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65.揚州健兒
- 李世民穿越高平陵事變
- 古今之盛軌
- 2233字
- 2024-06-20 07:04:16
陳騫的富貴榮辱都著落在司馬懿的一念之間,他又如何敢拒絕,當即是拱手應命。
而后,因為司馬昭在鄴城之戰中將州郡兵損失殆盡,司馬懿于是派賈充將此次征調的一萬多并州兵盡數帶回并州增援司馬昭。
賈充雖說在先前的暗戰中沒立下什么功勞,但在下邳攻打諸葛緒王經軍營的戰事中還是顯示出了一定的指揮能力,且他正好又是急于出人頭地的年輕一代,與司馬昭的關系也很不錯,因此,司馬懿這才決定再給賈充一次機會。
待賈充臨行之際,司馬懿囑咐道:
“公閭須提醒中領軍,切不可再大意輕敵,也不可胡亂自作主張,應多聽石苞與田將軍的建言,否則,若是此番再敗,我必將軍法從事!”
說到最后臉色像把刀子,仿佛要將賈充刺穿一般。
賈充嚇得簡直快要冒出冷汗,趕緊唯唯諾諾地答應了。
司馬懿讓傅瑕領兵三萬繼續圍困陽翟城,準備會同配合稍后將趕來的王昶軍一起掃平豫州。
而他自己則親領五萬兵馬直往杜氏津渡口而去。
參軍牽弘則領兵兩萬往攻延津。
此時王凌和諸葛緒已經按照曹芳的命令,統領所部鎮北軍三萬人趕到了黃河北岸。
他們此前在徐州一直在募選精壯,招募了三四萬人。
但因為需要防范司馬懿和王昶所部,不敢帶走太多兵力,也就只能領三萬人來冀州了。
這三萬人里面有一半是州郡兵,另一半則是近一個月以來招募的新兵。
曹芳已經告知他們司馬懿很可能即將進攻黃河防線。
因此,為了更好的防守防線,王凌決定兩個渡口也就是杜氏津和延津都要加強守備。
由他自己率領一萬五千人守備杜氏津,而諸葛緒則率領另外一半人馬在延津進行防守。
同時,他們也加緊將黃河兩岸的船只全部收繳起來,不讓老賊有任何占便宜的機會。
果不其然,他們剛在黃河防線完成布防,一枝規模巨大,不見盡頭的大軍便朝著兩個渡口來了。
王凌當即帶著親信僚屬從距離黃河北岸十里遠的中軍大帳奔到岸邊觀察賊軍。
見站在地面觀察不便,他又命人推來樓櫓,就在樓臺上居高臨下俯瞰對岸賊軍的情形。
“老賊莫非是親來了嗎?”
隔著寬闊的河面,長史勞精隱隱約約看到了對岸軍旗上大書的司馬兩字。
王凌遙望著賊軍的方向,毫無所懼地一笑:
“來就來吧,我王凌也是許久沒有會過這個老奸賊了,還怪想念的呢。”
他還是在十年前因為升任揚州都督去京都洛陽謝恩時見過司馬懿。
當時還覺得司馬懿為人忠厚定是個大忠臣,不想滄海桑田,他竟會發生這么大的轉變,成了一個舉世罕見的大反賊。
“看樣子老賊帶來的兵馬還不少啊,橫貫南岸起碼有二十多里遠吶,唉,可咱們只有一萬多兵,守起來恐怕很吃力呀。”
勞精見對岸賊軍源源不斷的趕上來,兵甲器械看上去也是相當的精良,又開始在安營扎寨,似乎有不破黃河不罷休的架勢,也是不禁憂慮重重。
“怕什么?就算他兵再多,但渡口就這么大,其他地方水流太急又沒辦法渡,他們又能怎么辦?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不信他幾萬人有辦法一起來擠這個渡口,咱們作為防守的一方,兵少些又有什么可怕?”
王凌卻仍是無所畏懼,只管觀察搜尋對岸賊軍的弱點,只想知道賊軍哪一部分是精銳,哪一部分是弱旅,又分別駐扎在何處?距離有多遠?所扎的營盤有沒有什么問題……僅此而已。
“傳令下去,讓所有精兵前往渡口前后屯扎,若是賊軍敢來渡河,便要他們有來無回!”
王凌因為兵少,見賊軍兵多又精,還是決定以守為主,只要防守嚴密,他老賊就算兵馬再多,也無濟于事。
而只要黃河防線守住了,天子那邊就可以從容招兵買馬,積累起消滅老賊的資本。
“堅守之策雖然萬全,但若一直如此,豈不有損軍心士氣!”一旁的牙門將張式忽然走近王凌昂然而言。“賊軍遠道而來,此時必是疲憊不堪疏于防范,我們何不遣一枝精兵渡河偷襲賊軍,給他一個下馬威。”
他跟隨王凌多年,身形壯碩,善使一桿大戟,非常勇武,一向不喜歡被動挨打。
而他王凌又何嘗喜歡被動挨打呢?
他方才也有張式那樣的想法,尤其是在觀察到對岸還有不少州郡兵的時候。
只是因為知道老賊用兵謹慎,所以才決定穩妥為上而打消了想法。
但此刻見張式熱血澎湃,且知他平日也甚為勇武,是個突陣的好料子,便也不禁再次氣血上涌而轉了念頭,于是無所畏懼地道:
“吾正說的好,賊軍遠來疲憊,我等正當奮力痛擊,眼下軍中就屬八百揚州健兒最強,吾正又喜歡陷陣之事,便由你統領八百健兒,為我軍一壯聲威!”
揚州健兒是王凌從防備吳國的前線鎮兵中精選出來的猛士。
人數雖只有八百,卻是個個身手不凡,裝備精良,乃是他手中的王牌部隊。
這枝兵平時用作警衛,除非用在刀口上,否則是不輕易派出來的。
張式大喜過望,當即拱手:
“諾!且看我的吧,定不會叫將軍失望。”
張式方才與王凌一樣也在細細觀察對岸的布置情況。
他發現賊軍雖然人多勢眾,裝備精良,但是遠離渡口的西面賊軍似乎弱點頗多。
于是,他將手下揚州健兒盡數召集起來,上了兩只大船,隨即便向對岸左面駛去。
但是船越往左面行駛,河上風浪便越大,水流也是越來越急,不斷的使船身偏離方向。
好在健兒們大多出生于揚州,常與吳兵水戰,極善于駕舟,這才大體保持了船身的平穩。
張式身著黃袍黑甲,一手拿著盾牌,一手持著大戟,直挺挺立于船頭。
正當壯年的他雖然身長只有六尺,卻是渾身筋肉爆凸,看上去渾似一個金剛小巨人。
見距離賊軍越來越近,張式不但毫無懼色,反而是熱血沸騰,戰意濃烈,直接朝著對岸高聲喊話:
“賊子們,汝公張式來也,若想保住項上首級,當立刻跪地迎降!”
“賊子們若再從反賊,便是死路一條!”
他身后的前曲軍候張超也是在與吳國的拼殺中升上來的揚州健兒,也是無懼于真刀真槍地硬戰。
“快降!”
“快降!”
張式和張超身后的揚州健兒們,隨即朝著距離他們已只剩兩里遠的對岸齊聲吶喊。
那喊聲高昂激烈,仿佛有穿云裂石之力!