據便是我國的國體和政體。
3.國家結構形式,直接決定了中央與地方在立法權上的劃分,在單一制國家,地方立法權通過中央的授予而獲得,且權力范圍比較有限,中央保留著大部分立法權力。在聯邦制國家,聯邦的權力源自于各州的讓渡,中央立法權亦是地方權力的讓渡,部分主權事項和州際事項由聯邦進行立法,而各州則保留其他的立法權力,因此,地方的立法權限較大。
4.歷史傳統,我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大一統國家,分裂和內戰只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曲折波動,最終都會回到統一的主旋律上。其特定的地理、氣候、人口、文化因素驅動這種國家形態的形成,特別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念持續地作用于國家建設。立法權力更多是由中央流向地方,地方的立法權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
5.民族因素,中華傳統文化中有所謂“華夷之辨”,區分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標準在于文化而非種族,只要能夠融入華夏文化即可獲得一定認同。因此,孔子在《季氏將伐顓臾》里談到,“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我國自古便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能否恰當處理民族關系可能關系到政權的穩定與否。我國憲法確認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賦予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進行自我治理的權力。例如,自治縣擁有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限,而普通的縣則無此項權力,而且自治縣可以部分變通與當地民族實際不符的法律和行政法規。
除上述因素外,法律還與一國的文化、經濟、政治、社會、地理、氣候等狀況相關,法律的制定應當充分重視這些關鍵要素,立法權力的配置也應與上述要素相匹配。正如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所主張的:“如果精神的氣質和內心的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氣候而有極端差別的話,法律就應當和這些感情的差別以及這些氣質的差別有一定的關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