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司法解釋指導案例全書(第四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編
- 8948字
- 2025-05-12 16:54:34
6.刑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罪犯在判刑前被公安機關收容審查、行政拘留的日期仍應折抵刑期的復函
(1981年9月17日 〔81〕法研字第26號)
山東、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們〔81〕魯法研字第15號和甘法研字〔1981〕第012號報告均已收悉。關于罪犯在判刑前被公安機關收容審查和因同一犯罪行為被行政拘留的日期是否繼續折抵刑期的問題,我們同意你們的意見,仍應按照我院1978年7月11日《關于罪犯在公安機關收容審查期間可否折抵刑期的批復》、1979年1月19日《關于罪犯在公安機關收容審查期間折抵刑期兩個具體問題的批復》和1957年9月30日《關于行政拘留日期應否折抵刑期等問題的批復》的規定,予以折抵刑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1981年3月18日《關于偵查羈押期限從何時起算問題的聯合通知》,是解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規定的對被告人在偵查中的羈押不得超過二個月的期限應從何時起算的問題。我院上述三個批復的規定,則是解決罪犯被收容審查和因同一犯罪行為被行政拘留而實際上剝奪了人身自由的時間也應計算折抵刑期的問題。這三個批復與《聯合通知》并不矛盾,仍應繼續執行。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關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被羈押的人的選舉權問題的聯合通知
(1984年3月24日 法工委聯字〔84〕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民政廳(局):
全國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工作,正在逐步展開。在當前嚴厲打擊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動的情況下,對于過去已判刑、但沒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嚴重刑事罪犯和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是否準許行使選舉權問題,有些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和意見,經研究后,現做如下通知,望遵照執行:
一、1983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對于已被判刑的罪犯和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的選舉權問題已經作了規定。這一規定是根據憲法關于公民的選舉權、被選舉權的規定的原則確定的,是適當的,在這次縣、鄉直接選舉工作中,仍應貫徹執行。
二、對這次嚴厲打擊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動中因反革命案或者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案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利;其他未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停止行使選舉權利的,應準予行使選舉權利。
三、對正在服刑的反革命罪犯和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其他罪犯,凡是沒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由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被判處有期徒刑(包括原判死緩、無期徒刑后減為有期徒刑的)、現正在服刑的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流氓、盜竊(重大)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罪犯,凡是需要剝奪選舉權利的,也可由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如果原來是第一審生效的案件,應當由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審;如果原來是第二審生效的案件,應當由第二審人民法院再審。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的規定,依照上述程序所做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不得上訴。
四、今后對于反革命罪犯和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其他罪犯,各級人民法院在審判時,應當依照刑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的規定,一律同時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于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罪犯,需要剝奪政治權利的,也應依照刑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同時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五、對準予行使選舉權利的被羈押的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經選舉委員會和執行羈押、監禁的機關共同決定,可以在原戶口所在地參加選舉,也可以在勞改場所參加選舉;可以在流動票箱投票,也可以委托有選舉權的親屬或者其他選民代為投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故意傷害、盜竊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能否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問題的批復
(1997年12月31日 法釋〔1997〕11號)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關于對故意傷害、盜竊(重大)等犯罪分子被判處有期徒刑的,能否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根據刑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于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故意傷害、盜竊等其他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犯罪分子主觀惡性較深、犯罪情節惡劣、罪行嚴重的,也可以依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
(1998年8月7日 法釋〔1998〕18號)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冀高法〔1998〕40號《關于審判時對懷孕婦女在公安預審羈押期間自然流產,是否適用死刑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懷孕婦女因涉嫌犯罪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后,又因同一事實被起訴、交付審判的,應當視為“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依法不適用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裁判文書中刑期起止日期如何表述問題的批復
(2000年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99次會議通過 2000年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00年3月4日起施行 法釋〔2000〕7號)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贛高法〔1999〕第151號《關于裁判文書中刑期起止時間如何表述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根據刑法第四十一條、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七條和《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的規定,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應當在刑事裁判文書中寫明刑種、刑期和主刑刑期的起止日期及折抵辦法。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1日折抵刑期1日(判處管制刑的,羈押1日折抵刑期2日),即自××××年××月××日(羈押之日)起至××××年××月××日止。羈押期間取保候審的,刑期的終止日順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39次會議通過 200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 法釋〔2000〕45號)
為正確理解和執行刑法有關財產刑的規定,現就適用財產刑的若干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刑法規定“并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對犯罪分子判處主刑的同時,必須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刑法規定“可以并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及犯罪分子的財產狀況,決定是否適用財產刑。
第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犯罪情節,如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的大小等,并綜合考慮犯罪分子繳納罰金的能力,依法判處罰金。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罰金數額標準的,罰金的最低數額不能少于1000元。
對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判處罰金,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能少于500元。
第三條 依法對犯罪分子所犯數罪分別判處罰金的,應當實行并罰,將所判處的罰金數額相加,執行總和數額。
一人犯數罪依法同時并處罰金和沒收財產的,應當合并執行;但并處沒收全部財產的,只執行沒收財產刑。
第四條 犯罪情節較輕,適用單處罰金不致再危害社會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單處罰金:
(一)偶犯或者初犯;
(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的;
(三)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
(四)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的;
(五)被脅迫參加犯罪的;
(六)全部退贓并有悔罪表現的;
(七)其他可以依法單處罰金的情形。
第五條 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判決指定的期限”應當在判決書中予以確定;“判決指定的期限”應為從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第2日起最長不超過3個月。
第六條 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主要是指因遭受火災、水災、地震等災禍而喪失財產;罪犯因重病、傷殘等而喪失勞動能力,或者需要罪犯撫養的近親屬患有重病,需支付巨額醫藥費等,確實沒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情形。
具有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事由的,由罪犯本人、親屬或者犯罪單位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人民法院審查以后,根據實際情況,裁定減少或者免除應當繳納的罰金數額。
第七條 刑法第六十條規定的“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是指犯罪分子在判決生效前所負他人的合法債務。
第八條 罰金刑的數額應當以人民幣為計算單位。
第九條 人民法院認為依法應當判處被告人財產刑的,可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決定扣押或者凍結被告人的財產。
第十條 財產刑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
犯罪分子的財產在異地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
第十一條 自判決指定的期限屆滿第2日起,人民法院對于沒有法定減免事由不繳納罰金的,應當強制其繳納。
對于隱藏、轉移、變賣、損毀已被扣押、凍結財產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有關問題的決定
(2006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09次會議通過 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06〕12號)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將人民法院組織法原第十三條修改為第十二條:“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現就有關問題決定如下:
(一)自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關決定和人民法院組織法原第十三條的規定發布的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見附件),一律予以廢止。
(二)自2007年1月1日起,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各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依法判處和裁定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三)2006年12月31日以前,各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已經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裁定,依法仍由各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附件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下列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予以廢止: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幾類現行犯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的若干具體規定的通知》(發布日期:1980年3月18日)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死刑案件核準問題的決定〉的幾項通知》(發布日期:1981年6月11日)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83年9月7日)
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1年6月6日)
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3年8月18日)
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6年3月19日)
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7年6月23日)
八、《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發布日期:1997年9月26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死刑緩期執行限制減刑案件審理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9次會議通過 2011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11〕8號)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關于死刑緩期執行限制減刑的規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現就相關案件審理程序的若干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根據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等情況,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第二條 被告人對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限制減刑判決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訴。
第三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復核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并限制減刑的案件,認為原判對被告人判處死刑緩期執行適當,但判決限制減刑不當的,應當改判,撤銷限制減刑。
第四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判處死刑緩期執行沒有限制減刑的上訴案件,認為原判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但應當限制減刑的,不得直接改判,也不得發回重新審判。確有必要限制減刑的,應當在第二審判決、裁定生效后,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判處死刑緩期執行沒有限制減刑的案件,認為應當限制減刑的,不得以提高審級等方式對被告人限制減刑。
第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判處死刑的第二審案件,對被告人改判死刑緩期執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判處死刑后沒有上訴、抗訴的案件,認為應當改判死刑緩期執行并限制減刑的,可以提審或者發回重新審判。
第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認為對被告人可以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并限制減刑的,應當裁定不予核準,并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一案中兩名以上被告人被判處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復核后,對其中部分被告人改判死刑緩期執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第七條 人民法院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被告人所作的限制減刑決定,應當在判決書主文部分單獨作為一項予以宣告。
第八條 死刑緩期執行限制減刑案件審理程序的其他事項,依照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禁止令有關問題的規定(試行)
(2011年4月28日 法發〔2011〕9號)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確保管制和緩刑的執行效果,根據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現就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禁止令的有關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況,認為從促進犯罪分子教育矯正、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出發,確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人的,可以根據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同時宣告禁止令。
第二條 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應當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質、犯罪手段、犯罪后的悔罪表現、個人一貫表現等情況,充分考慮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關聯程度,有針對性地決定禁止其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的一項或者幾項內容。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禁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以下一項或者幾項活動:
(一)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在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禁止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二)實施證券犯罪、貸款犯罪、票據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禁止從事證券交易、申領貸款、使用票據或者申領、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動;
(三)利用從事特定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犯罪的,禁止從事相關生產經營活動;
(四)附帶民事賠償義務未履行完畢,違法所得未追繳、退賠到位,或者罰金尚未足額繳納的,禁止從事高消費活動;
(五)其他確有必要禁止從事的活動。
第四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禁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進入以下一類或者幾類區域、場所:
(一)禁止進入夜總會、酒吧、迪廳、網吧等娛樂場所;
(二)未經執行機關批準,禁止進入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的場所;
(三)禁止進入中小學校區、幼兒園園區及周邊地區,確因本人就學、居住等原因,經執行機關批準的除外;
(四)其他確有必要禁止進入的區域、場所。
第五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禁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接觸以下一類或者幾類人員:
(一)未經對方同意,禁止接觸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二)未經對方同意,禁止接觸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三)未經對方同意,禁止接觸控告人、批評人、舉報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四)禁止接觸同案犯;
(五)禁止接觸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擾的人或者可能誘發其再次危害社會的人。
第六條 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與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但判處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個月,宣告緩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個月。
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以致管制執行的期限少于三個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
禁止令的執行期限,從管制、緩刑執行之日起計算。
第七條 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對可能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被告人可以提出宣告禁止令的建議。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就應否對被告人宣告禁止令提出意見,并說明理由。
公安機關在移送審查起訴時,可以根據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情況,就應否宣告禁止令及宣告何種禁止令,向人民檢察院提出意見。
第八條 人民法院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被告人宣告禁止令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主文部分單獨作為一項予以宣告。
第九條 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機關指導管理的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第十條 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機構執行禁止令的活動實行監督。發現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應當通知社區矯正機構糾正。
第十一條 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或者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尚不屬情節嚴重的,由負責執行禁止令的社區矯正機構所在地的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條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原作出緩刑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當地社區矯正機構提出的撤銷緩刑建議書之日起一個月內依法作出裁定。人民法院撤銷緩刑的裁定一經作出,立即生效。
違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
(一)三次以上違反禁止令的;
(二)因違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處罰后,再次違反禁止令的;
(三)違反禁止令,發生較為嚴重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十三條 被宣告禁止令的犯罪分子被依法減刑時,禁止令的期限可以相應縮短,由人民法院在減刑裁定中確定新的禁止令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死刑復核及執行程序中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若干規定
(2019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67次會議通過 2019年8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19〕12號)
為規范死刑復核及執行程序,依法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司法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高級人民法院在向被告人送達依法作出的死刑裁判文書時,應當告知其在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階段有權委托辯護律師,并將告知情況記入宣判筆錄;被告人提出由其近親屬代為委托辯護律師的,除因客觀原因無法通知的以外,高級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其近親屬,并將通知情況記錄在案。
第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辯護律師應當自接受委托或者受指派之日起十日內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有關手續,并自接受委托或者指派之日起一個半月內提交辯護意見。
第三條 辯護律師提交相關手續、辯護意見及證據等材料的,可以經高級人民法院代收并隨案移送,也可以寄送至最高人民法院。
第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裁定作出后,律師提交辯護意見及證據材料的,應當接收并出具接收清單;經審查,相關意見及證據材料可能影響死刑復核結果的,應當暫停交付執行或者停止執行,但不再辦理接收委托辯護手續。
第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裁定下發后,受委托進行宣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宣判后五日內將裁判文書送達辯護律師。
對被害人死亡的案件,被害人近親屬申請獲取裁判文書的,受委托進行宣判的人民法院應當提供。
第六條 第一審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前,應當告知罪犯可以申請會見其近親屬。
罪犯申請會見并提供具體聯系方式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近親屬。對經查找確實無法與罪犯近親屬取得聯系的,或者其近親屬拒絕會見的,應當告知罪犯。罪犯提出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留下遺言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
通知會見的相關情況,應當記錄在案。
第七條 罪犯近親屬申請會見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并在執行死刑前及時安排,但罪犯拒絕會見的除外。
罪犯拒絕會見的情況,應當記錄在案并及時告知其近親屬,必要時應當進行錄音錄像。
第八條 罪犯提出會見近親屬以外的親友,經人民法院審查,確有正當理由的,可以在確保會見安全的情況下予以準許。
第九條 罪犯申請會見未成年子女的,應當經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同意;會見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視頻通話等適當方式安排會見,且監護人應當在場。
第十條 會見由人民法院負責安排,一般在罪犯羈押場所進行。
第十一條 會見罪犯的人員應當遵守羈押場所的規定。違反規定的,應當予以警告;不聽警告的,人民法院可以終止會見。
實施威脅、侮辱司法工作人員,或者故意擾亂羈押場所秩序,妨礙執行公務等行為,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十二條 會見情況應當記錄在案,附卷存檔。
第十三條 本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公安部關于對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執行期間回家問題的批復
(2001年1月31日 公復字〔2001〕2號)
北京市公安局:
你局《關于加拿大籍罪犯罪典華在拘役期間回家問題的請示》(京公法字〔2001〕24號)收悉。現批復如下:
《刑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至兩天”。根據上述規定,是否準許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回家,應當根據其在服刑期間表現以及準許其回家是否會影響剩余刑期的繼續執行等情況綜合考慮,由負責執行的拘役所、看守所提出建議,報其所屬的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決定。被判處拘役的外國籍罪犯提出回家申請的,由地方級以上公安機關決定,并由決定機關將有關情況報上級公安機關備案。對于準許回家的,應當發給國家證明,告知其應當按時返回監管場所和不按時返回將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將準許回家的決定送同級人民檢察院。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決定機關轄區內有固定住處的,可允許其回固定住處,沒有固定住處的,可在決定機關為其指定的居所每月與其家人團聚一天至兩天。拘役所、看守所根據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服刑及回家期間表現,認為不宜繼續準許其回家的,應當提出建議,報原決定機關決定。對于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回家期間逃跑的,應當按照《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條的規定以脫逃罪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